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09:32
[color=rgba(255, 255, 255, 0.8)]
1966年至1977年,临澧县举全县之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修建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1972年工程建成通水,半个世纪里,这座“水长城”为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保障。特别是今年在抗击历史罕见的持续旱灾中,工程保障了县城20万人的安全饮水,保住了全县30万亩水稻的丰收。
近段晚稻进入大面积的成熟收割期,临澧县安福街道芭蕉社区田野里一片金黄,种粮大户徐德金一块田一块田地查看水稻长势,看着即将归仓的水稻,他对今年的丰收充满希望。
临澧县安福街道芭蕉社区种粮大户
徐德金:
今年这样天干,晚稻的产量还可以,像今年的产量大约在900斤左右,确确实实如果没有青山的水,今年这个干旱就肯定会干死。
徐德金近些年流转水田2000多亩,今年他插播晚稻500亩,7月秧苗插播下去后,出现了持续的干旱天气,附近库容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向阳水库很快见了底。正当徐德金为水犯愁的时候,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给向阳水库补水了。
临澧县安福街道芭蕉社区种粮大户
徐德金:
我这个稻田想什么时候有水就什么时候有水,从青山到向阳水库的水,说到田里就到田里,确实非常好。
临澧县地处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丘陵地区,澧水穿境而过,全县62万亩耕地,80%分布在澧水以南的大岗小岭之上,“山下河水白白流,山上用水贵如油”是临澧县过往历史真实写照,肆虐的旱魔曾让当地人民苦不堪言。
1966年,临澧县委、县政府果断作出了修建腰斩澧水、引澧灌临、制服旱魔的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这一重大决策,举全县之力,掀起水利大会战,从1966年7月正式破土动工至1977年2月全面告竣,动用劳力60多万人次,完成土石5487万立方米,打造出堪与“红旗渠”等量齐观的“青山工程”。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由“枢纽”和“灌区”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枢纽工程包括主坝、副坝、水轮泵站、电站、船闸和澧阳平原引水闸等建筑物。枢纽的大型水轮泵将澧水河的水提升至南岸海拔100米的山岗上,再通过沟渠将水输送到各个灌溉区域。
临澧县青山水轮泵站灌区管理局副局长
刘宗波
把澧水流域的水,通过水轮泵提升58米高,提升到渠里面,流向整个澧南灌区和水库里面。目前我们开的是两强机组,每台机组每秒是3个立方,到目前为止,今年一共提水7000万方左右。
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的灌区工程位于澧水南岸,包含4条干渠、58条支渠、789条斗渠,总里程达到2053公里,将沿线74座中小型水库像藤蔓上的瓜一样连接起来,形成了以“提水为主、长藤结瓜、提蓄结合”的灌溉系统。
临澧县青山水轮泵站灌区管理局工作人员
胡良安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青山干渠26公里处,如果继续往南,经过友谊洞节支闸,进入南干渠,南干渠保灌的面积要大一些,有佘市桥镇太浮镇还有四新岗镇,还有望城街道,水往东,到中干渠,保灌邻近的佘市桥镇还有安福街道一部分区域。
沃沙溪水库是灌区工程的一座结瓜水库,可浇灌水田1万亩,同时也是临澧县城20万居民的备用水源。今年七至八月份持续干旱,穿越县城的道水河一度断流,城区自来水主取水点无法取水,临澧县立即起用沃沙溪水库备用水源,通过青山干渠向水库持续补水,确保居民生产生活用水。
临澧县天露泽水厂机修工
蒋海生
特大干旱,道水河基本上是断流了,立即启用我们的备用水源,沃沙泵站,从青山补水,现在我们沃沙水源是充足的,基本上是满水库,随时保障我们供水不受影响。
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除了能给澧水南岸山丘区补水外,还能通过引水闸向澧县澧阳平原补水,今年8月跨县向澧阳平原日引水25万立方,缓解了澧阳平原5万多亩农田旱情。
临澧县青山水轮泵站灌区管理局副局长
刘宗波
抗旱不分县界,要舍小我顾大局,把水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临澧县青山水轮泵站灌区管理局退休人员
邓纯福
这是党校建立的红色教育基地,还要建立陈列厅、展览馆。
邓纯福年轻时参与了工程建设的测绘测量工作,工程建成后,他一直从事青山工程的管理与维护,此生能够参与这项雄伟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他感到非常自豪。今年青山工程为全县保丰收和居民生活用水立下大功,他执意要到他当年奋战过的地方去看看。其中,青山道水渡槽是灌区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将澧水横跨过道水河引入对岸,灌溉更多农田。渡槽全长1200米,单孔最高44米,7拱70跨,每个拱跨度达到惊人的80米,104条排架,当年建成后堪称新中国的水利奇迹,一度成为祖国新貌的代表作之一。
临澧县青山水轮泵站灌区管理局退休人员
邓纯福
修这么大的工程 ,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可想象 ,当时这么多的混凝土全部是人挑肩找上来的,有时候一不小心就摔下去了,一共死了7人。那时候钢材又比较紧张,都会部用树搭的架子,全市各县的木材,安乡、常德桃源各地的木材都运到这里来了的。
修建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时,国家十分困难。没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没有基本的经济实力,也没有外部援助,当时的临澧县委号召全县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修青山。由于施工难度大、投入多,原计划三年完工的项目修建了十年。十年里,全县30万人民几乎把全部的劳动所获,都投入到青山工程的建设中。
临澧县青山水轮泵站灌区管理局退休人员
邓纯福
真正应该记住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那种精神,全部自力更生搞起来的,临澧最多是上到十万人。
今年87岁的李久卓曾参与灌区工程建设,他依然清晰记得当时战天斗地 的情景,看着自己参与建设的工程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自己当年的付出很值。
临澧县佘市桥镇殷家村村民
李久卓
修的时候,搞食堂,一个大队一个食堂吃饭,吃饭了就推土,打峨,就是人工挑啊挖啊,车推,人拉,大年初一就出工,初一早上,搞开门红。哨子一吹就起 床,出一般都是4点多,还没有亮,收工一般都是10点,隔那么远立一个竹筒,竹筒时面灌上煤油,用稔子照亮。
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通水后的50年里,旱灾频发的临澧县水旱无忧,曾引得全国乃至全世界包括联合国农田水利考察团、墨西哥、越南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慕名前来参观考察。
伟大的实践孕育了伟大的精神,在修建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的过程中,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无私奉献的青山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影响和激励着临澧人民,是临澧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源泉。
50载沧桑巨变,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宛如一道“水长城”,静静地守护着临澧县的粮食安全,连续多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3.3万吨,农田自流灌溉、粮食旱涝保收,临澧县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2022年,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建成通水50年之际,上级相关部门决定对工程进行修缮,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发挥其效能,造福当地群众。多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无私奉献的青山精神已被临澧人民蕴含在血脉,浸润于骨髓。临澧将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建设成全县红色教育基地,不少基层党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都在这里开展,引导大家继续弘扬青山精神,续写新时代华美篇章。
来源:常德全媒网
编辑:张舒颖
END
一审:朱菲 二审:涂曼妮 三审:李绍平
出品人:谭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