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昌治 于 2023-7-15 11:07 编辑
渫水,是湖南省“湘、资、沅、澧”四大江河中澧水的一级支流,它发源于石门县境内与湖北抵界的龙门山洞,在离石门县城不远的三江口汇入澧水,全长165公里。 渫水泥市集镇河段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人们赖以生存的一个自然法则,在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前人们都是这样说。 渫水穿过泥市集镇流入黄虎港峡谷 住在渫水两岸的人们,总是忘不了他们曾经靠渫水谋生的艰苦过去,这就好比“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人们一样,总是忘不了他们背境离乡,为生存而奔波奋斗的苦难经历。 常德文理学院师生考察泥市船运码头 石门县位于湖南省的最北部,与湖北省的鹤峰、五峰等县接壤。渫水就是湖北省的地面小河水在五峰县的落水口流入地下阴河约20公里后在龙门山洞流出来的,故此渫水的源头又称为龙门出水。实际上渫水的发源水还包括石门县南镇白竹山村的山洞出水和湖北省五峰县百溪河村的山洞出水。由于石门县呈西北为高山、东南为丘陵、平原的狭长地形,且占全县三分之二面积的山区都集中在西北部,由此渫水从大山中流出到汇入澧水,落差大,水流急,弯弯拐拐,横冲直闯,险滩、洄窝、深潭、暗礁无数,构成了一道又一道的河道天险。放排的,驾船的,无不把性命系在裤腰带上,有不少从业者,出去是人,归来时就成了鬼。 渫水黄虎港峡谷对椿岩河段 渫水流出龙门后,经过了金家河、江坪河、泥沙河、黄虎港(泥市至张家渡)、冻青树至磨岗隘、九岗至鸡公滩等众多峡谷。从明洪武年间兴市的古镇泥市(现为壶瓶山集镇)沿渫水而下入澧水至津市,是行船(当地称木帆船为“行船”)往返的水路。傍渫水而形成的集镇街市有水南渡、寨坪、所街、珠宝街、磨岗隘、沿公渡、阳泉渡、皂角市、新关,无一不是借助渫水的交通优势而建成的。以这些街市、集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商品集散地,将当地的各种土特产如茶、桐油、皮梓油、药材、野生动物的皮张等用船运出去,然后又将各种生活物资如食盐、煤油、布疋、日用百货等运回来。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渫水成了石门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历史沿革下来,从江西等地有大量的移民迁徙来到渫水两岸兴业经商,还有广东的商人来到泥市开矿、办茶厂等,从而使闭塞的石门山区获得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也进一步的剌激了山区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如称为“背客”的人力运输业、称为骡客的骡马运输业、称为驾船佬的行船运输业等。这些行业最鼎盛的时期,是1887年广东香山商人卢次伦来到泥市兴办红茶号后的三十年之内。当时骡马达到千余匹、日行上、下的船只达到百余艘;泥市的人口数达到五万人,陆路过往的商旅日在万余左右。湖北鹤峰、五峰、长阳等县的部分人都要到泥市买盐、煤油、布疋等。一时间泥市被称为“小津市”,繁荣至极。 渫水黄虎港峡谷中段航拍图 泥市,是渫水上行船的终点,也是渫水下行船的起点。从泥市往上至渫水源头由于不能通船,所以以泥市为中心能够幅射到的南坪、江坪、中岭、南镇一带的物资都是要经泥市发船运出去的。可见泥市的物资外运量是比较大的。而恰恰从泥市出黄虎港大峡谷就是渫水最为险恶的运输河段,本文所指渫水行船难主要就是指这一段。此外,九岗至鸡公滩大峡谷一段也有观音倒坐莲、洄窝等几个险要处,也是经过卢次伦做了疏通处理的,但相比从泥市出黄虎港大峡谷要好多了。 雾罩中的黄虎港峡谷 在新中国建国前和建国后,包括泰和合、尉华隆、石门泥市茶厂等各个盛产红茶致船的运输量比较大的时期,在泥市跑过船的船主有唐老五(所街麻纳口人)、唐善清、唐法之、许某某等。当过船夫(也叫“驾船佬”)的有唐西林、高亮武、魏兴阶等。现在健在的只有已83岁高龄的高亮武了,故此被笔者称为末代船夫。高亮武1940年生,15岁时起就随其姐夫唐西林跑船。唐西林又是唐老伍的侄子辈,这跑船的也带家族性。高亮武约在1955年就开始随唐西林从泥市跑石门、津市。黄虎港1958年修桥时,当时泥市公社置了两条船(泥市和文峰大队各置一条),高亮武就负责从泥市的芘芭沟口到黄虎港运输修桥墩的石块。这两条船后来在张家滩被用来搭过浮桥渡车。黄虎港修公路河道被堵塞不能通船后,高亮武继续跑从水南渡到石门和津市的船,主要装运当地供销社的物资。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前期,由于当时的汽车还实行计划分配,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渫水的船运还十分繁忙。从渫水上游的水南渡到石门,一直有行船上下。尤其是从磨市到石门,还有专业运输磷矿的船队。专业运输磷矿的车队将磷矿从清官渡运到磨市河边的磷矿码头,然后在那里装船运往石门磷肥厂。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实行改革开放陆路运输业得到很大发展,渫水就基本没有船跑了。 高亮武在自己家中接受采访调查 高亮武,出生在泰和合原槽门斜对面靠渫水一面的一栋吊脚楼里。父亲高先闯在泰和合后期给泰和合红茶号跑船运过茶,泰和合闭厂后改为放排,有很多当地河运史上的事就是其父亲和母亲讲给他听的。据高亮武忆述,整个渫水河段从十里长滩以下到渫水出口的三江口,属于渫水下游,是上水船可使用篷帆助力的河段。无论上水船还是下水船,相对来说险度和辛苦程度不是很大。从袁公渡以上至张家渡,属于渫水中游,有九岗至鸡公滩大峡谷和栋青树至磨岗隘大峡谷,两峡谷地段河面较窄,其余的河段河面较宽。中游的水势除鸡公滩外不是很急。船行渫水,最险最难的是渫水上游的泥市到张家渡一段。 渫水黄虎港峡谷出口张家渡河段 从泥市到张家渡,起点是泥市渡口的关庙潭,然后依次经过张家滩、岩板滩、水井滩、猪娘背、对桩岩(河中间有一对岩石)、桐麻树滩、港河口、斋公潭、大小棕树滩、长潭、尖刀崖、上下干滩(也叫干特儿)、滴水洞、上三百篙(峡较长两边无拉纤路要撑三百竹篙才能通过而命名)、大小新本河、牛鼻子孔、下三百篙、两河口、盐井滩、火烧溶、汾水滩、羊伞洞、麻子滩、轿顶岩(以河中间一凸出水面似轿子顶的岩石而命名,涨水时变成暗礁而危险)、鹰了尖、张家渡,等二十多处黄虎港峡谷地段,总长度约12公里,在猪娘背进入峡谷至张家渡为11.2公里。其中以猪娘背、干滩、新本、火烧溶四处最为凶险。猪娘背是一处烂岩壳(现在淤成沙滩了)的险滩急流水斜对着一条悬崖绝壁的山边流过去的地方,操作不好船就会撞上绝壁或被绝壁擦坏船身,于是船夫们往往就在船身的左边(靠悬崖的一边)绑上一片棹或一根杉树,保护不致直接擦坏船身。干滩是水流的两边尽是大岩石,中间是一个窄口子,即一条槽口,只比船稍宽,约2米多,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火烧熔水不十分陡,但左右两边的大石头错开呈S形状分布,由此水道成了弯曲形,船从中间经过,不是怕撞上左边石头就是怕撞上右边石头,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黄虎港不能过大船,船身长了就通不过。新本河中间有一个芭芭岩,水大时成为暗礁,水小时为明礁。水小船通不过的话,在过火烧溶时就要抢北边过;如果新本的芭芭岩水稍大不受阻能行船,则在过火烧溶时就可走南边,不用扳棹就从夹口顺利的过去了,这是船工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叫做“新本芭芭岩塌(意思是岩石塌在行船的水下面能使船顺利通过而不受阻),火烧溶飚夹(意思是能很快的从夹口冲出去)”。新本河峡水很长,上水全要靠人拉纤,有时船要拉顿起(就是船头拉得昂起来),因此最怕恰活儿(正名叫“系(读记音)水”,相当于钢丝绳)拉断,恰活儿一断船就会倒流下去碰上石头,撞坏船身,干滩亦如此。卢次伦办红茶号时期,一位姓何的船老板为卢次伦运两铁皮桶(以往装煤油的一种小长方形铁皮桶)铜钱回泥市在张家滩拉上水时,系水一断船就撞沉了,两铁皮桶铜钱就泼在了渫水河里。自此那位何老板就再也没有搞船运了,改而每涨一次水就沿渫水河寻铜钱,眼睛都寻瞎了,直至到死(高亮武听其母所说)。对桩岩虽不是最险的地方,但卢次伦第一次试运茶就出了问题,三条船的中间一条船,船工因听见猴子的叫声分了一下心,船便撞上了对桩岩而粉碎,幸得卢次伦本人殿后的一条船救援才使工人保住了性命。自此一劫后,卢次伦对渫水的险恶河段进行了三次大的疏理。第一次是爆炸对桩岩、滴水洞、火烧溶等处;第二次是爆炸新本河、鹰子尖等处;第三次是爆炸渫水中游的洄涡、油榨滩、观音倒坐莲等处。同时对船运量限定在每条船装30件之内,每箱50斤,以免造成大的损失。卢次伦为了固定船工,只要是有心当船工的,他就负责为其造一条船,制船的钱归卢次伦出,工人只负责跑运输,工钱照付,不收船租,当然也只能是为其运茶,不能运其它产品。
渫水黄虎港峡谷出口终点测距结果图 从泥市到津市,下水是大水时两天可到,第一天歇磨岗隘即现磨市。中水时稍慢一些。从津市到泥市,上水时,最少半月到二十天到。上水有顺风就扬帆,扬帆过十里长滩后因河的弯道增多就不起作用了,一律要开始用人拉才行。船行上水,一般结队而行,至少三条船以上。每条船根据大小有六至十人。在急水滩时,三条船的人联合起来拉纤,称作打赚工,一条一条的往上拉。跑泥市的船小点的两座仑,大点的三座仑。建国后不久,外地有一位四座仑姓敖的喊敖胡子的船主不信斜,开一条新船来到泥市后开船下石门去,在张家滩船离岸后还没完全摆正,船尾一甩就撞到对边的崖上去了,船的前方就撞开裂了,一船石门泥沙茶厂生产的茶叶约20多吨就损失了。从此再也没有大船上来了。 枯水期渫水中游邓坪河段 驾船从泥市出发出黄虎港峡谷到张家渡,船夫中有一个特殊的工种叫飚匠。他是根据黄虎港的特殊地形和水势而设置的,不知在全国其他地区同类的小河中驾船有没有这一工种。飚匠就是指挥长的意思,这人站在船篷顶上指挥前面板棹的人,就是“板倒”或“推倒”几个字的口令。掌棹的人站在一块伸出船侧外约两尺远的跳板上,棹手听飚匠的号令“推倒”,助手三至四人就要帮助将棹片往外推,听号令“扳倒”,助手就要帮助将棹片往回扳。出了张家渡以后,就只要舵手即艄公不需要飚匠指挥了,只凭靠摇浆或撸前进就可以了。泥市下街1927年阳历11月5日出生、2017年阳历3月4日去世、享年90岁的王宗大就是专业当飚匠的。 笔者陪常德文理学院师生考察渫水河道 渫水行船无论下水或上水,难度都在黄虎港峡谷一段。下水水流急,流速快,险滩多,障碍多,就是怕撞船翻船。上水,水流小,水流急,阻力大,主要靠拉纤。桅杆竖立在火仑(伙房仑),系水(恰活儿)系在桅杆上比人略高的位置,水流不急就用一条恰活儿拉,三至多人不等;水流急,就用两条恰活儿拉,十至更多人不等。有时只走河的一边拉,有时要从河的两边拉;有时需走南边,有时又要走北边;岸边没有路走,就要走河边浅水处。行上水船,最怕的就是恰活儿断,断了船就会自然的往下倒流,容易撞船,造成损失。出现这种情况,船工们就要全部下水扶船、顶船。扶船就是人在船身两边用手扶着往上推,顶船就是用人的背部抵在船的尾部上让船不致往下流。每盘系水的长度约一百米左右,一条船都备有几盘系水。行船的人都要会识水。河水分为惊水和掩水,惊水就是主流水、指急水、浪头水;掩水指浪水旁边的平水。行船要冲过惊水到掩水上去,叫穿针;没有穿过往往船就容易侧翻。此外还有泼水,指冲向崖边反过来的水;还有卷水,指冲向石头向上回卷的水。 张家渡电站蓄水后的渫水新本河段 行船的人最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因此船上的很多用具有不同的叫法,比如筷子要喊尧片,条根要讲鸭子,炉锅喊黑吧儿,人掉下水了要讲下飞。什么打破、泡汤都不能讲。 石清公路通车后黄虎港被堵塞的河道 总之,在渫水上跑船是一种危险度极高的活,可是生长在渫水边上的人,能够谋上一份水上跑船的职业还算是不错的。只有经历了渫水驾船的人才会知道渫水行船有多难!而今,渫水上己经修建了多座水电站,相对完好的渫水河段只有张家渡以上的渫水上游了。渫水通船已成为历史,文字记录只能证实它存在的过去,也就是一种历史资料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