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12-16 10:17 编辑
朗州司马刘禹锡(19) 《晚岁登武陵城》诗附录三则
按 刘禹锡的五言排律诗《晚岁登武陵城顾望水陆怅然有作》,写了许多常德的人文典故。虽然我在注释里有说明,但是限于篇幅,说得很不充分,言犹未尽。这里我选了其中三件事,编为附录,供阅读。一是夜郎国的故事,刘禹锡在《楚望赋》就指出:“武陵故郢之裔邑,夜郎诸夷杂居。”这里特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关于夜郎的传说,可读性强,文白对照;二是关于三国名人廖立,我曾写有他与诸葛亮斗气的故事,罢官后老死四川,但常德有墓,真伪难辨,一千多年前刘禹锡见到的墓庐,有华表,何等气派,家乡的人民纪念他;三是黄歇,春申君,在常德故事很多,常德市府坪街有珠履巷,传说他养士三千,这里是专门为这些人做鞋子的地方。刘禹锡在常德住了十年,半个老乡啊!
一、俚人祠竹节 《后汉书》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 【原文】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柯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 【译文】最初,夜郎国有女子在遯水边浣洗,有三节大竹子漂流到脚下,听到竹子中有哭声,女子把竹子剖开,发现里面有一个男孩儿,女子抱回家中抚养。及至男孩儿长大成人,有才艺,武艺高强,男孩儿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平定南夷,设置牂柯(zāng kē )郡,夜郎侯迎接汉军,归降朝廷,天子赐予夜郎侯“王”印。后来,汉军杀了夜郎王。夷人、獠人均以为,竹王非血气所生,敬重夜郎王,请求立夜郎王的后嗣为王。牂柯郡太守吴霸奏请朝廷,天子封夜郎王的三个儿子为夜郎侯。三个儿子去世,与夜郎王一起配享祭祀。今天,夜郎县仍然有竹王三郎神。
二、“华表廖立墓” 廖立,字公渊,东汉武陵临沅人,就是现在鼎城区人。他很有才干,但也不无自负,诸葛亮既欣赏他,也嫉恨他,不当的处置影响了廖立的后半辈子,对蜀国也不能说不是损失。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占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郡,领荆州牧。廖立被辟为从事,不久擢升长沙太守,时年不满三十岁。刘备入蜀,诸葛亮镇守荆州。东吴的孙权派人通好于诸葛亮,询问荆州士人当中谁是经纬之才,诸葛亮回答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足见诸葛亮对廖立的推崇,认为他和庞统两个人是楚地的良才,能够襄助办建设国家一类的大事业。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吕蒙突袭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廖立不经抵抗脱身而走,投奔刘备。刘备对他的举动并没有深责,仍然任命廖立为巴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立为汉中王时,廖立任为侍中。三国蜀章武三年(223),刘备去世,刘禅继位,诸葛亮当家,廖立调任长水校尉。 廖立对自己的任职有想法。他一直认为论才干和功劳,自己的职务、地位应该只在诸葛亮之后,现在却排在李严等人的后面了,心里怏怏不乐。有一次他与李郃、蒋琬交谈,对蜀国历史上发生的人和事不无褒贬地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先君刘备当时不取汉中,而与东吴的孙权争夺荆南三郡,徒劳无功,以至失地丧师,这是决策错误;名将关羽,倚仗自己勇猛善战的虚名,治军无方,意气用事,因此好几次打败仗。朝廷任用向朗、文恭和郭演长这三个人,明显地是用人不当。向朗、文恭只是凡俗之人,这倒罢了,更有甚者是郭演长,他只会跟在别人后面随声附和,“不足经大事”。 廖立这番话,史书也评价说“皆中痛痒,不为无识”。廖立虽然说的是已故先君的失误,但是诸葛亮也脱不了干系。要命的是李郃、蒋琬两个人真把廖立的话向诸葛亮汇报了。廖立恃才傲物的态度、以及不留情面揭自己的短的做法激怒了诸葛亮,他上表后主,极言其罪过:“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士,又言万人率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还说:“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也?”意思是说廖立是乱群的羊,为害极大,因为他官居高位,影响大,一般人怎么能够识别真假呢?我们说对于廖立这种夹杂个人情绪随便议论朝政的行为,适当给予惩治是可以的,但是诸葛亮上表弹劾,欲置之死地,其中就表现了严重的护短情绪,也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在这件事情上后主的处理是理智的。诏书说:“三苗乱政,有虞流宥。廖立狂惑,朕不忍醒,徙不毛之地!”意思是说现在天下正处在多事之秋,寡人不忍心对一名大臣进行杀戮,就把他流放到不毛之地去吧!于是,廖立保住了性命,迁居汶山。 廖立被废后,率领妻儿耕种,倒也安分守己。但是,当听到诸葛亮病死军中,垂泪叹息说:“吾终为左衽矣!”这句话见《论语·宪问》,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直接翻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 ”结合当时背景,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表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这里的“夷”是指当时某些北方民族,被发左衽是他们的习俗。由于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功抵御了当时某些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周王室与诸侯国,所以孔子说这句话表扬他。廖立借这句话,表现他打心底还是佩服诸葛亮的!如果孔明在,兴许还有机会被启用;现在孔明不在了,我只能老死在这蛮荒之地了!后来,姜维率军队到汶山,拜见廖立,称赞廖立意气不衰,谈笑自若。最终,廖立病死于四川汶山。
三、“菜地黄歇家”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尚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春申君相楚时间长,功劳大。在楚顷襄王时,春申君因富有辩才,用为左徒;考烈王继位,封为丞相,直到考烈王病逝,长达25年之久。当然,他的彪炳千秋的政绩是在楚顷襄王时,上书制止秦昭王出兵楚国。《史记》对此记述极详。公元前241年,春申君为长带领楚国联合赵魏韩卫“合从”攻秦,结果大败,春申君失宠。考烈王病死后,李园设计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司马迁写的《史记》有《春申君列传》,开头就说:“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具体是楚国何地,没有说。因为他位居丞相,封地明确,所以人们多误以封地为出生地。南宋祝穆在其所撰《方舆胜览》书中却明确指出:“歇,黔中人。开元寺址其宅墓在焉。”黔中郡,即今常德。理由有三条:其一,春申君系黄国之后,自黄国被楚灭亡后,其族仕楚,子孙散布四方,其中一支移居黔中郡,黄歇是这支人的后裔。其二,诗人杜牧于公元827年到澧州访从兄杜悰,专程去朗州拜谒春申君墓,且赋诗:“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三千宾客总朱履,欲使何人杀李园。”其三,开元寺旧址在今常德城区中心地带,以前叫府坪街,因春申君的宅墓曾经位于此地,也称春申坊。南行至沅水江滨,旧称民主街,相传是春申君为门客制作朱履的地方,也叫朱履坊。开元寺在明代为荣王府。自宋以后,历代都有关于春申君墓兴废修葺的记载。1918年,冯玉祥驻军常德,就任湘西镇守使,曾为春申君墓封土树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