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在临澧合口镇的故事[url=]临澧红文化[/url] [color=var(--weui-FG-2)]2023-03-02 17:12 [color=var(--weui-FG-2)]发表于湖南
◆贺龙在合口的故事◆
一 合口镇群丰村的刘士湘、徐世军、赵忠林、裴承森、田维珍五位年逾“花甲”、“古稀”老人,于1990年7月2—5日,向县政协同志讲述了耳闻目睹贺龙同志早期在合口的革命事迹。 刘士湘(88岁)讲:“我十一、二岁读小学的时候,看到过贺龙,个子不高,很结实,很仁义。一次我上学,他看到我背的一个小木匣子书包,逗我说:“喂!你是卖药的,我也是卖药的”。我记得他是住在油榨湾徐大奇家,拜继徐大奇(是山货行徐济昌号的老板),时间有两三年,主要是贩卖骡马。自刘家河泰昌号(徐的女婿向多俊开的商店)遇劫事件发生后,徐大奇坐牢,贺龙便回桑植去了。” 徐世军(60岁)讲:“我爷爷徐大奇当时在合口开山货行,听父亲徐传炳说,贺龙早年(1911—1913)住在我家后进屋靠东南的一间厢房里,饭是由我婆婆(祖母)专门做的,由我父亲送进房里吃,还送茶送水,他一般不出房。我家后院很大,有榨树、樟树,茂密成林,四周有高堤围着,院内有堰有坪,贺龙经常在院内练功习武。” 赵忠林(81岁)讲:“当时,他不叫贺龙,叫贺云卿。据我的记忆,贺起事时是放木排,做木材生意。他和裴德益(又称裴统领)是拜把兄弟。裴德益的儿子裴景方来过信件,裴已去西北劳改。”裴承森(81岁)讲:“听老人们讲,贺龙当时落脚到油榨湾。他骑的是一匹黑骡子。裴景方是贺龙的干儿子。贺龙还有个干儿姓锡,是桑植人,在合口卖汤圆。” 田维珍(72岁)讲:“徐大奇是我外公,儿时我常到外公家去玩,听二舅爷徐传炳讲,贺龙住在外公家的一间厢房里。我母亲徐从姐常见到贺龙。” 此次,县政协一行三人到合口镇群丰村采访的几位年逾古稀,有的历经四个朝代,尽管酷暑炎热,但他们一谈到贺就精神格外焕发,对贺龙同志仍然记忆犹新。从口述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少年时期的贺龙同志走入社会很早,接触社会广泛,从实践中逐渐认识社会。他的立足点始终站在穷苦农民和人民大众一边,所以他每到一处,能够在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惩恶扬善,打富济贫,这是贺龙同志早期形成的革命思想萌芽,也为他以后成为革命伟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 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21日,贺龙同志率红军至佘市桥,23日击溃敌军后,进县城休息两日,至25日撤至合口、新安一带驻防,26日在合口北郊举行前敌委员会。出席会议的有贺龙、邓中夏、段德昌、孙德清、陈协平、王一鸣、王鹤、许光达等。 三 民国二十四年(1935)8—9月,合口人民在红二、六军团(贺龙、肖克部)的帮助下,建立坪水岩、楠樟桥、龙池堰等12支游击队(含今九里、官亭部分村)约400余人,配合红军打土豪、分浮财、开仓赈饥和惩治罪恶极大的豪绅。这批游击队员大部分随红军长征。当时合口白合村的曹志秀年仅十五六岁,亦随红军长征,后为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开过小车,七十年代在中央办公厅警卫局任职(副军级)。 (合口镇政协联络处收集整理)
▌来源:人文澧州
[backcolor=var(--weui-BG-2)]
[color=var(--weui-FG-0)]
[color=var(--weui-FG-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