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73|回复: 9

【博客搬家】云南纪行(4)丽江古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0 21: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丽江古韵
(原创图片待新浪网解锁)
——云南纪行(4)
2011年3月

214928wyq22euyqz9efrug.jpg

    (
接前文洱海登岸后直接去丽江,与六年前比,却丢了蝴蝶泉。
      “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六年前的那天,人们从洱海上岸后,哼着唱着喊着那支曾经扣人心弦半个世纪的《蝴蝶泉边》,争先恐后地向蝴蝶泉涌去。宽阔的人工泉池清澈而平静,合欢古树横跨泉池,但久久不见翩翩而舞的蝴蝶,哪怕一只也好,没有巴掌大的,来只蜜蜂般的也行。惟有那些金花们,热情地招徕游客合影,没完没了地兜售真假莫辩的蝴蝶标本。不免顿生戏弄之感,也惟有扫兴而归。
214929o0b8fswttb8jmx8j.jpg
       因此,今天直奔丽江也就没得商量了。
       那个天高气爽的金秋,我们下榻丽江古城,登高揽胜,走街穿巷,饮酒放歌。六年过去了,但古城那五色石板的街道,穿街游巷的泉水,古朴精湛的民居,日红夜亮的灯笼,还有那数不清的顺着古巷,傍着酒巴,依着店铺,连着民居和纳西姑娘裙子的石拱桥、三眼井,以及不知悠转了几百年连牙齿也不全的大小水车,始终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此去丽江七八个小时路程,高速公路尚在施工之中,老公路稍感狭窄,但路况还好,毫无颠簸之苦。坐在前位的邓导时不时地扭过头来,对着麦克风背书似地帮助我们丰富着丽江古城的形象——
       丽江古城,坐落于丽江坝子中部,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它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人类共同保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之一。丽江古城坐靠西北,放眼东南。建筑物保持明清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雕绘装饰,玲珑精巧。自由分布的街道,主街傍水,小巷临渠,河水与石桥、绿树、古巷相依相映。“三井眼”散布城中,四方街辐射全城。
214930sqgh3hrnwqrr3rr3.jpg

        由于中途在新华民俗文化村参观游览购物,加之一段烂路,我们六点多钟才住进王府酒店。酒店坐落在南门广场原木王府客栈的旧址,建筑古朴,店前亭台水榭,院内奇花异草,花鸟虫鱼,穿行于四角回廊,宁静悠远,似在江南,宛如隔世。六点四十分从酒店出发,经官门口,过四方街,沿新华街,落座在一米阳光纳西食府聚餐。晚上漂洒起小雨。
      次日小雨加倍,气温下降,八点钟出发去登玉龙雪山。出发不久就见浅雪,沿路逐渐加大加厚,以至遍山皆雪。不到一个小时,到达叫甘什么坪的地方,铺天盖地一片白了。面对此景,换车登山的时候,曾经征服过玉龙的五位伙伴自觉地留在车上了。我清晰记得:2004年10月25日上午10:25分,团队中我最前登上玉龙雪山海拔4680米处,还得意地留了照片。因此,我也就没有必要再花钱买苦吃了,不留遗憾地跟着中巴回到了古城。
      因为购买氨氯地平的降压药,从南门往前一直寻去,不觉又到了四方街。四方街为古城中心,四通八达,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开头而建。这里是历代集市中心,每日万头躜动,热闹非常。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五大主街,直通东南西北四郊,又从主街岔出从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结实,光滑洁净。
214929jx8drjx6x8yotxbr.jpg

214927yd77p7zseu7m7snr.jpg

      我在一条干净的五彩石上坐下,欣赏着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仿佛回到了繁华的常德。再悉心品味着写满沧桑的古巷,仿佛听到了遥远的马蹄声。古远年代,陆上运输主靠马帮。马帮那辉煌而悲壮的历史,融入了这条古道,这座古城,还有这片四方街,并被日精月华铸为着不朽的丰碑。如今,尽管马铃声逝,但古道的茶马文化却永远刻入我们的记忆。
      四方街五条去路,河去何从,我首选登山,一口气爬上狮子山登上了万古楼(后文专记)。
      折返四方街后,那条水渠又将我牵至泉水河桥。屹立街口的巨型壁照,由江泽民题写“世界文化遗传丽江古城”依然光彩夺目。两轮古老水车也依然默默无闻地悠转。游人们变换着各种姿势抢占佳境,轮番留下这千古一遇的动人心弦的时刻。接下来,我汇入人流,从大街里走进,不自主地随景而移,渐渐地消失在古城中。
214927kqkzptsdpl0jobbf.jpg

      走在摞满脚印的彩石路上,寻着古城小桥流水人家。饱经八百年风雨沧桑的古城,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以独有的古朴,处处透出自然和谐。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三坊一照壁”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设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是一处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
214928bwnjiij22nx7jn3i.jpg

      古城的小巷和水巷,更让我流连往返。在古城的任何地方,无论向左还是向右,小巷和水巷,都会不期而遇地让我惊喜。临河的小巷,短促得像一声横笛,水边杨柳新绿,红灯灿烂,你还没来得及赞叹,它就匆匆离去。沿着小巷蔓延到城边的水巷,却又悠长得像一曲三弦,我连心也似乎随之而去。不经意中,“三眼井”会不时地走跳进我的眼帘,几度走近井边,出奇地看着老少庞金妹们,在头眼提水,于二眼洗菜,去三眼洗衣。以至于他们都先后走了,我还在那儿怅然若失。于是我又想到了那丝丝水巷。
220118ftogzx9s9ltg1zoi.jpg

      玉泉河水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随街绕巷,穿墙过屋。据说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站立小巷的尽头,看着悠悠的泉水,泉水时不时地在石桥边打个漩儿或抖个激灵,也算一个招呼,又自鸣自得地自顾而去。波光在红灯笼的映衬中有点暧昧,水中的倒影清美中有点迷离。这一河的灯,一河的人影,带给我宁静、温馨和超尘脱世的缥缈感觉。
214930fwqirqi40qizqq3i.jpg

      我独自徘徊在一座石桥上,忽然飘起了小雨,心情便有点湿漉漉。此时此刻,我想,我应该思念些什么?想了很久,我反复地念着那首很著名的诗,“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我。”在这样的古城,在这样的雨巷,真想就此留下来,再也不走了!
     (待续)
      (图片暂借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21 05:41: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美文,了解丽江,点赞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21 17: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么漂亮的地方,可惜我没有去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2 08: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协邱渭波 发表于 2022-11-21 17:20
多么漂亮的地方,可惜我没有去过。

新东西多了,老东西珍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22 17: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精品佳作,感佩先生才华,为您点赞,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4 08: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秀英 发表于 2022-11-21 05:41
拜读美文,了解丽江,点赞分享!

谢谢!
在一条干净的五彩石上坐下,欣赏着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仿佛回到了繁华的常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4 08: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秦精兵 发表于 2022-11-22 17:39
拜读精品佳作,感佩先生才华,为您点赞,谢谢分享。

谢谢!
在一条干净的五彩石上坐下,欣赏着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仿佛回到了繁华的常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9 13: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文学底蕴,又有旅游常识,还要有拍摄技巧,才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旅游观后感。
      赞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9 15:15: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会长佳作点赞!
mmexport5b59713bb329dd3d2e76697ba40de1b9_1675926979559.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28 15: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丽江古城,坐落于丽江坝子中部,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它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人类共同保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之一。


    丽江古城,值得一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4:25 , Processed in 0.0396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