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88|回复: 2

石门县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三)覃氏祖祠探武德家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5 10: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2-12-5 10:48 编辑

石门县的文物保护单位(之
覃氏祖祠探武德家风解说词
    历史上,从明洪武初到民国初540余年间,在如今石门县3970平方公里土地上,曾经有3422平方公里的县域被一家添平土司世袭统辖,这家土司姓覃。如今,覃姓人群已占据石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强。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添平土司的许多文物、故事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历史又是慷慨的,它给世人留下了覃氏祖祠,让人得以管中窥豹,一探“武德”家风。
    覃氏祖祠坐落石门县所街乡文家村,最开始建造的年代已不可考据,据传为添平千户所第一代正千户覃添顺后七祖覃善教于明正德年间所修的永贞楼。清乾隆三十四年,即公元1769年,覃添顺弟弟覃添秀一脉后裔于永贞楼旧址重建覃添秀祠堂,后成为如今的覃氏祖祠,迄今已有247年历史。1989年1月,石门县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常德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湖南省政府公布其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覃氏祖祠为青瓦硬山顶砖木建筑,整个建筑依山傍水而建,坐北朝南。大门正面为四柱三楼牌坊式门罩,高大宏伟,气势恢宏。底层门檐上饰有徐达宣旨、八人朝佛、双龙戏日等图案,线条流畅清晰,颜色鲜艳漂亮。说到徐达宣旨这些浮雕图案,这里有一个历史典故。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三月初二,朱元璋合并湘鄂西诸土司改为添平千户所,并敕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任添平千户所正千户,覃添秀为副千户长,皆世袭其职,遣快马护送“添平所印章”直抵石门,旨派魏国公徐达到今天所街的迎驾坪宣告旨意。所以,覃氏祖祠才会留有这样的配置图案,否则,则是违规违制了。我们再来看中间的一层,它采用深浮雕手法,“覃氏祖祠”四个红底墨字入木三分,劲道十足,异常显目。最上一层为浅浮雕双凤争日图案,飘逸潇洒,落落大方。顶部正檐为砖式斗拱,正中间刻写“福”字。祠堂大门用青石制作,其抱鼓石正反面分别饰有2头上古神兽麒麟、1朵菩花图案。迈过50公分青石门槛,不经意抬头,你会发现门楣上刻有红黑太极八卦图,寓意尊顺天道、崇尚和谐。
    进入大楼,第一进为厅堂,两侧设有厢房,从厢房两侧登木楼梯到第二层为阁楼,其棚栏为“卐”(念wàn)字几何图案。在古代,“卍”字寓意着万寿无疆,延年益寿,体现了孝为先、礼为重的传统道德,蕴含着家族文化的核心理念。这座阁楼是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修葺的,当时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形成,并开始大行其道,于是阁楼应运而出,以方便族中长者看戏,也显示出覃氏老人们的威仪。
    第二进为中堂,是议决宗族重大事务、举办族人冠婚礼丧礼、族人矛盾纠纷裁决、修编宗谱、私塾义学的重要场所。中堂内为穿斗抬梁式混合构架,8根径宽50公分、20来根径宽40公分,高度五六丈不等的栋梁如巨人般稳稳撑起覃氏祖祠,走过数百年风雨岁月。中堂屏蔽前面供奉百花堂,百花堂上供有5个牌位,正中为石门覃氏始迁祖覃友仁,以东为尊一东一西分置覃添顺、覃添秀、历代高曾祖、历代昭穆排位。
    说起百花堂的由来,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相传每当覃氏子孙返乡祭拜菩舍树,叩头一次,花就自落一朵,祭拜人多,叩头亦多,白花自落遍地,待到祭拜完毕,菩舍树下落英缤纷,覃氏子孙就欢歌起舞,而别的姓氏族人来祭拜,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还有人考证,覃氏子孙跳的歌舞就是湘鄂西流传至今的土家族摆手舞。不管这些传言真实与否,“百花堂”“菩舍堂”“摆手堂”这些堂号名称就这样流传下来,多成为后世覃氏族人供奉先人的堂名。
    绕过中堂后屏,就是一个天井。天井,在古建筑物中,有“通天接地”之说,即“上通天”纳气迎风,“下接地”除污去秽,能使居住环境吐故纳新、干净清爽,也寓意着族人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天井中被雨水冲刷的斑痕累累、青苔遍布的石块,让人感到一股沧桑的历史。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天井下还设有给排水渠道,直接连通第一进的露天戏台,再排出祠堂外,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建筑智慧。
天井后面,就是第三进了,是为后堂,左右两侧设厢房,现如今只剩下一个。大家猜猜厢房的作用是什么?可能有的会认为是做仓库用,有的会认为是休息场所,也可能有人会说是供族人读书的场所。
    我认为,厢房当作学习教育场所这个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在古代,祠堂一般都设有族产祭田,来维系祠堂的日常开支和维护,同时盈余部分用于周济族中贫困家户,资助他们一个个迈出家门,走进县城、省城、京城,脱去蓝衫换上紫罗折得蟾宫桂。据清《同治石门县治》记载,明正德九年,即1514年,当时的添平千户所正千户覃毅宽创建有竺书院,比石门县第一所官办学院秀峰书院还要早上254年。有竺书院后来荒废。清同治二年,即公元1863年,覃远佑捐田租130担复兴有竺书院,原租则大多拨给覃氏祠堂使用。有了书院,为覃氏土官子弟就地兴学带来莫大便利,也为覃氏土司所辖地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据《覃氏族谱·大事记》记载,覃氏聚居区“富家以诗书为恒业”,甚至“穷苦子弟自争摊磨,亦不以贫废读”。覃远琎考中清代咸丰年间进士,成为石门县历史上的三位进士之一,成为这里“文治日新、人知向学”的最佳佐证。所以,总而言之,厢房应该是供覃家人读书所用。
    出了大门,两栋民房紧挨着覃氏祖祠,但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这两栋民房都只有二层,且都比祖祠矮,而再远处的民房则多有三四层的,比祖祠要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覃家人信奉“武德家风”—勇毅、担当、仁义、谦逊,所以修房不能比祠堂高。
    大家可能不知道,覃氏祖祠有过两次差点消亡的时候。一次是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冲击祠堂,幸亏当时已改作公社粮仓使用,“失节事小,饿死事大”,冲击祠堂就等于冲击粮仓,到时都要饿肚子的,经请示上级这才没有大规模破坏,只是砸了神盦等中堂部分建筑。还有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公社退仓还祠时,粮站准备把覃氏祖祠全部拆掉,异地搬迁重修。全村老少都围了上来,纷纷阻扰拆祠,“拆祠先拆人”“数典忘祖,猪狗不如”,这才保全住了祠堂,也保存住了石门县境内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老祠堂。
    当然了,“武德家风”不仅仅是“武”字,也强调“德”字,至今还有不少歌谣、民谚口口相传至今,像“积德有德先,耕田有谷卖”、“树要根好,人要心好”、“山上石多难寻玉,世上人多君子稀”、“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娇儿不孝,娇狗上灶”等等啊,都是教育族人要积德行善、知祖庆余。明嘉靖三十五年,即1556年,南昌学士李元白为添平土司《重修覃氏族谱序》中写到:“仁以敦族,义以作范,礼以叙伦,智以办类,信以贞度”,似乎可以找到绵延至今“武德家风”的发轫之处。
    好了,我们现在又重新站到了覃氏祖祠的大门前,请大家再看看这高耸的朝门,高昂的如意斗拱,飞翘的檐角,华丽、凝重、庄严,沧桑、古朴,是不是感觉到了一点覃氏先人们当年那些儒家教诲的慷慨陈词,如果有了,这就对了,这也正是覃氏祖祠—武德家风“勇毅、担当、仁义、谦逊”的魅力所在。
     就为您介绍到这了,欢迎下次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10: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门县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三)覃氏祖祠探武德家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5 11: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德家风”不仅仅是“武”字,也强调“德”字,至今还有不少歌谣、民谚口口相传至今,像“积德有德先,耕田有谷卖”、“树要根好,人要心好”、“山上石多难寻玉,世上人多君子稀”、“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娇儿不孝,娇狗上灶”等等啊,都是教育族人要积德行善、知祖庆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8 07:55 , Processed in 0.0335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