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书台记 张庚先(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安乡书院洲
【原文】 自宋逮今七百余年(2),文正书台胡以长留于荒烟蔓草间也?世之读书者固多,读书而寄迹于林麓湖滨(3)者复不少,求其学本忠孝,志关忧乐,坐论起行者(4),古今曾不数人。呜呼,此公读书台之所以不没于今也! 【注释】 (1)张庚先:字朗秋,号鲸湖,南平人。舜龄长子。朴茂敦伦,幼 与弟学术博通经史。兵燹流离,未当废学。康熙辛酉(1681)乡荐,授福建长乐令。剔洗弊端,有廉能声。将升台湾,以母老告归,色养不衰,及殁,哭踊痛绝,数日方苏。服阕,补江南霍邱令,立剖奇冤数件。致仕归惟以读书课资若孙。寿八旬,无龙钟态。子十四人,皆以科名显。有《鲸湖草堂文稿》,暨《文正公书台记》诗赋二卷。 (2)逮:到。“七百余年”,如何计算?范仲淹去世在1052年,到张庚先时代康熙朝,有七百余年。另,刘愚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即公元1196年来安乡当知县,他了解到“邑有范仲淹度数地,为绘像立祠兴学。”距张庚先写文章不到七百年。 (3)林麓:犹山林。《周礼·地官·林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计林麓而赏罚之。”《文选·张衡<西京赋>》:“林麓之饶,于何不有。” 薛综 注:“木丛生曰林。” 湖滨: 通常指已经开发并有建筑物的临湖土地及湖周围的地方。 (4)坐论起行:同“坐言起行”,坐下能谈论,起身能干事。指人的言论必须切实可行。后比喻说了就做,言行一致。出自《荀子·性恶》:“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
【译文】 自宋代到现在已经有了七百余年历史了,文正公范仲淹读书台为什么能够长时间存留于荒烟蔓草之间呢?世界上读书人固然很多,读书人中足迹遍于山林湖滨者也不少,但是从忠孝的根本上求学,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及坐下谈论,起身[url=]5[/url]就干事的言行一致者,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呜呼,这就是文正公至今不毁的原因!
【原文】 虽然公产姑苏(1),与兹相隔数千里,适来云梦洞庭间(2),羁迟(3)泽畔,逆旅孤宦(4)耳。鹤江之西结茅檐数椽(5),自顾荒凉落寞,岂意千百世后犹复有台,台复有序(6),序复有人,尸而祝之勿替也哉(7)!惟公能读书,而公之德业著;惟公能读书,而公之获报隆。当是时,知公之读书者为公信,不知公之读书者为公疑。信者曰:是文经武纬才也(8),是忠君爱国士也;是秉道嫉邪(9),公而正者也;是树国宏猷(10),远而大者也;是不以穷达易操,人有守,出有为,于物必有济者也(11)。故不惮虚位以延公(12)。而疑之者,忌之且间之,挤之,此其人必非读书者也。所读之书,必非公所读之书也。不然,同是公所读之书,始读之,终掷之,并其书而置之无用者也。 【注释】 (1)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今陕西)。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宋朝,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丁丑日(989年10月1日) ,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2)洞庭湖原名云梦、九江、崇湖,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是远古时代云梦泽的遗迹,《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 (3)羁迟:滞留,寄居。 (4)逆旅孤宦:逆旅,客舍,迎止宾客之处;孤宦,单身在外作官。 (5)茅檐数椽:数间茅草房子。 (6)序:庠序,学校。 (7) 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 祭祀; 崇拜。 (8)文经武纬:指从文武两方面治理国家。出自颜真卿《郭公庙碑铭》:“文经武纬,训徒陟步。” (9)秉道嫉邪:保持正道,憎恨邪恶。 (10)树国宏猷:树国,古代指分封或臣属之国,或谓建立藩国。宏猷,远大的谋略;宏伟的计划。 (11)操守:平素的品行志节; 执持善行,固守志节。 (12)不惮(bù dàn):不害怕,出自《颜氏家训勉学》:“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 以致甘软。”虚位:空的坐位;或特地空出的职位。 【译文】 文正公虽然出生于姑苏,与安乡相隔数千里,往来于云梦洞庭之间,寄身泽畔,客居异地。安乡鹤江之西建起茅屋数间,自视都觉得荒凉落寞,岂能料到千百世后还建起了读书台,在读书台的基础上又建有学校,建学校后自然有学生,学生的祭拜祭祀范公是不会被替代的!惟公能读书,而公之德业显著;惟公能读书,而公之获报隆厚。在当时,知道范公读书的人对范公有信心,不知道范公读书的人对范公表示怀疑。信任者说:范公是文经武纬之才,即从文武两个方面治理国家,是忠君爱国士也;保持正道,憎恨邪恶,公道而且正直;是对建设国家有宏伟谋略,立志远;是不因贫穷或显达改变自己的操守,人有操守,出有作为,对于事事物物必然会有帮助。所以不害怕故不惮虚位以延公。而疑之者,忌嫉妒并且离间,排挤,这种人必然是不读书的。即使读书,所读之书,必然不是范公所读之书。不然,同是公所读之书,开始读它,最终抛弃它,和其它书一样而置之无用。
【原文】 我朝崇儒重道,独雅慕公。乙酉岁(1646),世祖章皇帝颜于祠曰: “济世良相”(1)。世何以济?济于所学。学何以济?基于读书。则士求有济于时,而不读书得乎?予幼与雪书弟(2)同读书,于书求师,于书师公,慨然有志乎?公之为人,不时流连书屋之间,拊其盘盂几席,公之步履如接也;瞻其樽俎冠裳(3),公之謦咳如闻也(4)。夜雨有时,闻书声终不歇。则有志乎公之志,学公之学,读公之书,可也!即不读公之书,而所志无非公之志,所学无非公之学,是善师公者也,是善于读书者也,则此台之长留于荒烟蔓草间,而不没于今也!公非有所私也,愿以公之世之能读书者! 【注释】 (1)“世祖章皇帝”,即清顺治皇帝(福临),于顺治二年乙百(1645)书写“济世良相”四字。“圣祖仁皇帝”(玄烨)即清康熙皇帝于乙酉年(1705)特书“济时良相”,摹制匾额。 (2)雪书弟:即张明先,字雪书,号洞庭,张庚先的兄长。 (3)樽俎(zūn zǔ): 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指宴席。冠裳:官吏的全套礼服。 (4)謦咳( qǐng ke ):咳嗽。亦借指谈笑﹐谈吐。 【译文】 我大清朝尊崇儒学也重视道家,但独独雅重钦慕范公。顺治二年乙酉岁(1646),世祖章皇帝题写祠匾: “济世良相”。世何以济,即用什么济世?贡献自己的所学。学何以济?基于读书。所以士子希望有济于时,而不读书能行吗?我幼年与雪书弟一同读书,于书求教于老师,于书师从范公,慨然有志吗?范公之为人,不时流连于书屋之间,抚摸盘盂几席,范公的脚步接连不断;瞻仰食具酒器和冠裳,范公的笑谈之声非常亲切,仿佛耳闻。夜雨有时,闻书声终不歇。学子们有志乎公之志,学公之学,读公之书,可以啊!即不读公之书,而所志无非公之志,所学无非公之学,是善于师从范公,是善于读书者,所以这些是读书台长留于荒烟蔓草间,而不没于今的原因啊!范公没有自己的所私,我愿意把这些赠送给范公之世的能读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