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2-11-7 17:24 编辑
“三真三实”加快乡村振兴的思考
石门县老干部网宣协会 漆渫颖 (2022年11月5日)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勿庸置疑的是,要实现“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真心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蓝图方能绘就。
一、真心实意付出,吸引农民回归,实现人才振兴
据《常德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4月6日,常德市统计局发布)显示。2021年度,全市年末常住人口52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9.6万人,农村人口224.2万人。年末户籍总人口为59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2.7万人,乡村人口379.1万人。保守统计的情况表明,全市乡村人口大于城镇人口,“在村”人口少于“在城”人口,全市“净在外”人口约70万人。石门县雁池乡竹儿垭村“田野调查”活动成果显示,2022年9月底,全村共有621户1821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519人,外出务工劳动力达718人。 事在人为。乡村振兴,第一位的是留下人、吸引人、聚集人的工作。一是要解决村民在乡在村养家糊口的问题,二是要解决幼有所教、老有所医、众有所需的问题,三是要解决路、水、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四是要解决有希望、有前途、有幸福指数的问题。否则,农村主要由老人、小孩、妇女“留守”的矛盾将愈演愈烈,大量年轻人逃离之后,乡村振兴会成为“空谈”“空虚”“空话”。 在农民比例大幅度减少、年轻人大量出市出省务工的大趋势下,要采用切实、有效、支持措施,将“净在外”的约70万人中的一部分“归巢”回来,将全市每年10.5万毕业学生(2021年,高校毕业1.7万人。中职学校毕业1.6万人。高中毕业2.4万人。初中毕业4.8万人)的大部分“恋乡”留下来,实现“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土地、种养业向能人大户集中,将“农民”变成“各行各业工人”,将“农业”变成“高收入行业”,常德经济、社会发展才有生机。
二、真金白银投入,夯实经济基础,实现产业振兴
一是支持创业,作为第一要务。创造宽松的环境,在政策、资金、土地、用工等全方面,提供“最优,最简,最省,最快,最好,最满意”的保障,做到中小企业在城乡“铺天盖地”,多家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国际国内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等各类大型企业在国内省内“顶天立地”,最大程度地容纳市民、村民就近就业,增加收入,不用背井离乡“去远方”谋生。 二是做优实业,作为第一责任。“对外抓招商,对内挖潜力,全面抓创新”,在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产业的基础上,改变现阶段“果蔬卖筐,畜禽卖头(只)”卖原料的原始销售状态,重点抓好“粮、菜、果、油、肉、茶”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2021年,常德市全年粮食总产量384.4万吨,棉花产量4.6万吨,油料产量59.6万吨,蔬菜产量357.3万吨,茶叶产量2.9万吨,水果产量142.6万吨。全年生猪出栏507.6万头,存栏326.0万头;出栏牛18.0万头,出栏羊205.3万只),将资源优势变“食品、药品、健康、文化用品”等商品产品优势,提高附加值和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常德产”畅销全省全国,变“鱼米之乡”为“农副产品加工大市”“经济强市”。 三是促进就业,作为第一使命。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定之基。“多人就业,全家小康”。在保障工资、保险、待遇、维权等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满足生活、娱乐、交通、教育、医疗等需求条件,开展技能培训、工匠打造、业务比赛,增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营造“热热闹闹,欣欣向荣”的振兴氛围。
三、真抓实干攻坚,突出教育科技,实现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的核心,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富足,更在于精神上的和谐和睦。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应的是建设“五大文明”,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一是教育医疗资源要“下沉”,在乡乡镇镇有公办中学、医院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村村有公办小学或教学点、幼儿园、医务室,全面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卫生健康水平。二是文体娱乐活动要“普及”,采取公办、民办、市场化多种形式,普及歌舞演出、体育比赛、图书、美术、公园等场所,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节日要喜庆热闹。三是工作生活环境要“惬意”,抓好洁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彩化“六化”,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注重环境卫生和污染治理,创造舒心、舒服、舒畅的工作生活条件。四是人际人脉关系要“融洽”,要大力提倡孝老爱亲、助人为乐、团结和睦的亲密乡亲邻里关系,形成争创“文明村庄”“文明家庭”“先进个人”“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