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83|回复: 4

流年往事 (考验篇) ---市工信局离退中心轻工支部 蒋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7 11: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工信离退人 于 2023-6-29 16:50 编辑

流年往事
(考验篇)
市工信局离退中心轻工支部 蒋祖发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党中央已经做了结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定,不折不扣地执行。
  这场运动,时间长,反复多,极其复杂。
  运动开始时,认识不够,以为像过去的“三反”、“五反”“反右派”、“反左倾”那样,搞一段时间就过去了,也搞不到自己头上来。但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却想不到大祸临头!
  组织部是一个管人的部门,我又得到了上级的信任,提拔当了副部长,主管组织部的日常工作。“造反派”把我当成了领导的“红人”、“知情人”。
  开始,“造反派”要档案,追查所谓“黑材料”,折腾了好长时间。为了防止“冲(修改)档案”(有些地方已经出现这种情况),根据上级指示,将档案进行了转移,这是一项极其秘密的工作,往往是在深夜由一两个人进行。这样做的结果是保证了档案的安全。
  “造反派”找不到档案,就找“活人”,我自然的就成为了他们的对象。个别谈话,批判斗争,接踵而来,要我检举揭发,反戈一击,立功赎罪。
  这时我已“靠边站、被夺了权”,安排喂猪去了。
  “战斗兵团”的造反派,进驻到了县委会,把县委机关的所有人员,先是赶到芦苇场,后来迁到“五七千校”。
这场伟大的运动,对每个人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对一个人的认识和处理,你要怎么对待。一种人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凭良心办事:另一种人则是“黑良心”,无限上纲上线,硬要说某某是“走资派”,坚决打倒。
  具体来说,汉寿县的造反派所针对的对象,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他就是县委书记詹顺初同志。
  但凡有良心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好千部,有些错误和块点,批判以后还是可以继续为党工作。“黑良心”的人,就是揪住不放,对他进行上纲上线,无情打击,残酷批斗。这些“黑良心”的人,将我在半夜三更时,带到县城郊外的一间“黑屋里”,白天也不许出来晒太阳,不准见家人,指名道姓要我写检举揭发材料。足足关了三个月!直到“9.13”事件(原党中央副主席林彪叛逃)暴发,我才被放出来。
  苍天可以作证,我经受住了良心的考验!
  这场文化大革命,对很多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考验。有的为了争“观点、立场”,两人划出界限而离婚或自杀。县农业银行一位副行长,受到群众的批判,他妻子与他划清界限,这位副行长想不通妻子为何这样对他而自杀了。我和妻子的关系非常好,从结婚到现在,相互关心、爱护、支持,婚后没有吵过架,小的矛盾能相互凉解。

  妻子从运动开始,就叮嘱我,不管怎样要想开些,不要想不通,我们没有做坏事,不用怕。随着运动的深入,特别是我突然“失踪”,她到处托人打听,也没有得到我的消息,急得不得了!我被放出来后,能够见到家人,她安慰我说不管怎么整你,你都不要去死,死了孩子作孽!就是把你开除了,我会做衣服,养活一家人没问题。这些话给了我活下来的信心和勇气!
  在这场浩劫中,我经受住了夫妻关系的考验!
  是真朋友,还是假朋友,通过这场文化大革命,能看得很清楚。以前要好的朋友,看到对方挨整,就躲得远远地,生怕受到牵连;有的赶快划清界限,反戈一击:有的甚至无中生有,陷害朋友。
  我有一位朋友,是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我们经常在一起打篮球,关系还不错。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写了几张不同观点的大字报,遭到造反派的围攻,并将他赶出了县委机关,不让居住机关宿舍。他是外县人,本地也没有亲戚,加上他爱人快要生孩子了,到处找不到安居之所,急得团田转。我看到他这个状况,便和我爱人商量后,将唯一的一间住房让给了他们,我们俩搬到了一间只能放一张床的小厨房里。帮助这位朋友解了燃眉之急。他们住进来没几天,他爱人就在我家中生产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天地良心,我冒着很大的风险,经受住了真假朋友的考验!
  是积极工作,还是消极应付,这时对“解放”后安排工作的干部的重大考验。一种人觉得,能重新安排工作,是党的信任,加倍努力的工作,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另一种人则是错误地吸取教训,消极的工作,认为积极工作就要得罪人,如得罪了人,运动一来就会挨整,所以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一九七五年底的一天,我正在清水坝“五七”干校劳动,政工组的人通知我去县里找朱县长。朱县长是北方人,南下到汉寿任过区长,文革前任副县长,主管工业。文化大革命中,县里的当权派,不是停职批斗,就是“靠边站”,就是坐冷板凳。唯独朱县长是一边挨批斗,一边工作。
  汉寿县的工业,由于朱县长的努力,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各项业绩在全地区处于第一阵营。
  我找到了副县长朱堂同志,他开门见山说,小蒋,叫你来,是要你到县机械厂去,先当工作组长,之前我找过几位科长谈话,他们死活不肯去,你是搞组织工作的,不许讲价钱,要服从安排。去了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我会支持的。
  我听了以后,内心很矛盾。文革以来,好久没有工作了,闷得发慌,有机会工作,是个大好事。另一面考虑的是,既然好多人都不愿意去,我去能行吗?他讲的那些不愿去的科局长,我都了解,是科局长中最有能力的。思考了一会,我服从分配,下决心好好干,不辜负领导的希望。
  我回到“五七”干校,收拾好行李,约了同去的另两位同志,第二天就赶到了县机械厂。
  这个厂的全称是“汉寿县农业修造厂”,由县铸造厂、机修厂、拖拉机站组成。厂属工人二百多人,加上常德浦沅机械厂安排在这里培训的九十多人,共计三百多人。
  三人工作组进厂后,先分头下到车间,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后,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派性严重,有三个造反派头目,各有一派势力;
  二、领导班子不健全,不挑担子,遇到问题绕道走,尤其是主要领导不挑硬担,不辞而别地跑回农村的家,厂里无人管事;
  三、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基本上无章可循,上自由班;
  四、工人的生产、生活存在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根据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工作组认真进行了研究,分别列出哪些是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可放后一点,逐步加以解决。
  首先,从抓消除派性入手,办了“头头”的学习班,反复学习讲解上级的有关文件,加上多次做个别工作,特别是宣布工作组的态度,不支持任何一个派别,按照厂里制定的规章制度,做得好的表扬、奖励,做的不好的批评教育,做到奖罚分明,同时一旦发现“派性”露头,就及时处理,让它没有滋生的土壤。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那些喜欢搞“派性”的人,看到没有响应,也就慢慢的消除了。
  其次,在消除派性的同时,狠抓了车间班组的建设,把那些有技术、有威信、能带头的老工人、共产党员、复员退伍的军人,选进车间班组的领导班子,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让他们挑起来担子。同时,重新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各项工作都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第三,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铸造车间的劳动繁重,工作条件差,产品质量上不去,工人们提出的一些建议得不到回应,影响了积极性。
  我下到这个车间,与工人们打成一片,了解到产品质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采购的生铁、焦煤质量差:翻砂用的砂子含泥重,透气性不强;化铁炉的炉温低,铁水中的硫排不出去,浇出来的产品出现“冷炸”。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去外地采购了一批优质的生铁和焦煤,找到了优质泥沙,化铁炉安装了喷油设备,从而提高了炉温。通过一系列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地改进,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提升。
  针对工人劳动强度大、车间又矮又小的情况,计划修建一栋大车间,添置行车等工装,彻底解决工人浇灌铸件时“手端肩杠”的问题。这个车间一年后顺利建成,很好的改善了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工人们十分高兴,积极性也提高了。
  为了解决生活食堂的问题,我了解到工人洗澡,迟到了没有热水,莱的味道不好,有时还要吃冷莱冷饭。主要原因是炊事员少,有些以炊事员的身份招进,干不了几天,就通过关系换了工种,或是调到了外单位。针对这一情况,我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到四名专招炊事员的指标,我下到较为贫因的农村,将那些符合招工条件的贫苦孩子,招到厂里从事炊事员的专项工作,并向他们反复强调是当炊事员,一辈子就是从事炊事员的工作。这几名孩子脱离了农村,当了工人,高兴极了,工作也特别地积极。例如一个叫刘正达的农村孩子,招来后烧锅炉,特别能吃苦,工人不管什么时候下班洗澡,都有热水。有人问他累不累,他说这有什么累的,比在农村轻松多了。这个人当炊事员直到退休,遵守了当初的若言。
  对于炒出来的莱不好吃的问题,我去招待所、饭店联系,派炊事员轮流培训,学习烹调技术。经过培训,炒出来的莱味道大不一样,工人们的意见也没有了。
  对于工人们的一些实际问题,能解决的尽量帮助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做好思想工作。老工人周大本居住困难,我就把分配给我的一间新房让给了他,我搬到了澡堂边的一间杂物屋里,这里只能放一张床,我一直住到离开机械厂。
  青年工人曾献文得了一种怪病,经常晕倒,他的家人在常德,身边无人照料。我就晚上照看他,为他送莱、送水、盖被子,后来将他转送到了湘雅医院治好了他的病。
  青年木工陈锡金,家住常德市,父亲是汽运公司干部,文革中挨整造成了神经错乱,连儿子也不认识,陈锡金思想不通,想辞职回家照顾父亲,经过反复做工作,并批了几天假,让他回去安排好父亲,有了亲属照顾。陈也安心地回到厂里上班了。恢复高考后,他第一批考到了北京体育学院。大学毕业后,当了一个省级篮球队的教练。
  工作组干了一年后,我留任机械厂革委会主任、党总支书记。我以厂为家,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工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派性没有了,车间班组挑起了大梁,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工人们也能自觉遵守,工人的文化生活也开展起来了,大家干活时的心情也舒畅了。
  三年的工厂生活,我这个原来对工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是在实践中学到的,是用钱买不到的。对我以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要感谢工人同志们!
  新的县委领导班子成立后不久,县委书记何秋舫同志找我谈话。一走进他的办公室,刚一握手,我就放声大哭起来,就像孩子许久没有见到妈妈一样。文革开始后,几年没有见到领导,他们遭批斗,我当陪斗,心里不知有多难受,但又不能表露出来。
  秋舫同志安慰我说,知道你受了委屈,一切都过去了,从现在开始,好好工作吧!接着他说到正题,说县委决定调你回组织部任副部长。我听了后犹豫了一会,不想回组织部,因为我在组织部工作时间久了,还是换一位新同志来担当较好。他看我不想接受,就亮出“底牌”,说你回组织部是地委组织部点的名,县委也同意,你业务熟,能够胜任。见此情况,我服从了组织的决定,回到了组织部。
  贾玉梅同志是当时的组织部部长,我在她的领导下工作。到组织部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配齐县直科局和公社骨干层级领导班子。经过组织部派人考察,很快就初步拟定了名单,报请县委研究决定。县委对这次确定的人员比较满意,对组织部的工作效率也加以肯定。
  何秋舫同志任县委书记期间,依靠新的班子完成了两大工程。
  一是“向阳河”撇洪工程,将山区发洪水时的洪水,撤引到“向阳河”,流入沅水,解决护城大院受渍的问题。
  二是围垦“围提湖”工程,扩大耕地四万多亩。
  不久,贾玉梅同志调到常德,我接替了她的位置,担任了组织部部长,兼任纪委书记。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日至十四日,汉寿县召开第四次党代会,我被选为县委副书记,兼任组织部部长、纪委书记。
   党的十一大以后,作出了平反冤、假、错案的决定。汉寿县委立即行动,九月成立了落实政策领导小组,任命我为组长,组成专门班子,对全县在“反右派”、“反右倾”、“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案件,全面进行复查按照党的政策进行落实。
  在复查上述“几大运动”冤、假、错案的同时,对汉寿解放前地下党问题,也派专人调查,并经上级批准,解决了这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地下党汉寿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詹乐平,组织委员帅孟奇,宣传委员罗汉荣。湖南发生“马日事变”,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县委书记唐乐平惨遭杀害,国民党反动派将其人头割下并挂在城门示众,同时还有几位同志也遭杀害。此后县党组织与省委失去了联系,党员与县委失去了联系。还活着的党员不服,长期申诉,要求承认其共产党员的资格。由于找不到可靠证明,一直没有结论。
  在落实政策过程中,组织部组织了专门力量,做了大量的调查取证,最后报经地委、省委批准,对汉寿地下党的组织予以承认,对周伯诚、罗汉荣等九十三人及外县转入汉寿的十人,恢复了党籍,对因犯有错误不够党员条件的十人的党籍未予承认。
  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有那样大的决心和魄力,实事求是地处理那么难的问题。
  我任县组织部长期间,很注重对青年干部的选拔和培养。输送到上级部门的年轻干部中,有七人提为处级,三人提为厅级,两人提为副省级。这些人在地(市)工作的有八人,在省部级工作的有两人,其中一人担任副省长,另一人提为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此外,县委还临时安排了其他任务给我,这些任务是其他领导所分管,由于他们年龄大了,或身体有病。但我也不折不扣的去完成。
  例如县氮肥厂的拆迁、供销体制改革试点等,都是我去完成的。
  县氮肥厂扩建,场地不理想,地委主管工业的副书记刘佳时同志视察后不满意,也不打算将资金给我们。县委为了争取到这笔资金,派我去氮肥厂解决平整建厂所需土地问题。我吃、住在工地,经过四千民工的日夜奋战,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削平了两座小山,填平了湖汊,平整出了一块有四个足球场那样大的平地,具备了扩建的条件。刘佳时同志再次实地勤察后,十分满意,同意将扩建资金给我们。经过一年的努力,扩建的车间、宿舍、仓库,全部完成。
  一九八三年我到地委组织部开会,重点是为即将举行的换届选举做好准备。新的领导班子要符合“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会议结束后,我即安排县组织部按干部“四化”的标准,遴选对象,逐一进行了认真考察,从中拟定了一批符合条件的对象,待县委研究确定。
  县委初步确定的名单中有我。
  我得到消息后,及时提出我的意见。我认为我不具备干部“四化”的条件,特别是文化不高。请组织安排符合“四化”的同志担任。我将这一要求给地委组织部写信,请领导考虑。最后,领导同意了我的意见,并调离工作了二十六年的汉寿县,到地区轻工业公司任副经理,经理是一位符合“四化”要求的同志。当时,他到省委党校学习,公司由另一位副经理主持工作,没有分配我具体工作,要我先熟悉情况,到企业去转一转。
  “轻工业公司”是一个行(业)企(业)合一的机构,除主管直属企业外,也对全区实行行业管理,还可以直接从事经营业务。“轻工业公司”后来改名为“轻工业局”。
  一九九三年我被任命为轻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直到一九九六年五月提前半年退休。
  在常德市工作九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经委的领导帮助下,常德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企业管理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九年中,被市经委系统评为先进个人,五次立功,受到提薪一级的奖励。
  我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钓鱼,只爱好打盛球这项体育运动。
  现在,回顾一些打篮球的故事:
  我读五年级时,就喜欢上了蓝球。有一天和几个同学打球,上课迟到了几分钟,走进教室受到了老师严肃地批评,并要我们搬了一条长板凳,拿了一根竹篾片,让我们互相抽打五板屁股。此后,我们再也不敢迟到了。
  我在军分区司令部当电话兵时,司令员很喜欢篮球,组织了两个球队,一个是干部队,一个是战士队。干部队有彭一民、王佩华、张国兴、鲁正平、彭世平、魏宝庆等。干部很很牛,当时谁都没有赢过他们,队中有两名“尖子”队员,一位是队长彭一民,个子一米七,人称“小老虎”,他传球快,抢篮板球凶,三步上篮速度快。另一位是王佩华,打前锋,两手都能投篮,运球过人非常灵活,投篮特别准。战士队有蒋祖发、李振湘、王海秋、毛燕民、李天伦、张道再等。队中没有“尖子”,全靠冲劲和团结精神,气势上我们不输他们,反而对方都怕我们。
  那时,在公墓公园每天都有篮球赛,看球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特别喜欢干部队的比赛。
  我调到汉寿县武装部后,武装部的篮球队也是打遍全县无敌手。
  我到县机械厂任职后,将几个会打篮球知青招进厂,组建了一支篮球队,推动全厂开展篮球运动,丰富了工人们的业余生活。汉寿县还以我们厂篮球队为主组建了县篮球队,多次代表汉寿县参常德地区组织的篮球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到县委任职后,把一个下放到沧港的老师王爵调到县体委,他上海体育学院毕业,组织能力很强,在推动全县的篮球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久被提拔为县体委副主任。改革开放后,他调到了省体院任职。
  现在,年龄大了,不能上场打篮球了,但每逢电视台转播篮球比赛,特别是美国的篮球职业联赛,我是不会缺席的。
  我国篮球,虽然有很大进步,但离广大球迷的期望值还有很大的差距,希望我国的篮球健儿们努力、加油,再努力、再加油!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担任县委、轻工局领导的时间不短,有不少亲戚、朋友找我帮他们“解决问题”,但都没能如其所愿,我只能说一声“对不起,敬请原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28 17: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处需要纠正:就是“9.13”事件时,林彪不是国家副主席,是党中央副主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6 16:18: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纠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1 10: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场伟大的运动,对每个人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对一个人的认识和处理,你要怎么对待。一种人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凭良心办事:另一种人则是“黑良心”,无限上纲上线,硬要说某某是“走资派”,坚决打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8 18: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为工信老师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3:22 , Processed in 0.0360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