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儿子出生了,我就在心里有了一个远景计划,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一个读书人,并且要学文科,还要圆我的文学梦。
自儿子上幼儿园起,我就给他订了一份《幼儿文学报》,培养他的读书兴趣和文学爱好。这份报纸的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集童话、寓言、散文、儿歌于一报,最适合幼儿的文学启蒙。虽然那时候他识字不多,我就读给他听,讲解故事里的有趣情节。儿子上学后,与他交流的主题是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并教他如何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用文学的语言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了培养儿子的读书习惯,激发他的读书热情,与儿子约定开展读书竞赛,看谁读的书多。工作之余,从不打牌,从不串门与人闲聊。慢慢地,在我的陪伴与影响下,儿子有了浓厚的读书兴趣。
有了读书的习惯,这只是最初级的目标。我的目的是要把儿子培养成作家,圆我的文学梦呢。为了给儿子言传身教,我不仅陪他读书,教他写作文,自己也从不离开书本。此时我已调离学校,先到了常德县委机关,后又调到了常德市委机关,一直做文字工作。除了上班,就是看书学习,并且在工作之余,还尽量挤时间进行写作,也小有收获。1992年我的时评文章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诗歌作品也收录进了《湖南新时期十年(1978-1988)优秀文艺作品选》。每当有文章发表,就给儿子看,激起他的写作欲望。1989年,《常德日报》搞了一次中小学生“学雷锋、学赖宁”日记竞赛。他本来就有写日记的习惯,我鼓励儿子积极投稿。结果他的一篇日记还真在《常德日报》发表了,还得了一个“鼓励奖”。他是那次发表征文中年龄最小的,当时只有8岁,读小学三年级。儿子拿着那个红本本证书,兴奋得手舞足蹈,写作兴趣更加高涨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读书的品味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读了本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又有选择的读了许多世界名著,他特别爱读《世界名人传记》。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文学功底逐渐深厚,其创作也进入了状态。我顺势而为,便与他开展创作竞赛。我有模有样的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遗憾的是有头无尾,以至后来常被儿子当作笑料),他也开始创作散文、小说。1996年儿子上了高中,新学期开始他的一篇演讲稿,竟引用了20多处中外名人的励志故事,很快在校报发表出来。凭他的势力竞选上了学校《浅草》文学社社长,且一干就是3年,直到高中毕业才卸任。文学社在老师的辅导下,经过他的打理,一跃成为全国中学百强文学社。1997年12月,我的生日时,他亲手给我制作了一张生日卡,并创作了一篇散文《一张生日卡》,很快在《光明日报》副刊发表,接着小说《向往“亚马逊”》又在儿童文学刊物《小溪流》发表。我看到儿子在文学的道路上正沿着我设计的路一步步往前走,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
高中毕业后,儿子顺利的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潜心创作。大三时《三湘都市报》还为他开设了一个专栏。接着又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瓶子碎了》,获得湖南师范大学的文学创作一等奖学金,他的名字也载入湖南师范大学的校史。
后来,儿子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成了真正的作家,在文学的天空里展翅翱翔。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18部,圆了我的作家梦,在全国都有了点小名气,曾经是全国“80后"作家代表人物之一,还带着作品在全国几十所高校演讲。
如今,我也年近七旬,退休多年。虽然在30多年的工作中多是从事文字工作,被人戏称为“写匠”,但大多写的是“因为……所以”的格式化公文、政论文之类,与文学不搭界。近几年,退休赋闲,又重拾旧梦,敲起了键盘。创作宏篇巨著的雄心是没有了。但几十年的职场经历积累了若干的写作素材,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散文创作,也小有所获。在《老年人》杂志、《常德晚报》、《西安晚报》等报刊发表了作品30多篇。家人、朋友们开玩笑说,可以加入作家协会了。其实,到了这把年纪,作家不作家的头衔真的无所谓。我的目的很简单,一是圆梦,二是动动手,动动脑,让老年痴呆晚来几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