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11-24 16:07 编辑
朗州司马刘禹锡(3) 刘禹锡的主要哲学著作《天论》
阳山令韩愈塑像
按 刘禹锡的哲学家地位,是在贬谪朗州十年期间确立的。卞孝萱、卞敏著《刘禹锡评传》,列举刘禹锡一生写作的哲学著作,最主要的有上中下三篇《天论》,都是在常德写成的。其余《何卜赋》《问大钧赋》《鉴药》《儆舟》等,“也富有哲学思想”,其中《何卜赋》,也是写于常德。 为了加深对刘禹锡哲学家地位确立的了解,我们首先弄清《天论》创作的背景:元和八年(813)春,韩愈作《进学解》,假托学生发问自己回答,委婉地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还提出了他治学的方法和从经传及西汉以前的作品吸取为文之法的见解。宰相阅读这篇文章后,对韩愈数次被黜深为同情,认为他有“史才”,便任命他为五品刑部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其任务是为当代已没之大臣及其他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立传。之后,不乏朋友祝贺“荣调”,其中有广东韶关人刘轲(772—840)字希仁的秀才,信已经失传,但不难猜测,无非是希望韩愈以孔子《春秋》笔法为榜样,褒善贬恶云云。韩愈写了回信,并把和刘秀才通信的事情告诉好友柳宗元,请他阅读他的答复,即这里我编发的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时间为元和八年六月九日。 元和九年正月二十一日,柳宗元才收到信、稿,然后有柳宗元的《与韩愈论史官书》。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很好地表明自己的观点:1、推崇《春秋》褒贬之法,“据事迹实录,则善恶自见。”能做到这一点,已非“浅陋偷惰者所能就”,更何况直接的褒贬?2、根据历代史官的遭遇,“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小心从事仍难免不测,哪里还敢轻易褒贬?3、“唐有天下二百年矣,圣君贤相相踵,其余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后者,不可胜数。”作为史官,一个人怎么能对这么多的人和事做出恰如其分的褒贬呢?4、党同伐异,“巧造语言,凿空构立,善恶事迹”的人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史官的褒贬,就更不能不慎重从事了。韩愈的这些观点论如何治史很有价值。其中第二点“做史者不有人祸,必有天刑”的说法,历来为人所诟病。考察韩愈治史实践,如他主持撰修的《顺宗实录》,这并不是韩愈个人的治史态度,只是“惧不敢为史”的愤激之词。 通过柳宗元,这件事情又被朗州的刘禹锡参加进来了,引出了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的创作。
一 《天论》三篇创作背景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1) 六月九日(2),韩愈白秀才:辱问见爱,教勉以所宜务,敢不拜赐。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迹实录,则善恶自见。然此尚非浅陋偷惰者所能就,况褒贬耶?孔子圣人,作《春秋》,辱于鲁、卫、陈、宋、齐、楚,卒不遇而死;齐太史氏兄弟几尽(3);左邱明纪春秋时事以失明;司马迁作《史记》刑诛;班固瘐死;陈寿起又废,卒亦无所至;王隐谤退死家;习凿齿(4)无一足;崔浩、范蔚宗赤诛(5);魏收(6)夭绝;宋孝王诛死;足下所称吴兢(7),亦不闻身贵而今其后有闻也。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8),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唐有天下二百年矣,圣君贤相相踵,其馀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后者,不可胜数。岂一人卒卒(9)能纪而传之邪?仆年志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10)。宰相知其无他才能,不足用,哀其老穷,龃龉(11)无所合,不欲令四海内有戚戚(12)者,猥言之上,苟加一职荣之耳,非必督责迫蹙,令就功役也。贱不敢逆盛指,行且谋引去。且传闻不同,善恶随人所见,甚者附党,憎爱不同,巧造语言,凿空构立,善恶事迹(13),于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传记,令传万世乎?若无鬼神,岂可不自心惭愧;若有鬼神,将不福人。仆虽騃(14),亦粗知自爱,实不敢率尔(15)为也。夫圣唐巨迹,及贤士大夫事,皆磊磊轩天地(16),决不沉没。今馆中非无人,将必有作者勤而纂之。后生可畏,安知不在足下?亦宜勉之。愈再拜。
韩愈《马说》诗意图
【注释】 (1)刘秀才:即刘轲(772—840),字希仁,广东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原籍徐州沛县(今江苏沛县)。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因其幼年好学,仰慕孟子,故自名“刘轲”。他曾在曹溪落发为僧,后隐居庐山。唐元和十三年(818年),刘轲以韶州籍登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唐侍御史等,后出任洺州刺史等职。唐开成五年(840年),刘轲死于洺州任上,终年68岁。 (2)六月九日:为元和八年(813)。 (3)齐太史的故事,说的是,齐国的大臣崔杼弑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就杀了齐太史。太史的二个弟弟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四个弟弟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是得暴病而死的吧。太史弟弟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 (4)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 (5)崔浩(381-450 ),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时常自比张良。他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深受其倚信,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屡次力排众议,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北凉等国,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累拜司徒,封东郡公。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受“国史之狱”牵连,被夷灭九族,时年七十岁。 (6)魏收(507—572),字伯起,钜鹿郡下曲阳县人 。 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东魏,拜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天保二年(551年),受命撰写北魏国史。北齐建立后,拜中书令、秘书监,迁特进、尚书右仆射,掌管诏诰,总议监五礼事,参与修定律令。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魏收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貞”。在史学方面,他曾受命联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书成之后,因公正执笔而触怒权贵,被指称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是后世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其余作品被后人辑为《魏特进集》存世。 (7)吴兢(670—749年),字号不详,汴州浚仪人。唐朝大臣,著名史学家。爱好文史,进士及第,授史馆修撰,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复位后,授右补阙、起居郎,迁水部郎中。唐玄宗即位,历任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太子左庶子、相州刺史,封长垣县开国子,迁邺郡太守、恒王师傅。为人耿直,犯颜直谏,颇有建树。天宝八年,去世,时年八十岁,代表作《贞观政要》。 (8)不有人祸,则有天刑:那些做史官的人,即使没有人为的祸患,也会有上天的刑罚。天刑:《国语·周语下》:“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则……而作之者,必不节矣。”《国语·鲁语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 韦昭 注:“刑,法也。”人祸,指人在表现其社会属性的时候的行为造成的祸害,与天灾相对。如斗殴、车祸、跟踪、抢劫等行为都属于人祸。汉刘向《列女传·鲁公乘姒》:“不达人事而相国,非有天咎必有人祸,子其勿为也。 (9)卒卒(cù cù):匆促;急迫的样子。出自《汉书·司马迁传》。“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颜师古 注:“卒卒,促遽之意也。” (10)敦率([dūn lǜ):恪遵;犹敦勉。 (11)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对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互相抵触。 (12)戚戚(qī qī):相亲的样子,或忧惧、忧伤的样子。出自《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 (13)凿空构立:凭空议论,牵强附会。 (14)騃(ái):假借为“佁”(chì)。愚昧,无知。 (15)率尔(:shuaì ěr):急遽貌。指随便,无拘束貌。 语出《论语·先进》:“ 子路率尔而对。” (16) 磊磊轩天地:光明磊落,气宇轩昂,立于天地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