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99|回复: 1

湖南红茶“十大制茶工匠”之覃小洪:苍翠群中起一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9 11: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2-12-9 12:00 编辑

湖南红茶“十大制茶工匠”之覃小洪

苍翠群中起一峰

转自《石门秋韵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吴涛)地理坐标上,这是一陇遁迹藏名,高不过数百仞的山峦,岭峻丛生、谷深涧幽,千年来默默守望着百里渫水的奔涌。

茶业版图上,这却是湖湘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渫上数峰青,茗荈万亩沁,以“渫峰”命名的系列名优茶,便是这诗意山水孕育出的“一朵金花”。



茶香袅袅,氤氲了初冬午后的时光。古朴的茶台后,熨帖的乳白色中式茶褂,将一位坐姿笔挺,嗓音浑厚的老茶人衬托地格外精神。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与茶结缘,他种茶、制茶、研茶35年如一日,他是茶叶公共品牌“石门银峰”的首要研创者,他是中国制茶大师、高级农艺师荣誉获得者,更是“渫峰名茶”这个知名茶企的缔造者。

似水年华,与茶结缘育新芽

时序更替,白驹过隙。1986年底,又到一年退伍季。在广州军区某部,覃小洪胸带红花, 最后一次在军旗前庄严敬礼,依依不舍地向四年来朝夕相处的一草一木告别。



追忆似水年华,真枪实弹上过战场,从生死边缘走过来的他不但磨砺出了铮铮铁骨,也淬炼出了一颗永远爱国爱党爱民的军魂。

从部队复员后,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去县里某行政单位或者石门茶厂。当兵之前他短暂学习过茶叶生产技术,加上母亲是茶厂工人,这让他对茶有着本能的亲近,人生道路的选择便不言自明。

在茶厂他继续发扬能吃苦、听指挥、打硬仗的作风,成为青年人中追求上进的一股清风。因为勤奋好学,1990年9月,茶厂委派他赴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学习茶叶,师从朱先明、施兆鹏等著名专家教授,在这里他树立了“毕生事茶,为茶奋斗”的人生理想。



1990年10月,覃小洪(后排左1)在“湖南农学院”学习时留影


石门位于神奇的北纬30°黄金产茶带,其西北部渫水两岸,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具有极佳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牛抵茶”在宋代就是十大贡茶之一。晚清年间,“北祁红,南宜红”也曾名闻遐迩。这里被誉为 “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禅之乡”等。

盛誉之下,这些历史名茶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持续生产或已失传。市面上现有的十多种茶山头林立,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响亮的公共品牌。在石门县委、县政府“用一个品牌、一种声音说话”的产业布局下,覃小洪被选为县名优茶研制组的主研成员。

为了潜心研茶,新婚后几天,他就和另外四个攻关小组成员搬到了距家100公里外的大山深处。肩负着全县人民的嘱托,他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最令他感动的是朱先明教授,在研茶期间,每年都抽出一个月到石门山区里面手把手地为他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1992年清明节前,这款取名“石门银峰”的石门地域特色名优绿茶向世人款款走来。巧手摘新芽,匠心制好茶。该茶1992年—1994年连续三年获湖南名茶评比金奖而获“湖南十大名茶”荣誉,30多次在国际国内茶叶评比中斩金夺冠……“石门银峰”作为全县18万亩茶叶的公共品牌,造福乡亲,享誉国内外。



不问西东,一片冰心在玉壶

初冬时节,石门县雁池乡韦家湾村(西山垭)的万顷茶园,被云蒸霞蔚的群山环抱,勾勒出一幅恬淡秀美的生态家园风光。行走在这山水间,一阵阵淡雅沁脾的馨香,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20多年前,在覃小洪的热切探寻的目光里,映现出的是一幅让他痛心的景象:“茶园分散,品种老化,且效益低下,老百姓以种玉米、红薯、马铃薯为主,住着破旧的吊脚楼,年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日子过得紧巴巴。”

当时县茶厂因经营不善,进行改制,覃小洪下岗了。不服输的他决定创业。1998年,他邀请几名下岗职工一起东拼西凑筹集了五万元资金,成立了湖南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



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西山垭有机茶基地(加工厂区域)全景


渠清需有活水来!覃小洪明白茶园建设的重要性,经过多番考察,最终被这块离石门县城100多公里的高山区——西山垭吸引,这里海拔在500—1000米左右,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工匠担当,兼济天下。那天眼前萧条的景象,更催生了覃小洪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决心在这里开发无农残的有机茶,把产业做大做强,带领山区老百姓共同致富。尽管一片冰心在玉壶,百姓们却仍存疑虑,担心将来茶叶没人收。为打开心结,覃小洪挨家挨户做工作,并立下誓言,“搞不成功,我无偿提供大家口粮,一辈子不离开这片大山,就是死也要埋在这片茶园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召开了29次屋场会议后,全村村民的意见终于达成一致,将1420亩茶园连成一片, 有机茶基地就这样建起来了。在西山垭区域,“渫峰名茶”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00余万元,无偿提供良种茶苗500余万株,修建基地公路、支道和步行道50公里,为茶农以投代奖300多万元。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渫峰名茶”培养订单农户1080户。2022年,茶农受益茶园亩平收入8500元以上,最高达到17000元,茶农户均年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树立了发展茶业脱贫致富的良好典范。带动雁池、磨市、罗坪等5个乡镇11个行政村发展高效优质茶园5300亩,绿色茶园1万多亩,区域内茶农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

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建起投资超过2000万元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成为年产值超过1300万元的茶叶专业村和石门县西北山区“首富村”,全国最美的“有机茶标准示范茶园”,村民们也捧上了“金饭碗”。“渫峰名茶”也相继获得“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佳优秀创业企业”,“湖南省扶贫龙头企业”“ 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大标杆企业”等荣誉称号。



技无止境,匠心筑梦石门红

1992年年仅26岁的覃小洪,凭着一股子钻劲和对茶叶的痴爱,在朱先明等专家的指导下创制了誉满三湘的“石门银峰”,实现了石门名优绿茶誉满三湘、名扬全国的凤愿与梦想。2019年3月覃小洪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制茶大师”。

他本可以一劳永逸躺在功劳簿上,但荣誉和光环并没有让他迷失方向,而是锚定了一个又一个新目标,不断推陈出新、丰富石门茶叶产品结构。35年来,覃小洪坚守一份茶人初心,在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传统技艺上不遗余力,复活了茶界活化石“牛抵茶”,又推出了“渫峰香茶”“石门小红茶”等20多个新品。



石门红茶,曾与安徽“祁红”分庭抗礼,成就了“南宜北祁”的美誉。为了重新发掘石门红茶当初的辉煌,他带领公司骨干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环节传承传统技术的同时改进工艺、不断创新。在萎凋工序晒青、凉青的基础上,增加摇青、静置等“做青”工艺技术,促进红茶独特花香品质的形成,开发出色、香、味、形俱佳,“花蜜香、甘鲜味”的石门红茶、石门小红茶等优质产品,有效提升了石门县及周边地区的茶叶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综合效益,增加了茶农的生产收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不断钻研制茶技术的同时,他还特别注重“传帮带”作用,全方位培育茶叶产业人才能手。2000年以来共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和技艺传授200多场次,培训茶农20000多人次、茶叶加工技术人员300多人次。亲手培养18岁—30岁年轻加工技术人员90人,收徒51人。在浙江安吉、福建泉州、江西萍乡、湖北五峰和湖南的长沙、茶陵、古丈、桃源、石门等地均有他一手带出的制茶技术骨干,为推动当地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青春岁月到年过半百,从接触茶、了解茶,到喜欢茶、离不开茶,与茶为伍的覃小洪在生活里总少不了一壶茶,开口三句话也离不开茶,茶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精神世界的伊甸园。

“我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做好茶。”覃小洪自述,作为一名茶人,种茶、做茶、卖茶他都很擅长,但是打心底里还是最喜欢做茶。千年茶事,百年茶企,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茶人,除了技术层面上的精益求精,还要有社会价值上的知行合一,担负起茶人的责任,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打造中国茶叶民族品牌,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不畏浮云遮望眼,他致力追寻茶中的“真、善、美”,这或许是对茶人初心最经典的诠释,它如一座耸立的精神高峰,丰盈而厚重,生动而鲜活,是湖南茶人学习借鉴、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12: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红茶“十大制茶工匠”之覃小洪:苍翠群中起一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8:29 , Processed in 0.0336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