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昌喜
一日,与文友石君山翁先生偶会,侃起儿时念念不忘、至今馋涎欲滴、回味无穷、余香犹存但却外简内繁的一道美味——【粗纸烧肉窝儿】,原来大有来历,堪称土家名菜。现在民间仍把猪肠子灌肉的叫“肉窝儿”,灌血的叫“血窝儿”,后来统称香肠。其吃法多样,别有滋味,是餐桌上常见的搭饭荤菜。人皆知其味不知其来历,亦忘其本名乃【古道热肠】。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湘北石门南坪深山老林之中,有一户姓杜的人家只有一个独子,取名杜善孝。在土家族先人淳朴善良遗风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下长大成人,具有一副忠厚善良的菩萨心肠。虽家境贫寒,凡得美食在家必先奉敬于父母,在外则喜慷慨解囊于贫弱。
有一年,杜善孝外出帮工自谋生计,因初出茅庐无一技之长,尽管省吃俭用年底也只挣得一点零钱。天寒地冻、大年将至,想到苦居深山的老父老母,十分牵肠挂肚。返家之时在老板家见有剩肉便想带些回家孝敬父母,老板见善孝忠实且一片孝心,欣然同意。因路途遥远不便携带也不宜多带,就找了一截猫未吃完的猪小肠洗净,将肉掺杂食一古脑儿灌注于肠中,用棕线扎紧,再用草纸包着放入褡裢;途中又用零钱买得红糖八两(半斤),风急火燎匆匆忙忙赶着回家团年。
那时泥市并未成市,人称泥沙,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只有行人踩踏而出的一条羊肠小道。走了两日即将到家,却在路边被当路横卧的一瘦削老人险些绊了一跤。贴近一看,此老者晕倒多时,但鼻息尚存。善孝不忍,先在路边找到一片枯叶舀泉水喂之,催其醒来。知其饥饿过度而晕倒,便分红糖再喂之,却仍不能行走。善孝无奈,只好拿出草纸所包之物,就近找来枯枝败叶,以火镰石擦碰取火;把草纸浸湿,再用湿泥糊裹草纸所包的“猪肠肉馅”放在火中烧烤。待有少许油汁渗出香气扑鼻之时开包取物,让老者食之,就此救了一条“老命”。
后来被救老者四处传扬,说自己在泥沙古道被一善孝之人用一根香喷喷的热肠子所救。“古道热肠”之说由此而出,香肠本名便是“古道热肠”,后来却被“肉窝儿”、“香肠”等俗名取而代之。然而从此以后,土家族人的“古道热肠”秉性则一代又一代传承发扬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