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91|回复: 2

胡亦文:古镇拾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4 09: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节前一天到河洑山去祭祀父母,经过河洑镇,我特意停留了下来。映入眼帘的,是残垣断壁间丛生的野草和已经长得高大壮硕的杂树。这个父辈口中曾经的“小南京”,已然成为了鼠兔掘窟,鸟雀营巢的小动物们的乐土,它们如今是这个千年古镇的新居民。循着那棵颇有沧桑感的老桑散开的枝叶,我努力搜寻着自家老宅的痕迹,遗憾的是除了草蔓中几声虫鸣外,什么也没有发现,乃至于屋场的位置都难以判定了。因为原先孤零零的桑树,现在已经被那些樟、楝、構之类的后起之秀围得满满当当了。我们家原来是个有着粗梁大柱的木板房,一进三间,前面是堂屋,中间是卧室,卧室后面是厨房,开初屋顶上盖的是河洑山割来的茅草,但到后来换成了木皮,看外表是个不起眼的板壁茅草壳壳,但里边却有着“上楼下地枕”的在那个年代称得上阔气的内容。除每间房都安有玻璃窗户外,从堂屋的中间起到卧房,还有一层阁楼。楼板和地板都是又宽又厚的好木材,上面还刷着一层铮亮的油漆。一架好长的木楼梯常年斜靠在壁旁。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妹俩经常爬到阁楼上玩耍,翻检大木箱子里一摞摞线装书,虽不识字,但是书中那些穿长袍蹬朝靴的人物插图却是很吸引人。那时候没有电影电视,又不兴上幼儿园,因此五、六岁的我们会在那里一打发时间就是小半天。另外,在一个腰子形的大木桶中,还排列着好几个瓷瓶瓷罐,上面都绘的有百媚千娇的仙女一一后来才知道那叫“仕女图”,我因为喜欢,便时常翻来倒去地排开来看,一次不小心弄破了一个好漂亮的蓝色釉瓶,待母亲从烟厂下班回来,一只脚刚迈进家门,哥哥就尖嘴,害得我立马挨了一顿胖揍。那些东西到后来都不知所踪了。

640 (6).jpg

记忆中老桑树原来长在房子前坪边上,旁边还有一株夹竹桃,比起老态龙钟的桑树,夹竹桃就年轻多了,它是我姨儿(毌亲的妹妹)后来插活的。由于父亲早故,母亲自参加工作以后就带着我们兄妹住到了厂里,从此我们的家就让给了姨儿住。因为姨儿是嫁到乡下的,眼睛高度近视,又不会干农活,一张嘴还厉害得很,乡下的婆婆骂她是“老虎变猪娘,又蠢又恶”,于是在她生了两个男孩后,被婆家一棍子赶了出来,母亲念及同胞情便收留了她。自姨儿住进去后,我们就成了客人。那时候我和哥哥开始上小学了,每逢节假日,我还是喜欢跑去姨儿家玩。只要她在家,进门第一眼看到的,永远是她把一部厚厚的竖版小说,双手捧着杵在鼻子尖上,头则不停地上上下下忙活,那情形与其说是在看书,倒不如说是在闻书。当时我心目中的姨儿是很有学问,阁楼上那些古书她应该都看过了吧,因为除了板壁上到处是她用粉笔抄写的书中古诗外,高兴时,她还给我讲故事听,什么平贵回窑呀,什么员外招亲呀等等,不过到现在我还能记得的就只有济公和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没怎么回了,大约过了十来年吧,再回去时,不但楼上的东西荡然无存,竟然连那间厨房也消失了。原来姨儿把那板壁拆来当柴禾烧了,只好在堂屋里搭几块砖安口锅做饭吃。再后来小姨干脆把房卖掉,给了我母亲800块钱算是交待。数十年间母亲曾三次出钱翻修过的,姨儿白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宅易主了,从此,我们的根似乎也就没有了。

说来有点伤心,早前是房子没了,现如今连它的“巴”也找不到了,会开花的夹竹桃,也许投奔到了能展示它美丽的新舞台吧?正所谓“睹物思人”,现在还可以通过那棵桑树辨别出老宅的大致位置,因而还能够捡拾起一些零星的往事。再过若干年呢,怕是桑树也会做古的吧,泉下的母亲如果有知,还不定生出多少感慨来呢。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河洑镇人。听她说,其祖上是从江西迁移过来的,一开始也是穷得叮当响的贫苦人家。后来的发旺,还要得益于涨水季节的“浪渣柴”。那时候的河洑镇,水路交通十分发达,下汉口,上南京的过往货船很多,街中心位置的“渡口巷”码头上,日日夜夜喧嚣着运货的、叫卖的各种声音,小小的河洑镇也是个街巷纵横、商贾云集的热闹场所。

人们常说“洪水猛如虎”,无不谈之色变,河洑镇上的人却不然。每年的涨水季节,那就是他们最为忙碌和大显身手的时候。水越大,河里漂来的“浪渣柴”就越多。据说母亲的太爷爷年轻的时候,在某一年涨大水时,凭借着一身泅水的好本事,冒着被浊浪吞噬的危险,在沅江河里捞到了一根“龙木”,自那以后家里开始走好运了,由初始提篮子式的小本生意,到终于开了一间自己家的“杉木行”,慢慢地生意越做越大,乃至于后来河洑镇的半截街都姓了杨。家里的深宅大院,花园中的假山水榭、亭台楼阁等,虽然不能同贾府的规模和气势相比,可在弹丸之地的河洑古镇,也算得是赫赫有名的了。毌亲常说,那时候河洑镇除杨家外,还有三个大户人家,我只记得有一个是开南货铺的钟家,另二个不知道了。或许是应了那个“盛极必衰”的老话,说是在民国21年的时候,一场大火把个偌大的家当烧去了多半,火灾后有人出钱买下残存的灰烬,还从里面筛出了不少的金银哩。河洑杨家从此也走向了下坡路,家常用度往往靠典当物件维持,到了母亲的爹妈一代,日子就更加艰难,以至于老人家去世时都没了下葬的钱,那是常德解放前两年的事,所以,解放后划成份时,母亲幸运地被划为了“城市贫民”,倒还真应了那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成语。

蓦然,老桑树枝头落下一只喜鹊,旁若无人地喳喳叫个不停,是在提醒我该离开了吗?抬眼望去,已是日到中天了,是该走了。不过,也许我还会再来,因为在这里还有许多值得重拾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8 17:17: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9 18: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胡老师佳作,欣赏学习,感佩才情,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7:02 , Processed in 0.0346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