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家协 于 2023-4-23 10:38 编辑
地名与姓氏掌故
高家协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 "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中华古姓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姓氏祖先崇拜于图腾崇拜。这样,图腾便尊为氏族徽号或标志。 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酿就一方文化”。由此,姓氏与地名密不可分,其掌故无处不是,浩如烟海。这里采撷几粟,以供分享。
(一)常德城原叫张若城
常德城原为常德县城。公元前221年始建临沅县。当时,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临沅县属黔中郡。西汉时仍称临沅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同时在临沅县东部新置索县。即县城在今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在临沅县沅水以南,即包括桃源县西部地区增设沅南县。其县城在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古城山村。东汉阳嘉三年(134)改索县为汉寿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临沅、汉寿、沅南三县合并为一县,取名武陵县。民国二年(1913),改武陵县为常德县。县城一直在今常德城。1988年撤区建市,改常德县为鼎城区,区治迁往今武陵镇。
地名与姓氏的关系,得从战国晚期的秦昭王、白起、张若说起。秦昭王,嬴稷,嬴姓,赵氏 ,名则,(前325年——前251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白起,楚国白公胜后裔,唐代许多白氏墓志铭详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孙白公胜。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张若,别称蜀守若,生卒年不详,战国秦惠文王时人,战国时期秦国蜀地的地方官。张若主持修筑了成都城、郫城和临邛城。张若在蜀地三十余年,辅佐了三代蜀侯公子通、蜀侯辉,公孙绾,三代蜀侯都获罪被杀,只有张若居官如故。秦昭襄王杀死公孙绾后,不立蜀侯,专以蜀守张若治蜀。后张若东征楚国,得到巫郡和江南之地,作为秦的黔中郡。 某年,秦昭王派遣大将白起带兵进攻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黔中郡,包括今常德五溪。之后,白起留副将张若固守黔中。张若不负众望,发挥了在蜀主持修筑成都城、郫城和临邛城的长处,在今常德筑下一座城,以抗拒楚国,史称张若城。时间约是公元前277年。 清代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常德府》云:“张若城,地记:秦昭王三十年使白起伐楚,起定黔中,留其将张若守之,若筑此城以拒楚。” 这条史料告诉我们,战国晚期,秦昭王遣大将白起攻楚,占领了楚国的黔中郡(包括今常德五溪),白起留副将张若守黔中,于是张若在今常德筑下一座城,以抗拒楚国,史称张若城。时间是公元前277年。明确告诉我们:常德古城最初建筑于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晚期,古籍中称当时这座城为“张若城”。 唐代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山南道·朗州》云:“张若城,在(朗)州东四十步。初,秦昭王使白起伐楚,遣张若筑此城以拒楚,并统五溪。” 清代常德方志《武陵县志》卷八《建置·城池》去:“县城附府,滨沅水之阴,即张若城遗址。” 这二条历史告诉我们:张若城的位置在今常德城东一逞,后世常德城即从张若城沿袭发展而来。张若当时所筑此城是一座军事城堡,其修建目的是“筑此城以拒楚。”故其规模不会很大,但它却是常德古城建筑之滥觞。
(二)张家界的来历
张家界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很近。是1988年至1990年期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市大庸。回顾历史,五代十国时期,今张家界全境属楚国管辖。宋朝时期,宋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调整为二十三路,路下设府、州、军。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元年(963)下令将今张家界市全境划归澧阳郡,曰慈利县,并在今桑植县设安福寨,在今永定区大庸所设武口寨,在武陵源区设索口寨。元朝时期,在全国设立十一个行省,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于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澧州路总管府所辖四县(慈利是其中之一,即今张家界市全境),并在今永定区茅冈置茅冈都元帅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家界市全境解放。慈利县属常德专区管辖。1994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因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国内外闻名遐迩而得名。 这地方早先叫青岩山。那时,青岩山上也没有姓张的人家。为什么后来又叫它张家界呢?这事,还得从一座汉留侯张良的墓说起。 相传,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杀功臣。留侯张良想到淮阴侯韩信死前讲的那句话:“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不禁打了几个寒颤,便想效法当年越国范蠡,隐匿江湖。可是到那里去好呢?入江淮,乃刘氏腹地;至留县封国,不能久安;秦岭、巴山,虎豹成群,不是养生延年之处;西北方,匈奴骚扰……他思来想去,只有到南方,找赤松子仙师去!昔日三闾大夫屈原被放,曾游荆州、武陵,还给沅、澧二水诸名山留下了许多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想那里必有人间仙境,必多养生乐趣,于是,他便循着赤松子的足迹,上了天门山。以后,又辗转登上了青岩山。这里别有天地,正是张良要寻求的“世外仙境”!从此,他便在这里隐居下来,修行学道,并留下了一脉张氏子孙。据说,张良为了让青岩山水更美,曾在青岩山南侧植了七棵银杏树。这七棵银杏树长得又高又大,就象七把巨伞,撑在半山腰。 许多年后的一天,一个叫李万山的朝廷官吏,穿起长袍马褂,乘起八抬大轿,带着妻室儿女,上青岩山游玩。当他看到这七棵银杏树,像巨人般立在那里,顿起邪心,便想以这七棵树为界,把青岩山这块神奇的土地,通统划为己有。于是,他请来一名雕刻匠,要他在每一棵树上雕刻七个大字。这雕匠雕呀、刻呀,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刻成七个大字:“指挥使李万山界”。字刻完后,李万山偏着脑壳看了又看。他一边看,一边念,喜笑颜开:“嘿嘿,万古千秋,归吾所有!”当下,他贴出门板大的告示,规定以七棵银杏树为界,方圆五十里,从锣鼓塌至黄石寨,从朝天观到止马塌,一概禁止通行,违者砍头。并将山寨上所有张氏家族都赶走,他李万山一脉要在这仙山福地繁衍生息!他的这道禁令,害得周围的张氏百姓连打柴放牧都得绕道走,害得本地张氏族人携儿带女,流离失所。 遇事,天有天知,地有地灵。张良子孙的遭遇传到天庭,有人告知了玉皇。 玉皇是当年姜子牙所封主持天宫的大帝,姓张,叫张自然。闻讯,勃然大怒。派火神高震下凡处置。高震,他是姜子牙所封神仙之一,神通广大,拥有刀、抢、剑、戟十八般武艺。迅速来到“指挥使李万山界”七个大字面前,猛地拔出大刀,“嚓嚓”几刀,将“李万山”三字刮掉。又“嚓嚓”几刀,把那块告示牌劈得粉粹!神仙的行动,来无影,去无踪,神不知,鬼不觉。第二天清早,有人发现李万山名字被刮,告示牌被砸,甚为震惊。众人蜂拥而至,只见树上闪光,树叶吐云,树枝嘶叱,树干上突地喷出七股桶大的黄水,吓得一个个忙对着银杏树作揖叩头,呼天叫地,求苍天保佑。这时,猛听得云头上有人发下话来:“众人听着:此乃天造地设,人间仙境,哪能容得李万山横行!吾神将令人将他葬入海底。此地统归张氏共同所有,永世永代繁衍生息!”说罢,他将拂尘往七棵银杏树上一指,只见七棵银杏树上立即现出了“人间仙境张家界”七个金灿灿的大字。众目抬眼望去,只见那仙人,头挽高髻,身穿麻衣,鹤须童颜,一派仙风道骨。此后,人们便把青岩山叫做“张家界”。 此故事并非空隙来风,《永定县志》有“张良辞官隐居湘西”“葬于金鞭溪,水绕四门”的记载。
(三)高氏夫人寨
明《嘉靖澧州志》载:“天供山,在州西北八十里。俗传,唐时有僧创寺,工役乏食,忽石穴中产粟,日取给饷。事成粟不复出。因名,寺亦名金粟”。 清 《直隶澧州志》载:“天供山,在州西北八十里。有石穴,产金粟”。“福神寨在天供山北二里许,高与之齐,而险峻过之。四面唯北可曲折上,石脊路狭,如履石梁。夹脊皆兰,脊尽则上顶,顶颇宽平,前后有沟,似曾立寨”。这里是云蒸雾腾、蜿蜒数百公里的武陵山余脉尾端。它既是长江之南通往祖国西南第一州——澧州的腹地,扼江南之咽喉,又可俯瞰广阔无垠的澧阳平原和八百里洞庭。 有关李自成的夫人高桂英曾在此屯兵扎寨,《明史卷279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有记载:“李自成死,众拥其兄子锦为主,奉自成妻高氏及高氏弟一功,骤至澧州。拥众三十万,言乞降,远近大震。胤锡议抚之,腾蛟亦驰檄至。乃躬入其营,开诚慰谕,称诏赐高氏命服,锦、一功蟒玉金银器,犒其军,皆踊跃拜谢。乃即军中宴之,导以忠孝大义数千言。明日,高氏出拜,谓锦曰:“堵公,天人也,汝不可负!”别部田见秀、刘汝魁等亦来归。唐王大喜,加胤锡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制其军,手书奖劳。授锦御营前部左军,一功右军,并挂龙虎将军印,封列侯。赐锦名赤心,一功名必正,他部赏赉有差,号其营曰忠贞。封高氏贞义夫人,赐珠冠彩币,命有司建坊,题曰:“淑赞中兴”。胤锡遂与赤心等深相结,倚以自强。然赤心书疏犹称自成先帝,称高氏太后云”。
民间传说纷至,说高夫人来到山寨之后,在山上以主寨为中心,仿效《水浒》格局,建了聚义厅、帅堂、将室、兵营、了望塔,开辟了校场,分设了多个小寨。挖了四米多宽、三米多深的壕沟。战壕挖成之后,一股龙脉骤至,引来清泉倒流,灌满沟壕。同时,高夫人在山寨脚下兴建了一座上、下三进的寺庙,名为牙前寺。寺内供着西天佛祖和关帝爷的神像。在此期间,高夫人打着“均田”、“免粮”的旗帜,赈粮济民,号召百姓与官府、与清兵周旋,深得百姓的拥戴。 还说,康熙三年,高夫人及其队伍作为满清的心腹之患,仍在被追剿之中,不得已只好离开山寨,各奔东西。他们下得山来,一路向南,经牙前寺、大堰垱至澧水北岸。再分道扬镳:一帮人直朝西方向奔去,那里有夹山寺、壶瓶山等湘西北的深山老林。无奈追兵难丢,行至临澧县新安地带时,人疲马乏,再难前进。于是躲进一位老太太家里。老太太将她安置隐藏好后,问她们姓名,她想起自己是日落时分进了老太太家门,正是酉时时分,便随口答道:姓酉。从此新安一带就有了姓酉的人家。自此,高夫人便不知所踪,更无露面。另一帮人是管钱粮的将官,挑担牵马,跨过澧水,沿道水抄小道南行。行至马鞍山南泉湾,在一蒋姓人家中借宿。闲谈中,获悉这里蒋姓祖公是元末从湖北黄州洪武御征,公以总兵随至永定卫,平苗有功,命公镇守而迁此的。妥妥的外迁户,是是的官家后代。他们便谎称是从湖北黄州逃荒而来,是家门。这样,他们便称兄道弟,落业于此。有转移的金银财宝作后盾,后裔成了全国有名的大财主——安福县蒋家。 夫人寨山下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便把这山寨叫做高夫人寨。几百年来,虽是人去寨空,但名字依旧。特别是山下村庄,既没有当年寨上留下的高姓后裔,也没有本地高姓居住的村民,“高家村”行政管辖的名称一直没变。高夫人当年上马、下马的垫脚石尚存。后来,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天供山林场的职工在山上修建了望台,曾经挖出一个足球大的石灰糯米白团。多日之后,终于发现里面有个十公分左右的圆洞,内藏一颗篆刻金印。天供山林场的职工在高夫人寨种树,也先后挖出过战刀、铁矛、箭簇之类的兵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些老人们还回忆说:早两年,还看见有一本《夫人寨日志》,厚厚的,在高家村、高农村的一些村民中相互传看过,传去传来就再也不知去向了。一九八二年,《澧县报》上还发表了几首纪念高夫人的诗,其中有一首是:“一山耸峙万山前,东望澧阳似锦笺。夫人结寨南天立,欲效女娲敢补天”。潇湘电影制片厂曾派人来夫人寨采访过,有过拍摄高夫人电影的设想! 这样历史悠久,志中记载明确的地名,因李自成的夫人高桂英曾在此屯兵扎寨,山寨便也由此而称之为“高夫人寨”,山下村庄称之为“高家村”流传于世。 撰于2023,4、22.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