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241|回复: 5

【序录】《涔澧月》两序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16 05: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序:月是故乡明
2011年月7月

      《涔澧月》终于付梓面世,为我的博客散文集迈开了坚实的一步。能有这个收获,是我四年前根本不曾想过的。几十年来,我一直从事部门经济工作,无须自己操笔,即使偶尔成章,也无非是人云亦云的八股官文。
       应该衷心感谢党的干部制度、新浪博客和父老乡亲为我提供了广阔的时空、便捷的载体和丰富的内涵。二零零七年三月,我顺应自然规律,义无反顾地退居二线,为充实光阴,竟然赶起时髦,欣然开通新浪博客,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去年八月开博三周年,孤芳自赏,自以为收益颇丰,感慨之际,吟成《开博打油自嘲》:
金秋开博一千天,夕阳几度红艳艳。
信马由缰六百章,拱手迎客百十万。
悟今追昔勤访友,健体益寿常续篇。
夙兴夜寐疲中乐,颈僵眼花苦亦甜。
新朋旧友齐捧场,内帮外助独赋闲。
岁月如歌洞庭水,往事悠悠武陵山。
万里长征第一步,鼠标一击永无前。
       就这样一路博客下来,竟然还有三四百篇博文公开面世。尽管文体杂乱,语言简俗,其思想性、文学性都不敢恭维,但略经打整,终于辑成这个博客散文集。
      《涔澧月》是首印的。她通过回首童年逸事、趣事,回访故乡风物、风情,缅怀父亲、乡亲,字里行间凸显着浓烈而悠远的故乡情愫。随后相继出版的还有:《荆楚风》展示沅澧流域的良风美俗,《神州行》讴歌家乡风物和祖国河山,《边鼓梦》回首四十年工作轨迹,《宗贤集》汇集姓氏谱牒文化研究体会,而《随心录》则将漫无边际的胡说八道囊收其中。
      月是故乡明。我的故乡涔澧,乃九澧之属。汤汤澧水,汇聚湘西,万山丛中一路穿流,汇娄水下慈利,揽谍水出石门,行经澧阳平原,邀道水,挽涔水,纳澹水,浩浩荡荡涌洞庭、奔长江,汇东海。
       只因年近耳顺,虚职赋闲,公务不多;糖饴虽丰,犬子独身,无孙可弄;唯有那亲情、乡情,好似一坛刚刚启封的陈年老酒,醇香扑鼻。而且,这醇香就象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我,走回澧水,走回涔河,走回石公桥,走回瓦匠湾,和父老乡亲们拥簇成团,在树荫下叙旧开涮(取笑),或火炉边讪经入白(吹牛)。然后,将大包小裹的原生态果蔬山珍,塞满车屁股,一溜烟地奔回城里的家,久久陶醉在新浪博客之中,反复敲打五个大字:月是故乡明。
      《涔澧月》能面见读者,我还应该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同窗周尚义先生。这位湖南文理学院资深教授应我之请,在虎兔交替时刻,不辞辛劳为我的拙作撰序溢美。也当然向我身边的亲人一一致谢:九十二岁的母亲杨老太太,思维清晰,记忆惊人,口齿清楚,纯粹就是一部农村活字典,一部无须翻阅的民俗志,一条得心应手的时光隧道,没有她老人家的悠悠回忆和关键问题的把握,家乡涔澧也许依然是那船弯月。贤妻贺春华,不仅自觉侍奉婆母、担当家务,以保证我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经常和我一道忆想素材,构思谋篇,并作为第一读者不时地欣赏和点评我的新作,尤其是一次又一次的捧腹大笑,让我的新作频添太多浪漫。老弟先峰老师、侄子业东法官,工作之余,力排牌棋博弈之纷扰,几度琢磨书稿,不吝赐教,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两位先生的辛勤汗水。当然,我的习作有所长进,与儿子阗杰、侄女毛艳的经常鼓励密切相关,他们在百忙中对博文的每一次“点睛”,都让我激动得不得不将文章反复打磨。
      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周尚义序
2011年月2月

      挚友先金先生的“涔澧月”照临到了我的书桌上。三十多个篇章,清样是厚厚的一本,捧在手中感觉沉甸甸的,感叹且连夜拜读之时,我的思绪也沉浸在这文章的记叙描写与情感抒发中,并随之流连、起伏和升腾。
      在我看来,文学散文集《涔澧月》是一本抒发乡情的书。改革开放以来,叙写和咏赞乡情的诗文可谓夥矣。只是有些文章中描写的乡情,如同印象派的画作和空山鸟语,甚或像雾像雨又像风,美则美矣,就是令水平如我辈者有些看不明白和听不懂。还有些文中描写的乡情,就像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当用望远镜把家乡的山水拉到胸前的时候,却被大山(山腰也许还有父辈矮矮的坟墓)把自己的心口撞得生痛。那是长久远离家乡且遭受人为阻隔后的人们的乡愁,文中充溢挫折与创伤,对此我辈似乎没有这个体验。也还有一些嫩嫩的描写乡情的散文诗什么的,本对乡情感触不深,却又像个别流行歌手闭着眼睛紧锁眉头低声哀唱一般,故作呻吟,对这些诗文我们不说也罢。
      先金先生这本书对乡情的叙写,则与上述几种情况完全不同。从《忘情水》、《童年逸事》、《拾野无忌》、《叮当铁匠铺》、《神游石公桥》以及《乡恋两章》等10多篇文章中我们可感受到,他所叙写的乡情并不故作高深,是我们能读懂、能感悟和能把握的;它看得见,或能令人真切地感受到,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和积淀在我们心底的那份情感;它也绝对不会给人带来伤感!书中所描写和咏赞的,是作者从咿呀学语时就已对家乡一草一木一个山头一洼浅水的喜爱,是作者对生与斯长于斯并与他嬉戏打闹的家乡人们的怀想与挚爱,当然,也不无每个人都会有的对自己家乡的那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的某些偏爱。书中的不少篇章是回忆童年之逸事,叙写农家之趣活,此外还有对家乡山水风物的记写与赞美。在作者笔下,涔澧的山水风物是那样的美,涔澧的农家风俗是那样的富有趣味,而更突出的是如作者自言的那样:“字里行间凸显着浓烈而悠远的故乡情愫”。更可贵者,书中所描写的这种“故乡情愫”,是那样的朴素真挚、那样的清纯明晰、那样的甜蜜温馨、那样的细密浓郁、那样的绵远悠长、那样的耐人咀嚼、那样的令人神往。在作者笔下,我们分明感觉到,书中所写的乡情,似是某种有形的东西,布满作者家乡的田间、山头与河畔,充溢在书中的各个篇章各个段落,其分布似可套用宋人贺铸《青玉案》词作中的比喻,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它在作者的心中,也似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割舍不断,并长久地在心中积累,储存,发酵,裂变,从而衍生出不尽的情感,激励出不尽的思想火花,带给我们某种哲理的启迪。
      先金先生描写的童趣、农俗与乡韵,是那样的纯真美好,至于说到其令人咀嚼和神往,也许还要从作者的经历以及理性的角度等方面去略陈一二。先金先生是在农村的泥水中滚大的,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最后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即现在人们所说的村官,整个大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变化,都与他的运作息息相关,也都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中。离开老家读大学,尔后宦游三十年,乡音未改,淳朴心性与行事方式没变,我想这与农乡淳厚古风的濡染是分不开的,这大概也是他对家乡如此厚爱的缘故之一。纵观中华历史,我们华夏儿女历来讲求安土重迁,对于宦游者而言,家乡的山水田园,是他们的心灵港湾与精神乐土,尤其在脱下官袍后更是如此。“吾家世守农桑业,一挂朝衣即力耕。”(陆游《示子孙》)陆游尚且如此,本就向往乡村田园生活,且刚刚卸下重担退居闲职的先金兄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更有甚者,在当今世风令人感喟之时,作者静静地回忆与描摹农家的童真童趣,高赞乡村的古朴民风,是否受到李贽倡导的“童心说”或沈从文描写的乡情的启发呢?在中华大地千军万马大搞城市化的时候,作者倾情描绘乡韵之旋律的美妙,这其中是否暗寓某种心性的取向与理性的思索?我不是作者,诸如此类思辨性的问题不敢妄评,但我敢断言,作者书中描写的极为纯美的乡情童趣,必定会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甚至是永恒的记忆——即使喝了“忘情水”也不会忘记。
     《涔澧月》又是一本倾吐亲情的书。本书有10来篇写亲情的美文。如《缅怀父亲》记写了作者父亲一生的主要经历,表现了父亲作为农民之佼佼者的勤劳节俭、刚直忠厚、大度开明、舍己为人以及委曲求全的优秀品格;《父亲的竹刷条》主要叙写父亲对子女的疼爱与严厉的教育等。两文所记载的一桩桩事情,非常感人,文章也就像朱自清的《背影》,令人读来亦感叹歔欷不已。《儿子胡侃命运观》一文比较奇特,主要表现80后的儿子的一些看法,它让我们看到了当今两代人的思想性格之传承,以及新生代的一些新的观点,这对年岁如我们一样大的人们和20多岁的创业者来说,都是值得一读的好文章。此外,还有几篇是怀念舅妈、族侄和上级老乡的文章,作者对他们的真挚浓郁的亲情也溢于言表。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亲情和伦理色彩,“亲情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历史、现在乃至未来。曾经有学者提出:“中国的问题,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不抓住亲情文化这条根,就很难谈清楚。亲情文化是思考中国问题的基本背景,是理解和预期中国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李冬妮《亲情文化——中国问题的基本背景》,载《东南学术》2000年第4期)“离开亲情文化,中国政治必将重铸,中国历史必将重写,中国人面貌必将重改,中国人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必将重整。”(许响洪《九九归一:中国亲情文化》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事实的确如此,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如果抛弃了亲情文化,我们也许一事无成。联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先金兄咏赞亲情的文章,对我们是有启迪与警醒作用的。
    《涔澧月》还是一本讴歌风情的书。先金先生成长和务农的地方,是地处湘西北的澧水流域。这片神奇的土地,古代属于楚国。楚地远古传承下来的很多民间良风美俗,在先金先生的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童年逸事》、《农俗趣记》、《千古悠悠大堰垱》、《远逝的草根儿戏》就回忆了湘西北的节俗、农俗和乡村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等等。《米粑粑传奇》、《米儿糖,渐行渐远》、《米豆腐,渐远渐香》等文章通过回味家乡美食及其制作技巧,深情而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些饮食风俗的赞美之情。最有趣的是文章中记写了大量的山歌,这些山歌生动活泼,是民俗学中非常难得又十分珍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本书还写到了地方文化的一些传说和典故等,如《嘉山感贞烈》写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车城叹萤光》写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药山悟云水》写李翱与惟俨大师相交往的故事,这类文章记事和记游相结合,夹叙夹议,也十分感人。
      总之,先金先生的这部散文集,内容丰富,情感浓郁,为我们很好地展示和赞美了乡情、亲情以及民间风情,值得我们阅读、欣赏和细细品味。
      先金先生的这部散文集在写作上有很多长处,其中有一点我觉得不能不提,这就是作者的行文,“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白居易《寄唐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所有的文章,不故作高深,不矫揉造作,给我们的感觉是作者似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文章也就如行云流水一般,略无窒碍,读来感觉十分顺畅、亲切和惬意。
      我和先金兄同饮澧江水长大,又是大学同窗,在人生和工作上他给我以不少教益。他为人厚道,我内心深处一直尊他为挚友和兄长,而他也确有大哥风范。他长年为官一方,但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这在当今也实属难得。他退居二线三年,克服多种困难,竟然写了三百多篇博客文章,这又使我多了一个佩服他的理由。他的博客散文系列之一《涔澧月》即将付梓,可喜可贺,我衷心祝愿他写出更多更好的散文。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资深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6 06: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6 06: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散文集,内容丰富,情感浓郁,为我们很好地展示和赞美了乡情、亲情以及民间风情,值得我们阅读、欣赏和细细品味。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6 14: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篇序言,跳出了“序言”的老套路,颇有创意。欣赏学习,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6 17: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序难写,它要开宗明义,它要使阅读者对此书有阅读之欲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6 17: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18:48 , Processed in 0.0360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