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的旅游景点(之十) 泰和合茶号 泰和合茶号,位于石门县壶瓶山镇泥沙社区集镇中心,距县政府驻地70.1千米。(东经110°46′38.8″,北纬29°56′17.3″)由广东商人卢次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创办。据台湾吴恭亮所著《卢次伦传》记载:卢次伦将厂址选在此,是因这里紧临渫水,便于停船装运。取名“泰和合”,寓意天地交泰,中和万物,六合同春。原茶号占地约六千平方米,四正八横,大小房间有二百以上,大多为木结构房间,各楼、房之间有甬道和过楼相连,且建筑的四周有一丈多高的围墙。建筑规模宏大,功能齐备,在当时湘鄂两省堪称罕见。 民国五年(1916)2月19日,哥老会抢劫泥沙,威逼卢次伦交出当年澧州知府王子宾送给他作为护厂的枪支。泰和合茶号制茶房,赶楼及运送茶叶的船厂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同年6月19日,永顺土匪朱吉人带80人队伍,再次抢劫泰和合茶号,并纵火烧毁了泰和合茶号主楼的“三泰楼”及毗邻的百货行、骡马房及大部分建筑。由此,泰和合茶号受到灭顶之灾。同年,时任湖南省警察厅长的唐荣阳回到长沙,以枪相逼,迫使卢次伦退回地契。 民国八年(1919)卢次伦离开泰和合茶号,茶号倒闭。至此,享誉大江南北畅销欧美的“宜红”茶,从此销声匿迹,不再兴起。 大革命时期,茶号为红二、六方面军指挥驻扎所在地,贺龙、贺锦斋等革命先辈均在茶号住过,石门县农民协会也是在茶号成立,是一处革命纪念胜地。 后经乡政府、县文物部门多次维修,茶号主体建筑基本恢复原貌。 泰和合茶号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清式民间建筑。主楼台基为长方形,总面阔22米,总进深21.7米,建筑面积477.4平方米,其东侧茶叶房面阔11.7米,进深17.1米,建筑面积200.07平方米,骡马房面阔14.1米,进深11.2米,建筑面积157.9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为835.39平方米。 主楼四周墙及长条形青石铺垫。大门用青石镌花,高达丈余,石门上刻缠枝卷草纹,栩栩如生,门额有丹青朱红彩画,入大门第一进为拜堂,两侧设圆石拱门,是人事、经济两个管事办公地方,由左侧前卷门旁登木楼梯上至二层,上有走廊环绕,天井相通,有16间小楼阁,楼阁局部饰以木雕及花卉图案,工艺精美。过三扇并列相依的石拱门,经天井达第二进为中堂,为接待官府官员、客商的地方,左右各设耳房。第三进为斋房和卢次伦起居寓所。茶号主楼东侧是制作、储存茶叶库房。外隔有一条石板街,分别毗连建有医务室、食堂、裱糊铺、百货行(均已毁)和现存稍离不远的骡马房。 茶号圆形拱门、石刻,窗棂之木刻,山墙之泥塑、彩绘等,构图精美,工艺精湛,其建筑无论是石构件还是木构件都表现出一种纯朴自然,简结明朗的地方特色,其重檐马头山墙,更显民间工艺特点和朴实风格。 为保护文物古建筑,当地政府正准备按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茶号进行全面整修,以此筹建“中国红茶博物馆”,让历史文物更好的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县政府还计划申请将泰和合茶号纳入国家“万里茶道”申遗项目,联合湖北的五峰、鹤峰等县,继续调查保护与茶号有关的历史遗迹,以及石门境内留存的大量茶马古道,让泰和合茶号的历史文化、人文关怀以及茶号所创造的宜红时代继续让后人铭记!让石门茶叶产业继续呈现泰和合茶号开创的“海国流芬”景象。 泰和合茶号2011年1月24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万里茶道申世界遗产中,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的48个遗产点中的一个重要的遗产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