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太极清新 于 2016-12-23 14:39 编辑
“包产到户”是好,还是错?
杨书舫
“科社学人”微信群是湖南省思想理念界的领导、专家、教授和工作者汇聚的地方,是一个沟通信息、辩论观点、探究思想、追求真理的阵地。如何看待“包产到户”,“无名之花”群友非常负责任的向我们披露,《乡村地理发现》推出的一个观点是“三十年的现实告诉你是错的”。“包产到户”究竟是好,还是错呢?“李屏南十师大”教授就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给我们进行了要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的方法论指导。根据这个指导,我从四个方面淡点个人的思维逻辑。
一、“包产到户”的历史前提。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民族英雄,新中国成立后“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实现,“小块土地”是普遍现象。怎样实现“小块土地”经营?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大胆探索,找到了“集体化”经营模式。虽然这种模式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克服了“小块土地”经营产生所谓“资本主义”的可能,但却忽略了一个重大的客观存在,农业生产仍然是手工工具生产,农业现代化只是人们的内心向往。这时农业生产力主要来源于人的要素,而不是物的要素,人的力量就是当时鲜活的生产力。“包产到户”一下子就把人调动起来了,一个主要靠人的体力获取“自然物”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很块人们就开始有饭吃了,这就是历史的真实。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了,还不能解决吃饭的问题,共产党的宗旨作何解释呢?这就是选择“包产到户”的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也包括“伟大人物”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二、“包产到户”的内在本质。农业经营与工业经营有本质的不同,工业经营的对象是“固定物”,主要靠市场支配;而农业经营的对象是“鲜活物”,主要靠季节左右。面对这种不同,西方国家经营农业主要是家庭农场式,用我们的话说叫“家庭经营”,这应该是西方农业走向发达的根本前提。目前,在我们国内找不到一家管理规范、充满活力、持续发展、经久不衰的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集体经营模式。山西的大寨、天津的大邱庄、河南的南街、江苏的华西、湖南的太平都是我国的名村,都曾经有过农业集体经营的辉煌,都有值得回味的精彩。但只要我们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就会发现,给我们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大踏步迈上市场经济是康庄大道、是真正的出路。“包产到户”的内在本质就是所谓“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归集体,这是我国国体的体现,是宪法的规定;土地承包权归农户,由农户自主经营,这样作就顺应了农业经营的对象是“鲜活物”、“自然物”的客观实际,为中国农业走向现代、走向市场奠定坚实的所有制基础。
三、“包产到户”的发展现实。“包产到户”伊始,我们遇到的最大认识障碍就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一些同志总认为集体经营是“社会主义”,家庭经营是“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抱着这个认识不放的还大有人在。虽然三十年来,我们的“三农”出现过不少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如水利失修、抛荒严重、穷根未除、“空剿”呈现,但我们必须理智的看到,这些问题从根本意义上看不是“包产到户”所致,而是改革了但改革还不到位,发展了但发展还不够强的客观反映,我们不能从这些问题中得出“包产到户”是错的结论。我们要相信这些问题会随着市场的完善、经济的发展逐步得到解决。在这里,我们还必须理智的看到“包产到户”是改革的先驱,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改革也是走的这样的道路,“包产到户”推动改革的激情从农村涌向城市,“包产到户”的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的局面。同时我们必须理智的看到“包产到户”是发展的功臣,因为“包产到户”,20多年来粮食总产年年攀升;因为“包产到户”,农民才有了奔向城市寻求财富的机会;因为“包产到户”,人民生活才不断改善,全面小康胜利在望。
四、“包产到户”的必然趋势。“包产到户”30年来,人们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包产到户”能走向农业现代化吗?如果“包产到户”初期我们有这种担心,还可以理解,现在还担心就说明我们的认识很可能还没有与时俱进。“包产到户”开始时我们理解的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化学化、农业电气化,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虽然全国发展还不平衡,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农业已经现代化了,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实践已经证明并且还在继续证明,“包产到户”是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良好开端。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应该赋予全新的内涵,这个全新的内涵就是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其中规模化是新的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实现具有全新内涵的现代化呢?借用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字眼,叫“三驾马车”。现在,我们的农业现代化正在“三驾马车”的牵引和推动下大步向前,一是“四化同步”。从现象看,农业现代化正为“小块土地”所累;从本质看,农业人口太多,才是农业现代化的真正瓶颈,解决的办法就是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同步”就是实现这种伟大转移的重大战略。二是“三权分置”。农业现代化只能走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经营道路,要走通这条道路的关键就是要变“包产到户”后的“小块土地”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如何实现“小块土地”的适度集中?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近些年来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探索,决定实现“两权分离”向“三权分置”转变,就是在“包产到户”初期实现的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承包权的基础上,再从承包权中分离出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相对独立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架构,为土地适度集中奠定坚定的制度基础。三是精准护贫。近些年来,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已经提上了党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这些贫困人员产生的原因决不是“包产到户”,我们完全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去寻找原因,企图从市场经济回归计划经济老路上去解决贫困问题,已经行不通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大踏步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的道路,同时不忘精准护贫,共同富裕,直奔小康。
毛泽东同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想用“包产到户”的好与错来论证毛泽东同志是否伟大,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毛泽东同志精于运筹帷幄、善于总结经验、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新中国实现“耕者有其田”后,走向农业集体经营的艰苦探索,这是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和全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伟大实践。在这种伟大实践中,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最终认识到了“包产到户”是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和性质的最佳选择。如果毛泽东同志还健在,他老人家也一定会明确“包产到户好”。
一家之言、一孔之见。这是为活跃学术气氛而说,为获取真知灼见而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