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66|回复: 1

刘禹锡在朗州的故事之三: 哭吕衡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12 22: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禹锡在朗州的故事之三
哭吕衡州(续)

221850iuqfrve0ai66yu3v.jpg
吐蕃王朝

(三)
    据史书记载,吕温不仅参加了永贞革新,而且在革新的骨干中,名字还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但是,永贞革新失败后,吕温却因“以奇表有专对才”应选为吊祭副使赴吐蕃祭吊赞普去世,躲过了这一劫。朝廷以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张荐为吊祭团正使。但吊祭团行至赤岭东纥辟驿,张荐因病去世,吕温代替正使完成任务。朝廷很看重这次吊祭活动,因为这是唐和吐蕃中断外交关系十五年之后的一个举措。张荐、吕温离开长安时,朝官赋诗送别,至今流传下来的有刘禹锡和权德舆的诗各一首。
    先看刘禹锡《送工部张侍郎入蕃吊祭》诗:
月窟宾诸夏,云官降九天。
饰终邻好重,锡命礼容全。
水咽犹登陇,沙鸣稍极边。
   路因乘馹近,志为饮冰坚。   
毳帐差池见,鸟旗摇曳前。
归来赐金石,荣耀自编年。
    月窟,指极西之地;云官,指中国官员。首联两句是说,吐蕃在中国极西的地方,朝廷派来了祭吊官员。饰终,尊荣死者的礼节;锡命,天子赐予诸侯的爵位、服饰的奖赏的命令。这两句诗说朝廷极为重视吊唁吐蕃赞普去世这件事情,“礼容”周全。接着,诗人想象张荐吕温此行旅途的艰辛。“水咽”句,用典古乐府《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陇山,秦川,都是吕温西行的必经之地。“沙鸣”,指鸣沙山,在今敦煌。驲(rì),驿马,代指驿站,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及往来官员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这句写的是张荐等旅途的感觉,尽管路程遥远,但有一个个驿站迎来送往也不感觉得远了;也因为忧心王事,每个人的意志变得坚定。毳帐,游牧民族所居毡帐;差池,参差不齐;鸟旗,绘有鸟隼图案的旗幡,用作使者的前导。这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写吊祭团进入藏区情景。末联两句写使团完成任务凯旋归来,朝廷为之记功,史官也把他们的事迹记入史册。刘禹锡的诗,对朝廷重视祭吊活动表示赞赏;对张荐和吕温能接受这一光荣使命感到高兴,同时也鼓励他们克服旅途艰难胜利完成任务,不辱使命。
    时任礼部侍郎的权德舆也有五排《送张曹长工部大夫奉使西番》诗一首,全诗如下:

殊邻覆露同,奉使小司空。
西候车徒出,南台节印雄。
吊祠将渥命,导驿畅皇风。
故地山河在,新恩玉帛通
塞云凝废垒,关月照惊蓬。
青史书归日,翻轻五利功

    殊邻,远方异域,指吐蕃。小司空,周官名;司空的属官﹐为司空的副贰,指张荐,吕温。南台,御史台;节印,符节和印信,雄,表示有很高权威。前四句是说,吐蕃和内地一样,沐浴阳光雨露,朝廷很重视这次吊祭活动,派出张荐、吕温这样很有影响的官员。吊祠”两句,叙述朝廷派遣吊祭团的目的,传达皇上重要的的旨意,恢复两地联系。接着四句写吊祭团的旅途,以及到西域后的祭祀活动,由此而建立朝廷和吐蕃的“新恩”。玉帛:帛。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均用之。《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祭用玉帛牲牷。”惊蓬:疾飞的断蓬。喻行踪的飘泊不定。唐李商隐《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诗:“路遶函关东復东,身骑征马逐惊蓬。”清谭嗣同《古别离》诗:“惊蓬捲天起,坠羽沦渊池。”五排结尾两句,祝愿吊祭团凯旋归来,青史留名。青史 :古时用竹简记事,所以后人称史籍为青史,如青史留名、永垂青史。五利功:五种利益、好处。《左传·襄公四年》:“和戎有五利焉。”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如輒杀其使者,不显罪名,復何以怀四夷於外蕃,建五利于中国?”
    吕温至吐蕃,适逢德宗卒,顺宗继位,“吐蕃以中国丧祸,留吕经年。”永贞元年(805)秋,吕温才回到长安。唐代赴吐蕃使者,只有吕温使蕃期间的诗歌保存下来了,共12首,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通过纪事、写景、抒情,将唐朝使蕃人员的经历遭遇,青藏高原的景物气候,以及河湟汉族遗民和吐谷浑部落的处境与愿望一一呈现在笔下,文献和文学价值都很高。
    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风光美丽、神秘、迷人。这是古代的汉族诗人们很少游历和吟咏的地方。吕温出使吐蕃,在吐蕃国都城逻娑(即今拉萨市)生活了两年,写了一些反映他在吐蕃的生活和见闻的诗篇。这首五言排律《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就是在逻娑城宾馆眺望城外白水山而作的。
纯精结奇状,皎皎天一涯。玉嶂拥清气,莲峰开白花。
半岩晦云雪,高顶澄烟霞。朝暮对宾馆,隐映如仙家。
夙闻蕴孤尚,终欲穷幽遐。暂因行役暇,偶得志所嘉。
明时无外户,胜境即中华。况今舅甥国,谁道隔流沙。
    题中的“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未详其名,当是作者在使馆的下属官员。
    前八句描绘白水山的景物,是诗的第一层。西藏高原,山上终年积雪。诗人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皑皑白雪。一片皎洁的白色,银光闪烁,充塞在天边。但见冰峰如玉,耸立如屏障,拥抱着清冽的空气,又宛若出水风荷,盛开着的艳丽的白花。而山崖的半腰,因为崖壁陡峭,巉岩蔽日,所以那弥漫的白云和凝结的白雪,都变得暗淡了。但在最高的峰巅之上,却是晴空澄碧,阳光灿烂,烟霞俱净。七、八两句总揽一笔,点明自己赏景的位置,说白水山正好对着宾馆,早晚都可以看到它净白的倩影。以至诗人浮想联翩,感到在自已眼前隐映着的这座瑰奇的山,真是仙人居住的地方。“隐映”句,将白水山想象为神仙洞府,更增加了它的神奇色彩,又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夙闻”以下四句,是诗的第二层次,写自己由于观赏山水景物,引起寻访山中高士的欲望。诗人说,我早就听说这座山上隐居着绝无仅有的世外高人;而今,终于引起自己想游尽白水山的幽深隐僻之处,以寻访到高人的念头。接着说,这次我奉了朝廷要和吐蕃加强亲好关系的使命,千里跋涉来到这里,在公务闲暇时候,偶然得以实现美好夙愿,真是无比的喜悦! 以上四句,即景抒情,表达自己对这片新奇、神秘的地方的倾心向往与赞美,十分真挚自然。
    诗的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在抒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诗人说,在这太平盛世的时代,没有边地和内地之分,这个矗立于祖国西南的奇境胜地,也就是中华的土地,这里的藏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的一脉。十个字,堂堂正正,思深力遒,掷地作金石之声! 诗人在结尾两句更用无可置疑的反诘语气说: 而今唐与吐蕃是舅甥国了,谁说它们的中间还隔着千里沙漠呢! 诗人确信,汉藏人民的友谊是任何障碍也阻隔不了,任何势力也破坏不了的。

964cb973b8fe9b283f82baef897bfc6d.jpeg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四)
    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序》说:吕温去世十年后,“其子安衡泣奉遗草来谒,咨馀紬之,成一家言,凡二百篇,勒成十卷。”吕温有家学渊源,“祖、考皆以文章至大官。早闻《诗》《礼》于先侍郎,又师吴郡陆质,通《春秋》,从安定梁肃学文章。勇于艺能,咸有所祖。年益壮,志益大。”陆质(?—806)唐吴郡人,字伯冲。初名淳。精通《春秋》。梁肃(753-793),字敬之,一字宽中,安定临泾人,唐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宗元认为吕温之道,“以生为主,以尧舜为的,苞罗旁魄,胶葛下上,而不出乎正。”吕温所宣传的道并不纯粹是圣人之意,而是经过其修正后的圣人之道,亦他自己的政治见解。刘禹锡对吕温的政治观点的评介与柳宗元相同,他把吕温的《人文化成论》、《诸葛武侯庙记》编为文集的上编。《诸葛武侯庙记》正是一篇结合中唐实际来阐发自己拯救国家必须以人生为重的思想的好文章。刘禹锡所编原集已佚,今十卷二百余篇经过了后人的加工整理的。今本不同,以诗赋为首,这两篇文章却被编入“杂著”中去了。
    李绅(772年—846年)写的《悯农》诗二首很著名,吕温有推介之功。据《云溪友议》:初,李公(绅)赴荐,常以《古风》即《悯农》二首求知吕光化,温谓齐员外煦及弟恭曰:“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李绅晚年拜相。吕温是真心“悯农”:元和五年十月十七日,衡州府城西郊柘里渡百姓苏升、陈演、李宽泰、陈甫、鲁余五人,“知余诚信,力输公税,争赴先期。溪涧阻深,潦水暴至。不忍欺我,忘其险艰”,结果死于洪水之中。这事本来与吕温没有多大的干系,但他听说后,心情非常沉重,“遣故衙前虞候何防,以豚酒蔬果致祭”,并作《祭柘里渡溺死百姓文》,自责道:“州令未明,津渡不谨,致此沦逝,咎由使君。”还拿自己的俸钱抚恤死者家属,代其纳税。清代同治《衡阳县志》称:“览和叔之情词,可谓催科之良牧也。”
    人是会变的,传说李绅言行不一,一朝富贵,豪奢无度。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曾应邀参加时任扬州节度使李绅安排的宴会,他看到李绅家中歌妓成群,其中一名歌妓色艺双绝,感慨颇多,于是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诗歌的大意是:佳肴美酒,歌姬美色,轻歌曼舞,李司空早已习以为常,养尊处优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司空见惯”的成语,典出于此。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13 06:5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大作老师文才饱学,向您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2 17:42 , Processed in 0.0350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