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毛先金 于 2015-1-30 09:13 编辑
关于灶神起源,典籍和民间各有说法。 民间传说中关于灶神由来也有多种版本,较为普遍的是张灶王之说。 古代张氏兄弟俩,哥是瓦匠,弟是画师。哥哥垒灶手艺高,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威信很高,连邻里的家庭纠纷也请调解。张灶王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张家可乱了套,弟弟只会诗书绘画。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全家老小来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摇曳的烛光中张灶王夫妇的容貌若隐若现,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哥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大哥知道你们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并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东西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件一传十,十传百,画师把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关于张灶王还有三说: 1)古时有户穷人,幼子叫张单,父亲瘫疾在床,母亲只得去财主家做工,换点残菜剩羹让张单父子充饥。腊月初,财主家盖新房,财主以浪费太大为由,不准张单母亲带回剩菜剩饭。无奈之中,张单的母亲只好将他的父亲藏在财主家的茅草里,以方便时弄点吃的。不料那茅草突然起火,可怜张单的父亲被活活烧死。张单母亲痛不欲生,只得将骨灰放在灶头上,简设灵位,天天烧香。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张单父亲的生日,张单的母亲还供奉了果品。说来也怪!这天张单做了个梦,梦见父亲被封为了灶神。于是,这个风俗被流传下来,代代相传,至今还流行着。 2)《酉阳杂俎·诺皋记》中的张单却反其意之。张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是一个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成为灶神。 3)《封神榜》中的灶王爷姓张叫张魁,灶王奶奶姓高叫高兰英,都是周武王手下的大将,随武王伐纣时,被殷纣的法师作法,驱使蚂蚁咬坏了双腿。后来姜太公封神,考虑他们行走不便,就封到厨房来当灶王。 民间还说,古时候有一贪官,生性最馋,每天须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扰。后来一位神仙幻变的民女将他掴到锅台上,变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综观有关典籍,也众说纷纭。 男性说。《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汜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吕氏春秋·孟秋》说“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曰:“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白泽图》:“火之精曰宋无忌。” 女性说。她既非火神,亦非灶的发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叫的女神,但姓名不一,或叫先炊,或叫髻,或叫博颊,而博颊又是灶神名苏吉利的妻子。道教称灶君为“昆仑老母”或“云种火老母”、“种火老母元君”。或说祀灶是报“先炊”之德。《仪礼·物牲馈食礼》云:“尸卒食而祭熹爨雍爨。”郑玄注曰:“爨者,老妇之祭。”孔颖达疏曰:“老妇,先炊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先炊即为主持灶以发挥其功能的老妇人。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有相当的地位,比渔猎耕战轻的炊事即自老妇来主持,她们执掌着食品的分配大权。由此可见,祭老妇人,是由母系氏族社会母祖分食的遗迹。《灶王经》说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来。《荆楚岁时记》:“灶神名苏吉利。”《玉烛宝典》十二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 还有说灶王蟑螂演变的,虽有些道理,但难免牵强,我不敢苟同,就不赘述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自然崇拜逐渐人格化,而且道教将灶神纳入其神仙系列了。道教中的灶神不只是一个,而是一个神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官民之别,有贵贱之分,每个灶神因时因地因职而有别。《灶王经》云:“东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黄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厨灵灶神君,地厨神灶神君,曾灶祖灶神君,灶公灶母神君,灶夫灶妇神君,灶子灶孙神君,灶家姊妹媳妇眷属神君,灶下炊涛神女,运火左右将军,进火神母,游火童子,天帝娇男,地常娇女,囱中童子童男童女。”其中“五方五帝灶君”为专门的灶君,“五方游奕灶君”为闲散灶君,“灶子灶孙神君”为家族灶君,“炊涛神女、运火将军、进火神母、游火童子”为灶之衙门,各司其职,连烟囱也有童子存在,保护正常工作。 洪迈《夷坚乙志·秀州司录厅》记载,一鬼入厨,灶神喝问何干,鬼答逍闲,灶神叱曰:“不得作过!”鬼云不敢。又《夷坚丁志·杨氏灶神》记载,杨氏子不肖,为父所逐,栖身于一破屋中。某夜,一虎闯入,危及杨氏子,杨氏灶神遂驱之,杨氏子转危为安。后来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将其视为玉皇大帝的使者,令其常住人家,监察善恶,录人功过,定期上报。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