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川渝(1) (原创图片待新浪网解锁) ——2011年6月
六月下旬,有幸又旅川渝,从常德坐火车至成都,在成都跟了三个一日游,城内一日,都江堰、青城山一日,乐山、峨眉山一日;跟团从成都至重庆,再乘江轮沿江游览至宜昌,万千收获,万千感慨。为不虚此行,以文化视角分古城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三国文化等专题分别记录其行其感。
此行川渝,无论是成都复建再现的宽窄巷子、锦里和崇州的街子古镇,还是巫山县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整体搬迁复原的大昌古镇,都是不可多得的古城文化。常德历史悠久,城头山是中国最古远的城府,常德城、澧州城及其各县城也无不从古远走来,具有厚重的古城文化底蕴。但在现代都市中,却怎么也捕捉不到历史的任何影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十一年后的今天,我转移博文的时候,常德江北城区先后复建了具有相当水准的大小河街、老西门、大唐司马城等古建筑)
千年少城:宽窄巷子
七点五十分,按旅行社约定在香槟广场等了四十分钟,我们终于上了面包车。而车至下一酒店时,一对老夫妇却怒不可遏地退团走人。也难怪,他们毕竟在街头等了一个多小时,而且司机咄咄逼人,将迟到的原因完全推给游客。车至目的地,跟着导游沿着历史的影子穿行,导游的和颜悦色和古色古香的街景,人们的脸面渐渐地由苦瓜变成了盛开的月季。
宽窄巷子是成都城的一张名片,在这里。您能触摸到历史镌刻的痕迹,也能体味到成都最原滋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导游说它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宽窄巷子起源于少城。公元前311年,秦国大夫张仪始筑成都城。先后两次修筑起东、西城,东为大城,西为小城,又叫“少城”。形成如今宽窄巷子四合院格局是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事情。清兵平准后,永留千余兵丁在当时比较残破的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即新少城。少城的中轴线是南北向的长顺上街,而宽窄巷子则是当时42条兵丁胡同中的两条。
如今的宽巷子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我们在这条巷子中游览,走进老成都生活体验馆,感受着成都的风土人情和几乎要失传了的一些老成都的民俗生活场景。穿过南北向的通道,我们就到了窄巷子。窄巷子的业态以西餐、咖啡、会所、主题文化商业等为主。
西蜀第一古街:锦里
参观了武侯祠,从左出口,就是锦里,游人如织。 号称西蜀第一街、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锦里,是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清末民初建筑风格,布局严谨有序,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
餐厅里的美食有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
锦里客栈以清末民初建筑为主,有客栈、隐庐、芙蓉三座风格各异的建筑群组成。庭院内有廊坊、天井、花园,房前屋后,假山耸立,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环境清幽,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让您享受到安逸、闲适、幽静之感,体验到浓郁的川西民俗文化特色。
西川第一古镇:街子
从青城山下山,大巴将我们带到街子镇,坐观光车不足五分钟,就到了古镇。
街子镇,在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它历史悠久,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 兴时曾为县治,衰时仅余一条小街。现存建筑朴素,小巧,是反映清代祖国西南小镇风貌的典型实物。古街区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六条街,古建筑6.8万平方米。街道两旁房屋木结构穿逗梁架,单檐青瓦,民居前店后院,一般体量不大,用材小巧、大多不事雕琢彩绘,反映出不张扬、不奢华、求实用的习俗,寓含淡泊、质朴的性格。走进镇区,看到和感受到的却是自然、亲切,与山水融汇一起。 引人注目的是伫立在广场的和古塔一样的字库。字库塔建于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塔高150米。塔呈六方体形,分五层,最上面的四层外墙刻有“白蛇传”等壁画。何为 “字库”?原来是信奉“惜字是福”的街子人认为,随便丢弃、污染有字的纸是缺德的事,应该把废弃不用的字纸放在特制的纸篓内集中起来焚化。
原貌搬迁复建:大昌
这次游三峡,有两个意外收获,一是大昌古镇,一是小小三峡。
船行至小三峡的滴翠峡口北上十公里处。登上几百级石级,在乘坐一公里游览车,就到了大昌古镇。古镇现存东、南、西三道城门,东为朝阳门,西为永丰门,南为通济门,城门都保存完好。还有几条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两朝修建的街道。街上牌坊和古建筑群雕梁画栋,古镇的南门外有通往河边的几十级石板台阶,已被磨得十分光亮,青石砖砌成的拱门上,生长着一棵有几百年树龄的老槐树,根茎扎在拱门的石缝中,沿石上行伸展,生得枝繁叶茂,宛如一个门神护卫着城门。石阶两旁的一对已经残损的石狮子把守着镇门,显出些许落寞和苍凉,似乎在诉说着小镇悠久的历史,提醒人们记住它昔日的辉煌。 古镇始建于晋,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三峡地区唯一的保存完整的古城。古镇占地约10公顷,东西主街长约350米,南北长约200米,是一座“四门可通话,一灯照全城”的“袖珍古城”。作为宁河沿岸第一大镇,历代都是郡县治地,还曾是宁河的重要码头和药材、山货集散地。大昌在商周时期称泰昌,为巴国属地;后周时改为大昌,清康熙年间废县并入巫山县。 拾阶进入古镇,两排临街老房飞檐翘壁,张扬着昔日的繁华景象,中间是狭长的青石古道。小镇只有两条主要街道,南北街长150多米,东西街长240多米,占地面积不足10公顷。镇里有三十七幢古翘角飞檐的明清古民居建筑,有完整的古城墙。房屋大都是明末清初时建的,青砖黛瓦、双筒屋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质门面,显现着一种朴实的华美。 温家大院是古镇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这座始建于清朝初年的建筑,坐西向东,占地320多平方米。大院由门厅、正厅、后厅三部分组成,均以掾木作为房梁屋顶,共有12柱37架梁。窗棂镂木雕花,工艺考究。整个建筑为穿斗式结构,从正门进入,可以从后门出。 因为三峡工程,古镇原址将全部沉寂于滔滔的大宁河水之下。全镇按原貌在距旧址8公里外的西包岭下的大昌湖旁复建。在拆除时就一一编上号码,运到复建场所再按号码一一拼装成原样。这也看称城建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