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3-1-3 11:08 编辑
遇见资水,金碧辉煌 萧骏琪
第一次见到王金辉老师时,她正在原栗山河乡中学执教。记忆中,我们见面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几乎没说什么,原来在过河时酝酿的语言,一句也没说出。那时她坐在中学的台阶上,很瘦,而我也见不得胖到哪里去。我站立着,金秋的太阳照在身上,很暖和,但我们真的很尴尬。在离开学校去鲊埠的路上,我很恨自己:平时口若悬河的口才,去哪里了啊? 和王老师认识很偶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大栗港主编一个名叫《黎明》的文学社刊,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信来稿,我是从众多信件中认识王老师的,同龄人兼同镇人,让相互的内心世界会感觉比别人接近些。当时,王老师还向我介绍了一位叫郭伟的女同胞,一位叫吴军的小女孩,她们都是益阳人。我们相互写信联系,有时,油印的《黎明》,还会刊发她们的文字,但王老师是几乎不写的。 以后呢,为了生存,我离开了大栗港,辗转到了广东,去寻找属于我的天地。由于迂腐、清高,几年后,我几乎是伤痕累累铩羽而归。尔后,又去了常德汉寿。直到二0二一年年初,小武部长要我回桃江,从事红色文化的采访和撰写,我才再一次回到了家乡。 也曾在大栗港打听金辉老师的去向,所得到的回复却是茫然。但我知道她应该仍在执教,只是不知道在哪所学校而已。 仍然天天蜷曲在桃江县城的某间公寓里,叹一口没有平仄的灰色长气,写散文、写杂文、写赋、写随笔……似乎欲在一夜之间,把一条美丽的资江的万千美丽,呈现于同样热爱家乡的你的面前…… 和王金辉老师的再度遇见,是在去年冬季。真的不知道,因为工作需要,我这两年几度在马迹塘采访,还曾在乐安兄经营的大自然宾馆住过两天,怎么不知道她就住在这座千年古镇呢?更没想到的是:王老师对现代文学的见解可谓是独具一格。她一直关注着《羞女山下》公众号,也是我们公众号最热心的读者。 忽然感动,几十年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当我在外面的世界走了一个圈、再走回出发点时,意外地发现昔日的朋友还站立在原地。虽然年轻时的身影不再,但曾经的语言仍如几十年一样的清晰。夕阳下的资水金碧辉煌,黄昏时的碎浪闪闪烁烁,上帝还原了我们一颗童心,王老师,友谊这家伙,是永远不老的呢。 新年第一天,我坐在家乡蓄满花蕾的三千桃树下,为一场迟到了三十多年的遇见,虔诚祈祷! 以走散的方式聚集自己,以亲近的方式拒绝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