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77|回复: 4

河风吹老少年郎: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4 20: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桃源老光 于 2015-2-4 20:16 编辑


        我出生的地点,也就是俗常所道的‘故乡’,乃是一个很小的镇子。
      这小镇名叫河洑镇,依偎在高阜山下,沅江这一条长河的边上。
      小镇上从前无有工业,也没出产,镇上的住户,大几千号人口每日里的衣食来源,依据着先祖的古训:靠山吃山,傍水吃水。大多数人家的成年人,但凡有几分气力者,都去河下讨着吃穿,从事着一种古老且又悠久的职业——当簰古佬。
      许多人家,从事这种一辈子在水上讨吃穿的行当,可谓祖辈相传,几代人缘都未曾中断过。
      沅江这一条长河,在他们眼中,自然有着相当深厚的情结,犹如热恋中的情人,须臾不能分离,长河于这些人来说,应该是天然的衣食父母。
      岁月悠悠,时光不再。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渐渐远去。
      长河上一直兴盛了许多年的这一种古老行当——排伐业,自然也跟随历史衰落到了谷底。当年热闹喧嚣的那一种情景,早在几十年前,便揠旗息鼓,沉寂不再。从前的那一种辉煌,现时只能从衰老的那一辈长者们模糊的记忆中去搜寻些许的残迹,终有一日,这一段历史,也会消磨在一天天的淡漠之中。
      我及我的父祖三代,都曾经在这长河中作过这古老的营生,常年于水上漂泊,在长河上讨着吃穿。故而,排筏业这门行当中诸多的酸甜苦辣,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自然,对于这古老行当,也有着太多的感慨与感情。
      我的祖父,原本是桃源木塘坪内的种地人,因为家境的衰落,及至出卖掉赖以生存的最后一点土地后,从此失去了落脚生根的本钱。无奈之下,祖父领着父亲,携着奶奶,背井离乡,来到这长河边上的河洑镇。从此,伢儿父子俩便当了一名簰古佬,由拌土地转而去水面上讨吃穿。
      我从生落地开始,一直厮守在长河的边上,每日里坐在河边看那上上下下行走在河上的船只。小学毕业辍学后,又背起扁担,拿起凿子,下河去木排上剥杉树皮,并以此换来钱财买米求生。十六岁长大成人,又上山下乡,这才离开了河洑镇。68年,全家下放到木塘坪内,于是乎,我又从常德下放地迁移到三汊港,重新回到长河的身边,再又操起祖辈们曾经从事过的这一种古老行当,天天日日在这条大河上求着生存。
      如今人,尤其年青的一代,未曾见到更未经历过当年的这一段历史,也就不知晓这门古老行当的兴盛与衰落,很多人根本不曾知晓我们本地还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辉煌的历史。
      很久以来,一直存有个想法,想将当年繁华盛极的水上生活,用文字描述出来,留给后来人,作为本地历史的一段火花,记录在案。不然,再过得一些年头,等到我们离去了,便再也寻不到当年这辉煌曾经的一点点踪迹与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4 20: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穷人讨生,两个好行档,一是排古佬二是拉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4 20: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丹洲,银木塘,河洑是个好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5 08: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当年繁华盛极的水上生活,用文字描述出来,留给后来人,作为本地历史的一段火花,记录在案——好想法。期盼你续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09: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先金 发表于 2015-2-5 08:41
将当年繁华盛极的水上生活,用文字描述出来,留给后来人,作为本地历史的一段火花,记录在案——好想法。期 ...

谢谢你的鼓励!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0:51 , Processed in 0.0315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