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2-20 15:41 编辑
韩十八侍御见识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上】
按 唐永贞元年(805),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先贬连州刺史,南下连州途中,行至荆州,接圣旨,再贬朗州司马。韩愈洽于此时,从岭南阳山县令“量移”江陵,他和刘禹锡、柳宗元曾经同为朝廷御史,韩愈尽地主之谊,设宴招待刘禹锡。席上拿出几天前从阳山来江陵,途经岳州和窦庠唱和的诗。诗中当然有结束被贬阳山受到新朝重视的喜悦,但也有对二王掌权时自己糊里糊涂被贬的不满,甚至对刘柳二位同僚是否进谗的怀疑。韩愈耿直,不避讳刘禹锡,不仅把诗给刘禹锡阅读,而且请他“追和”。刘禹锡心底无私,不仅和诗,而且比原诗多了16韵。
【注释】 (1)楚望:楚地山川。 (2)层澜:叠起的波澜,至洞庭湖。 (3)孤城:指岳州城。 (4)写:泻,宣泻。 (5)天盖:即天,古人谓天形如倚盖。 (6)地理:大地脉理。 (7)三秋:秋季三月。《北梦琐言》卷七:“湘江北流至岳阳,达蜀江。夏潦后,蜀涨势高,遏住湘波,让而退溢为洞庭湖,凡阔数百里。” (8)非一水:《方舆胜览》卷二九引《风土记》:“鼎、澧、沅、湘,合诸蛮黔南之水汇于洞庭,至巴陵与荆江合。” (9)洲沚:水中的小块陆地。南朝 宋 鲍照 《赠傅都曹别》诗:“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10)青草:洞庭湖一名青草湖,此语意双关。靡:倒伏。 (11)火星:指大火,即心宿二。 (12)月魄:即月。魄,月初出时的微光。迤:斜行貌。 (13)雪波:积雪融化之水。西山:蜀中岷峨诸山的总称。 (14)朝宗:入海。《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疏:“诸侯见天子之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以海水大而江汉小,以小就大,似诸侯归于天子。” (15)驰悍:急奔。 (16)支川:支流,谓湘资沅澧等水。 (17)蓄缩:收缩;不伸。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委:水下游。 (18)熊武:《水经注·沅水》:“熊溪下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谓熊溪、樠溪、无溪、酉溪其一焉。蛮落:蛮族聚居处。 (19)奥鄙:边远荒僻之地。潇水源出湖南蓝山县南九嶷山,湘水源出广西兴安县海阳山。熊、武二溪入沅水,潇水入湘水,沅湘均注入洞庭湖。 (20)炎蒸(yán zhēng):意思是暑热熏蒸,指炎热地区。出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五月炎烝气,三时刻漏长。” (21)积潦(jī lǎo):成灾的积水;洪涝。山趾(shān zhǐ):山脚。 (22)无旦夕:无旦夕休止之时。。《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原文】 行当白露时(1),眇视秋光里(2)。 曙色未昭晰(3),露华遥斐舋(4)。 浩尔神骨清(5),如观混元始(6)。 戕风忽震荡(7),惊浪迷津涘(8)。 怒激鼓铿訇(9),蹙成山岿硊(10)。 鹍鹏疑变化(11),罔象何恢诡(12)。 嘘吸写楼台(13),腾骧露鬐尾(14)。 景移群动息(15),波静繁音弭(16)。 明月出中央,青天绝纤滓(17)。 素光淡无际,绿静平如砥(18)。 空影渡鹓鸿(19),秋声思芦苇(20)。 鲛人弄机杼(21),贝阙骈红紫(22)。 珠蛤吐玲珑(23),文鳐翔旖旎(24)。 【注释】 (1)白露:八月节气。 (2)眇视(miǎo shì):仔细观看,或远望。 (3)曙色:拂晓时的天色昭晰:清楚 ; 明白。 汉应劭《 风俗通· 过誉 ·汝南戴幼起》 :“既推独车,复表其上,为其饰伪,良亦昭晰。” 光亮,光耀。 三国魏曹丕《济川赋》 :“美玉昭晰以曜晖, 明珠 灼灼而 流光 。” (4)斐亹(fěi wěi):文彩绚丽貌。孙绰《游天台山赋》:“彤云斐亹以翼棂,皦日炯晃於绮疏。”李善注:斐亹,文貌。 (5)浩尔:广大貌。 (6)混元:天地未辟之时。《云笈七签》卷二:“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 (7)戕风:恶风。 (8)津:渡口;涘(sì):水边。 (9)铿訇( kēng hōng ):撞击钟鼓声,比喻波涛声。 (10)蹙(cù):有紧迫、皱,收缩、局促不安之意。岿硊(kuī wěi ):山高大,比喻指波浪。 (11)鲲鹏:即鲲鹏。《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12)罔象:又称罔像,魍象。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一种水怪。或谓木石之怪。《国语·鲁语下》:“水之怪曰龙、罔象。” 韦昭注:“或曰罔象食人,一名沐肿。”夏鼎志曰:“‘罔象’如三岁儿,赤目,黑色,大耳,长臂,赤爪。索缚,则可得食。恢诡(huī guǐ):荒诞怪异。 (13)嘘吸:呼吸。楼台:谓海市蜃楼。 (14)腾骧:腾跃。鬐尾:鬐鬣( qí liè.兽畜的鬃毛)与尾巴。 (15)景:日光。群动:各种生物。陶潜《饮酒》:“日入群动息。” (16)弭:止息。 (17):纤滓(zǐ):细小的沉淀物,指云彩。 (18)绿静,疑为“绿镜”。砥:磨刀石。 (19)鹓鸿(yuān hónɡ):此偏指鸿,大雁,秋则南飞。 (20)思芦苇:起《蒹葭》怀人之思。《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21)鲛人:传说中居于水中的人。《述异记》:“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如鱼,不废耕织,其眼能泣则出珠。”杼:织布梭。 (22)贝阙:水神的宫殿。《楚辞·九歌·河伯》:“紫贝阙兮珠宫。”王逸注:“言河伯所居以紫贝作阙。”骈:罗列。 (23)珠蛤:产珠蚌贝。玲珑:空明貌,此指珍珠。 (24)文鳐:一中能飞的鱼。《山海经·西山经》:“观水……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旖旎(yǐnǐ):本义为旌旗随风飘扬的样子,引申为柔和美丽,多用来描写景物柔美、婀娜多姿的样子;也比喻女子美丽;亦有雄伟的意思。出自《文选•扬雄》:“夫何旟旐郅偈之旖旎也。”李善注:“服虔曰:旖旎,从风柔弱貌。”
楚望何苍然,层澜七百里
【原文】 水乡吴蜀限(1),地势东南庳(2)。 翼轸粲垂精(3),衡巫屹环峙(4)。 名雄七泽数(5),国辨三苗氏(6)。 唐羿断修蛇(7),荆王惮青兕(8)。 秦狩迹犹在(9),虞巡路从此(10)。 轩后奏宫商(11),骚人咏兰芷(12)。 茅岭潜相应(13),橘洲傍可指(14)。 郭璞验幽经(15),罗含著前纪(16)。 【注释】 (1)限:界限。句即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之意,东南的吴地和楚地被洞庭湖划分开来。 (2)庳(bì):低下。《淮南子·天文》:“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翼轸:星宿名。洞庭湖在荆州,属翼轸二宿分野。粲:.美好,鲜明。垂精:垂光。 (4)衡、巫:衡山巫山。颜延之诗有“衡巫奠南服。” (5)七泽:相传古时 楚 有七处沼泽。后以“七泽”泛称 楚 地诸湖泊。 汉司马相如相如 《子虚赋》:“臣闻 楚 有七泽,尝见其一,未覩其餘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 云梦 。” 南朝 宋 颜延之 《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三 湘 沦 洞庭 ,七泽蔼 荆 牧。” 宋 司马光 《再和伯常见寄》:“徧游七泽身忘倦,更赋千篇意转新。” 明 何景明 《吴伟江山图歌》:“去鴈遥知七泽中,落花误认桃源口。” (6)三苗:古代部族名。《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 (7)唐羿:后羿,传说为唐尧时人。修蛇:大蛇。《淮南子·本经》:“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yà 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fēng xī)、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 (8)荆王:楚王。惮((dàn):通“怛( dá)”,震惊。 (9)青兕(qīng sì):青兕牛。古代犀牛类兽名。一角,青色,重千斤。《楚辞·招魂》:“君王亲发兮惮青兕。” 王逸 注:“言 怀王 是时亲自射兽,惊青兕牛而不能制也。” (10)狩:天子出巡。《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行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岳州巴陵县:“君山,在县西三十里青草湖中。昔秦始皇欲入湖观衡山,遇风浪,至此山止泊,因号焉。” (10)虞:虞舜。《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11)轩后:黄帝轩辕氏。后,帝。宫、商:均为五音之一,指音乐。《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12)骚人:指《离骚》作者屈原。 (13)茅岭:茅山,在今江苏省句容县南。《水经注·湘水》:“湖中有君山……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阴鏗《渡青草湖》“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14)橘洲:长沙湘江的橘子洲;或沅江汎洲,有李衡植橘的故事。 (15)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幽经:指《山海经》,其中《海内东经》有关于洞庭湖的记载。 (16)罗含(292—372年):字君章,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县人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 。有“湘中琳琅、江左之秀”之称,是湖南第一个哲学家,所著《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和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湘中记》三卷是第一部关于湖南地理的著作。前纪:指罗含所著《湘中山水记》,《水经注》引作《湘水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