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叩九拜,桩巴龙“非遗”传承人“收徒”
来 源:石门新闻网 “尊师爱徒,德艺垂范。扶携同门,互帮互助……”12月18日下午,三叩首九跪拜中,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桩巴龙传说传承人孙昌喜收徒仪式在石门县楚江街道和风楼隆重举行,袁学博、李辉、孙建华三人正式成为桩巴龙“非遗”入门弟子。
(三叩首九跪拜中,袁学博、李辉、孙建华三人正式成为桩巴龙“非遗”入门弟子)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民间传说之一桩巴龙(亦称孽龙)传说,发源于石门县太平镇穿山河,民间流传起始于西晋,典籍文字记载于唐宋,影响深远涉及东南亚、台湾和日本。“孝龙深锁葵花井,清明祭母哭断魂,泪为珍珠撒故土,一片孝心感天地”,寄托着每一个孝老爱乡之人的孝道与感恩,称为中华孝龙。2008年入选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桩巴龙传说广泛收录于《太平广记》、清同治版《石门县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孽龙故事》、《荆湘民间文学与楚文化•洞庭湖桩巴龙传说》、《神奇石门•桩巴龙》等著述,湖南金鹿梦场影视公司拍摄有电视动漫作品《桩巴龙传奇》,石门民俗专家孙昌喜著有《中国第五大民间传说•桩巴龙故事集》,盛克明著有《桩巴龙地域文化初探》,成立有太平镇文物和桩巴龙文化保护协会,太平镇建有桩巴龙文化广场,桩巴龙受到国内外广泛注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认定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目前,石门县有桩巴龙传说、土家山歌、跳丧舞、夹山茶俗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桩巴龙传说传承人孙昌喜(左二)与入门弟子袁学博(左一)、李辉(右一)、孙建华(右二)合影)
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刘世忠,为湖南仙阳湖文化传媒经理袁学博、石门小小传媒总经理李辉、太平镇文物和桩巴龙文化保护协会会长孙建华三人与桩巴龙传说传承人孙昌喜的师徒关系确认鉴证,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路打击乐传承人、县荆河戏剧团副团长张福雄,县政协、县文体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和文化界人士参加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