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梳子巷 七十二家房客 当年的大梳子巷南起横梳子巷,北至五宫街。全长140米,宽3一7米。为行人便道。这条巷子因与小梳子巷平行故名“大梳子”巷。 上世纪50年代初,刚成立的人民政府首先对城区的私有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些无房户搬进了大梳子巷西侧的一座座窨子屋里。这些窨子屋都是古朴典雅的清代建筑,绰约风姿。它那高高的风火墙与外界隔绝,里面是二进或三进的天井和20—30平方米的一间间铺有木地板的小房间。房间里住着医生、教师、工人、店员、机关干部、汉剧团演员和卖河水的“七十二家房客”。他们都有三件宝贝,一是一口大水缸,专盛买来大河里的水;二是一个烧“藕煤”的炉子或土灶,在每家的屋檐下、房门边都贮存有自家的“藕煤”。三是一只马桶,早晨起来一定要提到巷子对面的公共厕所里泼掉和洗刷。 住在这些大杂院式窨子屋里的人,互相关照、互相尊重、相濡以沫。他们亲切、平和、淳朴、善良。小孩子可以随便地走进东家串到西家。下雨了,会有人帮你收拾凉晒的衣服;刮风了,会有人帮你关好玻璃窗,各家的饭菜大多摆在天井旁边吃,一边吃还一边打招呼:“老张!今天又是干子炒大蒜么?我这里有剁辣椒炒肉!来尝尝!” 大清早,公共厕所旁边的马桶刷得哗哗地响,这里成了传播每天新闻短消息最早最快的地方。巷子对面的水井旁边也是平时交流社会信息的热闹场所,张家的媳妇生了孩子,李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马家的女儿谈了爱,都会用最快的速度传播给四邻。总之,大梳子巷作为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代表,它充分显示了常德的市井生活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