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09|回复: 8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二十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8 16:34: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6-28 16:47 编辑

《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二十三)

2d0b6a6c0b3f92b9_edit_211946949045865.jpg

第六章 桥渡驿邮

    自市镇形成以来,津市在漫长的岁月里,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既不是澧州的政治中心,也不同于其他市镇。它以兴隆的商业和繁华的市景而称胜。要说得天独厚的是它“宛在水中央”的位置,挥洒之间,商贾和行旅循水路而来,雍容与优雅与涛声共远。
    当三洲拱托而出,水涨沙背、渔舟唱晚之际,为夕阳湖、桃溪河、太平河、双溪河等分隔的街市,渡船是洲岛之间的链条。此时,船舱里的酒是落雁洲的家酿,棋盘洲的脍炙是晒网洲的新获。喜炮声响,则见左邻登岸:炊烟相接,屡有醉人呼船。那是一幅典型的渔耕村居图。
    但很快便有了桥。下江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软糯的昆腔,还带来了石工巧匠,惠政桥、刘公桥、观音桥、落虹桥,一座座精美的小桥把街市连成一片,为津市码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宫庙嵯峨,戏楼新筑,街市上是人声鼎沸的商事,小巷里是咿咿呀呀的琴声。当夕阳斜照在马头墙上,听戏的那碗茶已换过三道水,板船还系在桥下的石柱上,逛街的那位走进来,喊一声,梦溪寺,还有水路三十里!
    而最终夕阳萎缩成了后湖,那些小河与石桥也被洪水带来的泥沙湮没于泥涂。津市的市区虽因此后展,但南北通行仍阻隔于澧水,人们往来,唯赖于河渡,津市人开始呼唤新桥。1989年,津市人修建起澧水城市大桥,圆了数百年天堑化通途的梦;2019年,津市澧水二桥建成通车,城市发展又添新路。
    津市兴于水,也受制于水,陆路交通长期滞后于周边城市。数百年间,津市不通驿路,与州府只有一条蜿蜒的土路相连。1919年,冯玉祥署理湘西镇守使,动员军民修筑由常德经临澧、澧县以迄津市的大路(路宽一丈二尺),津市始有陆行大道。1924年,澧州镇守使唐荣阳拟修常澧、津沙、澧津、常桃、澧慈、常津6线公路,后唐荣阳被逐,事寝无声。五年之后,湖南省政府根据当局“筑路剿共”计划,再提筑路话题,津常线被纳入“七大干线、十三支线”公路计划之中,津澧公路为韶(关)洛(阳)干线湘鄂西线之支段。此项工程1932年12月动工,1935年10月完工。路为土基,后铺以砂石,此为津澧一线真正意义上的公路。但此路在1939年秋因抗战需要而主动破坏。1945年10月,澧县政府制订以县治及津市为中心的筑路计划。有关津市有五线:一为津梦路,津市至梦溪寺,30 华里;二为津大路,津市至大踪堰,30 华里;三为津东路,津市至东港,25 华里;四为津官路,津市经红庙至官垸,30 华里;五为津清路,津市至清化驿,30华里。所修之路宽一丈,俱为砂石路面。1948年 11 月,津澧公路修复通车。至此,津市公路网才初步形成。
    鸿雁南飞,鱼传尺素。古时驿邮是国家治理、信息传达的主要手段,路通则驿置。津市虽不通驿,但津市的铺递设置历史悠久,驿道也离市区并不太远,闻名遐迩的清化驿与市区相隔不到40里。历史上驿马飞驰、官员往来,很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留迹于此。其中不少人在此写下了纪游诗文,更有不少人踅道市区,留连山水,交游访道,为津市的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存。

第一节 昔日的桥
    津市市区最初南阻澧水,北隔后湖,中梗沟港,由数个互不相连的小洲组成。往来全靠船只。后商业发展,人口日众,船只联系已不适应发展需要,因而开始架桥。后构者日增,桥便取代船只,成为连接整个市区的纽带。明清时期,市区半里一桥,十步一坞,流水潺湲杨柳依依,是一个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所在。后因南北两水夹击,市区常遭水患,洪水挟裹的泥沙淤积,旧桥大多湮于泥涂、埋入地下。所谓旧桥,至今仅存重修的双济桥、凤凰桥、万寿桥三座。这些消逝的桥,并非为了点缀风景而存在,而后人的怀念,却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风景。据史料记载,明清及民国时期津市市区的桥有14座,分述如下。
    1.惠政桥
    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为南北向石桥,其址在今仙桥商场。《直隶澧州志》作“会镇桥”。相传此桥由最先来津的江西商人倡议、富户捐资共建。桥名惠政,其意在示好当政。后传渔人牛一瓢桥上巧遇“八仙”,民间又呼为“会仙桥”。旧有碑,今与桥并埋入地下。
    惠政桥如何演变成“会仙桥”民间有如下传说。明末时期,津市有一鱼贩叫牛舜耕,无家无室,每日在街上贩鱼,晚上就在刘公庙借宿,赚点鱼钱便买醉街头,一口一瓢,灌得人事不省,人们都叫他“牛一瓢”。某年七月,鱼价陡跌,贩鱼虾者叫苦不迭。牛一瓢一担鱼放了三天无人问津,已腐烂发臭。晚上,他蜷在庙墙角,望着臭鱼发呆,迷迷糊糊昏睡过去。忽然一阵凉风吹来,把他惊醒,只见庙中红光烁烁,眼前一位白胡子老倌轻轻对他道:“牛一瓢,你劫难已满,时运即到,明日辰时,八仙应东海龙王邀请赴宴,要路过此桥,从洞庭湖入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牛一瓢连忙起身感谢,眼一睁,原来是个梦。次日凌晨,牛一瓢便早早地将鱼担摆在桥头。不一会儿,只见桥上一行八人慢慢走来,打他身边过时,走在最后的又癞又跛的汉子对他一笑。牛一瓢心中一动,想起梦境,冲上前去,拉住那人拐杖道:“铁拐李大仙,望带小人前往!"一时间,满街人都围拢来看热闹。牛一瓢不放,跛子挣不脱,便笑着对众人说:“这个人有疯魔病,硬说我是大仙。好吧,我这个讨米的送你点东西。”说完,他把破裤子往上一提,手在长满烂疮的腿上抓挠几下,抠出一团脓痂交给牛一瓢。顺王一推,牛一瓢没防,跌了个四脚朝天,鱼担也撞翻在地。跛子头也不回走了。众人见牛一瓢的狼狈样,捧腹大笑。牛一瓢不管众人的讥笑,爬起来拾块烂菜叶一包,放在担子里,捡好沾满污泥的臭鱼到桥下冲洗。一会儿,牛一瓢哈哈大笑从桥下起来。众人一看,他原来的臭鱼变得活蹦乱跳了。众人省悟过来,齐声大叫:“抢牛一瓢的宝哇!”牛一瓢见渔贩们一拥而上,心中着慌,不顾一切把手中的脓痂往嘴里一塞,慌忙之中吞进了肚子,众人只好干瞪眼。此后,牛一瓢成了半仙,他的身子一挨到臭鱼烂虾,便都鲜活了。渔贩再不怕渔霸压价,反正鱼死虾烂,牛半仙一点即活。津市一带的渔民都过上了好日子,惠政桥便叫成了“会仙桥”。
    其实,牛一瓢确有其人,但不是鱼贩,而是个民间画师。清代徐沁《明画录》有“牛舜耕,初无姓名,隆庆中敝衣蓬跣,扣筇竹,挂一瓢行漕中,自称为一瓢道人,与宋登春雅善。每画大龙游戏,风雨灭没,解衣盘礴,信手即成。”牛一瓢遇仙,不仅津市惠政桥有此传说,澧县丁公桥也有类似故事,考其真相,都不过是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加以想象。
    2.刘公桥
    约建于明末清初,地址在刘公庙(今仙佛寺)前,为南北向的一孔石桥,因傍刘公庙而得名。相传桥上有石栏杆,栏杆连接处有八根石柱,石柱上雕有精美的石狮子。旧时桥下可行船,四乡之人,顺水而来,系舟上岸,即入闹市。桥后来因洪水淤泥埋入地下,1958年附近居民积肥清淤曾掘出过桥身,据传深达两丈。
    关于刘公桥的来历,也有一个传说。说当年津市有一对刘姓夫妻,长年在澹水河打鱼为生,但膝下无子,夫妻俩便时常驾船来刘公庙求神,虽多年求拜,但奇迹没有出现。夫妻俩也不以此为怨,不仅对刘公菩萨祭祀依旧,更以接济邻近贫苦人家为乐。往来于刘公庙期间,他们见两岸居民为河所隔,生活不便,心底便立下了捐修一座桥的宏愿。到了晚年,刘公夫妇一合计,估计攒下的钱差不多了,便赁工修建了这座桥。后人为纪念这一对善良的夫妻,便把此桥称之为“刘公桥”。
    3. 观音桥
    建于明代,为江西商人捐建,地址在今望江广场,昔太平河南端,为东西向石桥。桥西堍即旧义渡码头,当时桥侧有亭,过渡者多于亭中休息待渡。相传此亭刻有楹联一副:“岩桥如何如如来大佛,石亭观乎观观音菩萨。”此桥解放初期尚存,后桥、亭俱湮于泥沙。
    4.落虹桥
    始建年代不详,地址在三洲街北端(今澹津路),为南北向石桥,不设栏杆。此桥位于后湖西侧,游人如果雨后游湖,伫立西望,此桥恰如彩虹横卧于碧波之上,因此得名。也有说桥上可观落霞如彩虹者。古人有“香凝鸭鼎琴堂雨,木落虹桥酒市风”句,用在此桥,恰如其分。后因后湖淤塞,桥复不存。落虹桥也有落魂桥之称,虽说是市井戏谑之语,但也不假。津市冬夏河流落差大,冬天水浅时,桥离水面有数丈之高。因无栏杆,过桥者步步惊心,状若落魂。
    5.柳堤桥
    建于明末清初,地址在后湖北岸(今职教集团北校区),旧时为津市一大胜景。《直隶澧州志》载:“后湖,原名白杨,与街俱远,碧波断处,红桥通焉,沿岸垂柳千株,茶楼酒肆,间露干绿荫中,而晚艇芰荷,夕阳箫鼓,览胜者恒于斯。”其红桥即此桥。如称红桥,则可能为木制廊桥。今已湮灭。
    6.接龙桥
    始建时间不详,为南北向一孔石桥,地址在今好润佳超市北侧。此桥形制宏伟。长达6丈,宽一丈有余,上有雕花石栏杆,非常美观。因此桥如长龙卧波,故名接龙。
    7.法华桥
    始建于明末清初,州志上载为“发法桥”。为东西向木桥,因傍法华寺而得名。传康熙年间吴三桂据澧,曾于此每日发马巡营,民间又呼之为“发马桥”。今不存。
    8.桃花桥
    始建年代不详,为东西向木桥,传为旅津徽商所建,地址在今建设西路南侧。昔州判衙署旁,旧时此地有桃花溪,故得名。今不存。
    所谓“一叶桃花渡,江南旧板桥”,此桥取名桃花桥,有“桃源问津”之意。陶潜为安徽文擘,桃源乃武陵大观,徽商们寄寓津市而梦桃花,大概缘于绵绵的乡愁。旧时桥西为州判衙署,桥东为天主教堂,皆巍峨显赫。大凡路过津市的官员,如去看看后湖的风景,多从此处摇舟入湖。可以想见,当时州判陪着上官,带了食盒行厨,从桃花桥下船,进入后湖,欸乃声起,便慢慢地向沈家台摇去。
    9.一眼桥
    始建年代不详,为南北向一孔石桥,位于今凤凰路接后湖处。1985 年重修,更名为凤凰桥。
    10.两眼桥
    始建年代不详,原为南北向两孔石桥,位于今万寿路接后湖处。三湖公园改造时重建,更名为万寿桥。
    11.三眼桥
    始建年代不详,为南北向三眼石桥,位于今雅梦苑小区北侧,昔为市区到谭家湾的主要通道。今不存。
    12.双济桥
    又名汪家桥。建于清代,初为东西向木桥,位于今人民路与双济路交汇处,后湖节制闸北侧。古时,后湖与澧水相通,此桥为连接主街与油榨街的通道,相传为永顺籍富商某为求嗣而捐建,也有谓两岸商民集资而建者。“双济”,乃取东西两岸居民因桥得便、济人济世之意。1955年,后湖入河处修建节制闸,此桥重建。当时由苏联专家设计,混凝土的桥墩,松木桁梁的桥面,典型的俄罗斯风格,使人耳目一新。1972年,因桥梁腐烂,重建拱形混凝土桥面,后因桥身裂缝,1989年重建。2018年市区街道提质整修,再次进行扩建加固。
    13.竹林桥
    始建年代不详,为东西向石桥,地址位于后湖沈家台(今供水公司园内)。沈家台上竹林丛生,人从桥上过,远处望去,绿竹婆娑,如入画境,因此而得名。今不存。
    14.鄢家桥
    始建年代不详,为南北向一孔石桥,位于今车胤大道东段北侧(原桑园路),今不存。
    此外,据《直隶澧州志》载,当时市郊新洲、白衣、药山诸镇尚有东门桥(新洲梁胡氏捐资五百串独建)、画溪桥、朱梁桥、古堤桥、高桥、岩桥、罗家桥、小砖桥、胡家桥、李家桥等,因实物现已不存且史料记述不详,无法备述,在此只作提示。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mmexport44d7bbcd1cef2d3aa4b92e6257440fe1_1687318321688.jpe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28 16: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市镇形成以来,津市在漫长的岁月里,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28 18:5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知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06:22: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协邱渭波 发表于 2023-6-28 16:55
自市镇形成以来,津市在漫长的岁月里,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谢谢版主邱老师首席支持与精彩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06:24: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协邱渭波 发表于 2023-6-28 16:55
自市镇形成以来,津市在漫长的岁月里,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谢谢版主邱老师给予精华图章的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06:25: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杨支埃 发表于 2023-6-28 18:57
读文知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谢谢杨秘书长的支持与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29 08: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3A6ADDE5-D540-4E39-B0F6-4F44ED03FCF3.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29 13: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贴,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29 22:2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贴,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14:50 , Processed in 0.0413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