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方鹰a 于 2022-12-13 16:52 编辑
梁 衡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壶口瀑布》等七十余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
语言是文章的衣裳 文 | 梁衡
语言是文章的衣裳,人靠衣裳马靠鞍,文章漂亮靠语言。一件好的衣裳由面料和裁缝的手艺构成,而词汇和句子就是文章的“面料”。
文章的语言有三个标准:准确、鲜明、生动。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句名言:“你要描写一个动作,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你要描写一种形状,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形容词。”
文章为思想和美而写,只有准确的词汇才能表达准确的思想、美感。美的前提是“真”,月亮有朦胧美,首先是因为有一个真实的月亮。无论从达意还是从审美角度来说,文章写作先得从准确地掌握词汇开始。 准确运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我们先来谈动词的使用。文章中的词分实词和虚词,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而文章是否生动,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用好动词。 动词是描述动作的。事物总是动比静要复杂,对应其状态的复杂,词汇自然也就更多。一篇文章的句子,主要是动宾结构,所以动词使用准确非常重要。比如,要把一件物体分开可以有切、砍、劈、掰、撕、铡、剪等多种动作,分别对应的是切肉、砍树、劈柴、掰玉米、撕布条、铡草、剪纸等。运用动词时,要看动作的对象,即它后面的宾语是什么;还要看主语,即动作的主体是谁;又要看现场、背景、气氛;还要看作者想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效果,等等。比如你帮一个人上楼梯,可以用“扶”或“搀”这两个动词,但二者也有细微区别。“扶”是你用力三四分,他用力六七分,以他为主;“搀”是你用力六七分,他用力三四分,以你为主。
动词和其他词连用时也有分寸。大致说来,动词在文中用得是否准确,要看四个方面:对象、主体、背景、效果。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词”而动全身。一个动词在文章中运用得好,整篇文章就生彩。这在古典诗词中体现得更为严格,是牵一“字”而动全身,古代诗人的一项基本功就是炼字。所以有韩愈和贾岛在月下推敲字词的故事。诗人贾岛作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不确定是用“敲”好,还是用“推”好,一边骑着驴在路上走一边思考,结果撞到了韩愈的轿子。韩愈没有怪罪他,反而下轿和他一起琢磨,最后决定还是用“敲”字比较好。这就是著名的“推敲”的故事。
有一首诗提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了能把一个字用得准确,把几根胡子都捻断了。古人常有一字师的故事。现在我们写文章可以不用这样严格,但是即使不炼字也要炼词。
文章中的动词用得好,文章就会生动、形象、有力,或庄或谐,或雅或俗,都有奇效。下面看《红楼梦》里面的一段。
若问我的膏药,……内则调元补气,养荣卫,开胃口,宁神定魂,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骨,去死生新,去风散毒。其效如神,贴过便知。
这是《红楼梦》中王道士吹嘘自己膏药的一段话,全是动宾结构,而且动词与宾语的比例几乎达到一比一,生动、灰谐扑面而来。
下面讲讲形容词的运用。
文章像画一样,有黑白和彩色之分。公文、法律文件这种消极修辞的文字,就是黑白的画,而文学作品就是彩色的画。文章所以多彩,关键是用好形容词。
形容词常和名词、动词连用。本来最简单的动宾结构就能说明一个事物,如果再加上形容的手法就更加魅力无穷,更好看,更生动,内涵更加丰富。
比如说,“他走在路上”,这话已经说清楚了;“他愉快地走在路上”,更生动。“她笑了”,可以;“她笑得像一朵花一样”,就会更生动。显然,稍加形容就立见光彩。 无论是客观形态,还是人的心理,都是非常复杂的。比如“笑”,就有微笑、大笑、苦笑、窃笑、嬉笑,等等;怒,有大怒、震怒、恼怒、愠怒,等等。形容词的作用与名词、动词不同,它更强调主观色彩。作者想让你注意哪里,他就把哪里单拎出来形容一下。所以,形容词最能体现作者的心理,也最能煽动读者的情绪。 一篇文章全用名词是写不出来的,只用名词和动词勉强可以,但不可能生动,也不美,特别是少了情感的美。只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者结合才能动起来,美起来,才能达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共鸣。
文章的语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们这里只就词汇而言,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其他还有修辞、句式、风格等等,还是要靠多读、多背、多写才能最终掌握文章语言的艺术,写出好文章。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梁衡的21堂作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