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2-9 11:01 编辑
朗州司马刘禹锡(32) 刘禹锡声援元稹
“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 ——元稹《放言五首》
按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正月,东台监察御史元稹(779—831)承召回长安,住宿四川省华阳县敷水驿。宦官刘士元后到驿站,与元稹争厅房,蛮横异常,大打出手,用马鞭打伤了元稹的脸。唐宪宗对骄横的宦官不加责问,反而给元稹加上了“少年后辈,务作威福”的罪名,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这件事引起了一些人的不平。 朗州紧靠江陵。据《旧唐书·宪宗纪上》,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的准确时间是元和五年二月。执政者借机发难的险恶用心以及唐宪宗袒护宦官的偏狭胸襟,使元稹在痛定思痛之际,开始体会到此前惨遭流徙的刘禹锡等“八司马”的无辜,不自觉地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视角来衡量他们曾经的作为,从而产生了与他们唱和的冲动。于是,主动惠诗给时任朗州司马的刘禹锡。原诗已佚,刘禹锡的奉和之作则幸存,那就是《酬元九院长自江陵见寄》:“无事寻花至仙境,等闲栽树比封君。金门通籍真多事,黄纸除书每日闻。”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和一首七绝《赠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诗奖之》。元稹回赠了壁州产的马鞭和一首答诗《刘二十八以文石枕见赠仍题绝句以将厚意因持壁州鞭酬谢兼广为四韵》。刘禹锡接到元稹的酬赠后,又《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一、刘禹锡:赠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诗奖之 【原文】 文章似锦气如虹(1),宜荐华簪绿殿中(2)。
纵使凉飙生旦夕(3),犹堪拂拭愈头风(4)。 【注释】 (1)锦:织锦,状元稹文章之美。白居易《……元公墓志铭》:“公凡为文,无不臻极。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传写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 (2)华簪:华美的冠簪。 (3)凉飙:亦作“ 凉飇 ”。亦作“凉颷”。秋风。 汉 班婕妤 《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飇夺炎热。” (4)头风:头痛病。经久难愈之头痛。《医林绳墨·头痛》:“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三国志·魏书·陈琳传》注引《点略》:“琳作诸书及檄,草称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元稹《感梦》诗自注:“予顷患疾头风,逾月不差。裴公教服橘皮消朴丸,数月而愈。” 二、元稹:刘二十八以文石枕见赠,仍题绝句,以将厚意, 因持壁州鞭酬谢,兼广为四韵
【原文】 枕截文琼珠缀篇,野人酬赠壁州鞭(1)。 用长时节君须策,泥醉风云我要眠(2)。 歌眄彩霞临药灶(3),执陪仙仗引炉烟(4)。 张骞却上知何日(5),随会归期在此年。 【注释】 (1)壁州鞭: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所产之竹制成的鞭子。 (2)泥醉:烂醉如泥。 (3)眄(miǎn):有斜视;看,望等意思。彩霞:彩色的云霞。 (4)仙仗:神仙的仪仗。 前蜀韦庄 《尹喜宅》诗:“紫气已随僊仗去,白云空向帝乡消。”《云笈七籤》卷六四:“龙轩鹤骑,仙仗森列,驻於空界。”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知君旧籍隶虚皇,列近侍班行,謫来尘土离仙仗。” 炉烟:熏炉或香炉中的烟。 南朝梁简文帝《晓思诗》:“炉烟入斗帐,屏风隐镜臺。” (5)张骞(?-前114) : 西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人。封博望侯。奉汉武帝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击匈奴。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到前126年归国,历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一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的交往。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一说十五世孙)。元稹少有才名。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监察御史。长庆二年(822),由工部侍郎拜相,后出任同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丞。太和四年(830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去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同倡新乐府运动,共创“元和体”,世称“元白”。其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有《元氏长庆集》传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一百卷。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
【原文】 【注释】⑴酬:酬唱,以诗词相互赠答唱和。元九:即诗人元稹(779~831),字微之,行九,是作者好友。侍卿:即监察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职位不高,权限较广。元稹曾任过此职。长句:指七言律诗。壁竹: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所产之竹。 ⑵碧玉孤根:均指竹。 ⑶美人:指贤人。双金:双南金。张载《拟四愁诗》:“佳人遗我绿绮琴,何以报之双南金。”古人称铜为金。 ⑷郢(yǐng)客:指元稹。这时元稹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所以称元稹为郢客。缄(jiān):捆束箱笼的绳子。 ⑸巴山:巴东州的东巴山。 (6)节:原指竹鞭的竹节。此寓气节意。端直:正直。 (7)青:此指竹子的青色皮。岁寒心:岁寒不凋之志。《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意即用鞭打马。 (9)关树:关中之树。扶疏:枝叶繁茂。扶疏:繁茂纷披貌。镫:马镫。 【译文】【文学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名为咏鞭,实则咏人。壁州竹鞭虽然名贵,但赠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话,恐怕诗人是不会估之以双金之价的。刘禹锡对元稹不畏权阉的精神是欣赏的、佩服的。他赠给元稹文石枕,称赞元稹“文章似锦气如虹”,就是把元稹誉为“文石”,赞扬了他的这种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誉元稹为“美人”,其赞扬之情是凝之笔端,跃然纸上的。这两句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赞誉对方的俗套来写的。但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无比名贵,暗示赠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 接着,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 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这两句谈论的是何时归去的问题,和咏鞭没有什么联系。可是诗人由“归去”这个动作派生出“策马”、“敲镫”两个动作,并把这些动作写进诗句之中,就使这两句和全诗咏鞭的内容紧密结合,浑然而为一体了。 这首诗通过咏写竹鞭,称誉对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节操。作者巧妙地把咏鞭、写人、喻己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浑然而为一体。全诗感情真挚深沉,启、承、转、合的脉络清晰。
讲述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故事。 《西厢记》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