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8-4 16:00 编辑
2023年5月28日,北京中国范仲淹文化研究会欢迎安乡的同仁们
【原文】 盖闻甄陶(2)后学,端赖(3)先哲之典型;振拔英才(4),尤赖宗工之乐育(5)。溯源流于炎宋(6),派衍濂溪(7);瞻山斗于清湘(8),灵钟(9)岳麓。荐贤崇化,集雅征文(10);乡校之设,懿乎尚已(11)。安乡深柳书院者,盖因宋范文正之旧址而历建者也。 【注释】 (1)民国《安乡县志初稿》:“辛卯十七年(1891),知县黎墉重修读书台,改为深柳书院。县岁贡生何邦彦为之记。” (2)甄陶:锻炼成器。引中为培育造就人才或推行教化。汉扬雄《法言 ·先知》:“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刚则甄,柔则坯。” (3)端赖:专门请求,只有依赖,惟有。 (4).振拔:振奋自拔;引申为超群出众。 (5)宗工:犹宗匠,宗师。指文章学术上有重大成就,为众所推崇的人。乐育:乐于培育人材。《诗经 · 小雅 ·菁菁者莪》:“菁菁者莪,乐育材 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 (6)炎宋:一般至宋朝。赵宋自称以火德王,故称炎宋。 (7)濂溪:本湖南道州营乐乡安定山的一条溪水名。宋理学家周敦颐为道州人,家居庐山时,以其命名门前的溪水,并自名濂溪,学者称为濂溴先生。 (8)瞻山斗:典见《幼学琼林》:“登龙门,得参名士;瞻山斗,仰望高贤。”汉代李膺名声很大,士人中有被他接见的,称为登龙门。唐代韩愈盛名,学者仰望他如泰山北斗。山斗:泰山、北斗的省称。简言泰斗。清湘(qīnɡ xiānɡ),湘水,代指湖南。黄庭坚《答李几仲书》:“昨从东来,道出清湘、八桂之间。” (9)灵钟:即钟灵毓秀。 (10)荐贤:就是把有才能、有道德的人推举给君王或官员,或者介绍给其他人。崇化:崇尚教化。集雅,也称雅集,就是文人的聚会。 (11)乡校:指西周春秋时设在乡的学校,也是国人议论政治的地方。懿乎尚已:感叹。懿,音yí, 通“噫”;尚,尚且。 【译文】 听说培养人才,教育后代,全靠先哲做榜样;至于振拔英才,尤其要依赖宗匠宗师的乐于培育。溯源传自于炎宋,濂溪学派滋衍;仰望学术泰斗在于湖湘,岳麓钟灵毓秀。推荐贤才崇尙教化,文士雅集,谈文论诗;哎呀,乡校的设立,其意义更加有甚于此!安乡深柳书院,是在宋范文正公读书的旧址上历朝历代相沿建设的。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会见安乡同志
【原文】 公灵毓,姑胥(1)宦随,绣水趋庭(2)。伤大椿(3)之萎,诵《诗》常废 《蓼我》(4)。出山羞小草之称食(5),晦独居蓬荜(6)。接李文山(7)之燕处,微斯人无与归;吊车武子之萤台,有为者亦若是。门无车马,谢大夫宜与同游;座有琴书,段居士何妨唔对。菜根咬尽,才知道味之甘;竹简披残,遑识书生之苦。从此养成大器,具经文纬武之才,蔚为名臣;抱先忧后乐之志,气吞云梦。濡毫(8)而托写岳阳,胸罗数万甲兵;挥扇而威惊边彻,与天下为住。是何等秀才,诚后世之师;斯无惭学者,宜乎馨香式荐(9)。亘古常新,碑碣摩挲,闻风兴起。顾或曰:考公下董子之帏(10),实身栖醴泉之寺(11),随萱堂(12)而来泽国,《广舆记》未免荒唐;傍兰浦而厉清操,《澧州志》不无附会。然而问李太白之夜郎,每讹沅洲之地;访武乡之故垒,都误黔阳之区。凡属前哲之钓游(13),恒多后人之藉重。况公续昭今古,允宜四海蒸尝(14),地坼东南,岂仅一乡圭臬(15)?井蛙陋俗儒之辨论,树鹄(16)费大雅之经营。 【注释】 (1)姑胥:即姑苏,今苏州。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 (2)趋庭:《论语 ·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孔子子伯鱼。后因谓子承父教曰趋庭。 (3)大椿:本木名,此处代指父亲,范仲淹二岁丧父。《庄子 ·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后称父为椿,即取大椿高寿之义。 (4)废《蓼莪》;三国魏末王仪为司马昭所杀,仪子哀(póu)以父死非命,终身不仕。每读《诗经 ·蓼莪》篇至“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辄痛哭不止, 门人为之废《蓼莪》不讲。蓼莪,《诗 · 小雅》篇名,《小序》谓此诗为孝子追念父母而作。后因以蓼莪指对亡亲的悼念。 (5)出山:出仕。典出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后因用出山比喻出仕。另,出山小草也比喻隐士出来做官。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6)蓬革(péng bī):蓬户革门,穷人的房子。 (7) 李群玉,晚唐诗人,字文山。 (8)濡毫(rú háo):濡笔。谓蘸笔书写或绘画。 (9)馨香式荐:德华远播。馨香,清香;式,取法也,荐,聚,仍。 (10)考公下董子之帏:董生下帷,出自《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原意是指董仲舒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授诵读。借指专心读书或写作。 (11)醴泉寺:山东邹平西南行20余公里,是山峪纵深、古木参天的长白山脉,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座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寺——醴泉寺,这也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12)萱堂:《诗 ·卫风 ·伯兮》:“焉得萤草?言树之背。”意谓于北堂种萤草。 北堂,古为母亲所居处,后因以萱堂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 (13)钓游:韩念《送扬少府尹》:“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后因称故乡为钓游旧地。 (14)蒸尝(zhēng cháng):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也泛指族人聚餐。出自《国语·楚语下》。 (15)圭臬 (guinie):古时测日影的器具。比喻准则、法度:奉为圭臬。 (16)树鹄:树立远大志向。树,树立;鹄,天鹅。 【译文】 范公自幼聪明伶俐,父亲为官,随父母住苏州,在绣水接受父亲的教谕。不幸父亲早逝,读《诗》常常跳过《蓼我》,免得伤心。出仕羞如小草觅食,早晚仍独自居住蓬户荜门的房子里。神交李群玉文山之闲居,如果没有他,我与谁一同归去;凭吊车武子的囊萤台,有作为的人也会如此。门无车马,谢大夫宜与同游;座有琴书,段居士何妨对答。菜根咬尽,才知道味道甘甜;竹简被披读破残,恐惧地看到书生之苦。从此养成大器,具备经文纬武之才,蔚为名臣;抱先忧后乐之志,气吞云梦。濡毫受托写作《岳阳楼记》,胸中列阵数万甲兵;挥舞羽扇纶巾威震边关,与天下为住。是何等秀才,诚为后世之师,无惭愧于学者;宜乎馨香式荐,亘古常新!碑碣摩挲,闻风兴起。顾视,或者说:考察范公久不谋面,仿照董仲舒下帏讲学,实际他栖身山东邹平醴泉之寺读书,说他不是随母亲来到水乡泽国读书,《广舆记》的说法未免荒唐;傍兰浦而厉清操,《澧州志》的说法也不无附会。然而问李太白之夜郎,每讹沅洲之地;访武乡之故垒,都误黔阳之区。凡属前哲的故乡,经常被后人所借重。更何况范公美德流传今古,合宜四海共祭,地坼东南,岂仅一乡奉为圭臬?真是井蛙陋见、俗儒之辨论,树立远大志向才是大雅之的营生。
【原文】 启彼堂皇,式兹誉彦谕同寅而捐鹤俸(1),范侍御所以规造于前;集诸子而任鸠工,张邑侯因而修复于后也。奈何冯夷肆虐,遗构就荒,鞠为茂草(2)之场,坳尽沧桑之局。笔床砚匣,尽付蛟宫;墨沼珠池,顿成龙窟。指数行秃柳,半缕寒烟,听几叶破蕉,空敲夜雨。汉伏生(3)受经之宅,古瓦台封;扬子云问字之亭(4),颓垣藓积(5)。空余樵夫之迹,徒闻牧竖之歌。鸟迹满阶,疑成古篆(6);蛩声四壁,恍若苦琴,遂使囊括之风流迹沉。云水多士兮,星散响寂金丝,岂徒亭访思贤(7),台登系马。悲李元举之遗迹(8),吊马伏波之雄风(9)。已哉! 【注释】 (1)鹤俸:微薄的官俸。 (2)鞠为茂草( jū wéi mào cǎo):意思是杂草塞道,出自《晋书·石勒载记》:“诚知 晋 之宗庙鞠为茂草,亦犹洪川东逝,往而不还。” (3)伏生:西汉经学家。曾为秦博士,是汉初今文《尚书》起初传授者。“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史记 ·儒林列传》)。 (4)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博通群籍,多识古文奇字。刘棻曾向他学奇字。后来称从人受学或请教为问字。问字亭当是受学类纪念物。 (5)颓垣(tuí yuán):坍塌的墙。藓积:积满苔藓。唐戴叔伦诗《游少林寺》:“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 (6)古篆:指篆书。有大篆﹑小篆,通行于春秋战国及秦代,故称古篆。其形状如鸟爪迹,也称鸟迹书,李白 《游泰山》诗之二:“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巖间。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7)思贤亭:安乡县古迹,旧在文正公读书台前,宋代安乡知县李元举创建,以喻景行之意,清乾隆时早废,但有碑尚存。 (8)李元举,南宋理宗时(1225—1264)任安乡县知县,生卒籍贯资料不详。在任上,在读书台前修思贤亭,以喻景行之意,早废,清乾隆时有碑尚存。 (9)马伏波:即东汉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逝世。 【译文】 开启富丽堂皇的新书台,现在都称赞我倡议同僚捐赠个人微薄的薪俸,其实范侍御处义在我们之前就是这样做的;集合各方面人才和工匠,张邑侯绰因而修复紧接其后。但无奈何洪水肆虐,屋倒墙摧一片荒凉,杂草塞道,成为茂密的草场,深坳浅坑尽显沧桑。笔架砚匣,尽付蛟宫;墨沼珠池,顿成龙窟。指看数行秃柳,半缕寒烟,听几叶破蕉,空敲夜雨。汉代经文学家伏生藏书之宅,古瓦台封;扬雄子云的问字亭,墙壁坍塌,积满苔藓。空空留下樵夫足迹,白白听到牧童的歌声。鸟迹满阶,怀疑是古篆体的文字;四壁蟋蟀的鸣声,恍若凄苦的琴音。于是就致使囊括其中的风流迹沉,云水之间很多士子啊,星星散去金丝也变得寂然无声,哪里还有机会拜访宋县令李元举建的思贤亭,系马之后登上文正公读书台!悲哀贤县令李元举亲创思贤亭的遗迹,凭吊马伏波的雄风。已哉!(未完,待续)
岂徒亭访思贤,台登系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