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马惠 于 2022-11-29 09:23 编辑
由“辩论会”想到的 张惠芬 曾经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开了一次辩论会,论题是根据刚学的课文韩愈的《马说》衍生的,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会上双方的代表争论很激烈,尤其是刘思尧,不愧是年级第一名,他的辩词有理有据,表述完整,不时赢得同学们的掌声。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了,然学生们仍争论不休。 其实这样的活动,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真正的参与了,投入了,把自己是否真正当成了课堂的主人,也不必担心他们能否办成功。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我记得以前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写作素材和真切体验,开展过许多活动,比如野炊、郊游、爬山比赛、慢车比赛、当小记者现场采访、篝火晚会等等,学生对这些活动兴致很高,无论是校内还是户外,都会全力以赴,他们的模仿与创新,有时会让你大吃一惊。不过,现在教育部门明文规定不准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理由是安全问题,如此一来倒让老师省心了不少,学生老师都可以好好的被“保护”在校园之内了。 只是,我真的不明白当今大提特提的“素质教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模式,很多的时候学校都是在应付检查。前天我们的校长到局里开会,他说,教育局的头头们也明确直言:不明白,至今一头雾水。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提了许多年,也实施了许多年,但有没有真正的成效呢?有人说,只要高考存在,应试教育就永远存在,我觉得这是真理。不过,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让学生经历一些事情,培养一些必要的能力绝不是坏事,这,也是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