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84|回复: 6

没有教师节的那些日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0 08: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可喜可贺的教师节又飘然而至。我也曾当过两年小学民办教师、四十天中专教师,留校大专搞了三年办公室工作也算教师。也许是人生就业第一站的缘故,从事两年民办教师的那些人、那些事,恍若在昨。
      1972年元月初,我高中毕业不几天,毛业云老师来我家通知我说,大队党支部研究决定我去大队小学——石公学校任民办教师。正月初我参加了公社教革办举办的为期6天的教师集训。没有经过师范专业学习的我和广大民办教师一样,从此迈开了教书生涯,直至1974年4月。      
      20世纪50年代,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短缺,为了弥补教师不足,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由学校或当地基层组织提名,行政主管部门选择推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吸纳为“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绝大部分在农村小学任教,除享受所在地同等劳动力工分报酬外,政府每月发给5元津贴。1977年,全国民办教师人数多达491万,占我国教师队伍中1/3。在半个世纪中,广大民办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辞艰辛,无私奉献,肩负着我国农村基础和扫盲教育的重任,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人们誉为“农村教育的脊梁”。            
      我有幸成为491万之一,至今感到无比自豪、无上光荣。


石公学校应运而生且越办越好,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解放前石公大队没有学校,农民子女读不了书。 新中国非常重视教育,要求适龄儿童必须入学。为了适应新中国教育,石公大队也相应地办起学校并越办越好,完全满足了适龄儿童入学。
      五十年代,大队小学借办在八生产队杨振武家里,1959年我在这里启蒙。1961年大队新修初级小学——双阳小学,1964年暑期我在此初小毕业。七十年代是人口出生率高、读书孩子多的时代。1970年石公大队和双堰大队(1962年石公大队析出双堰大队)各自建了五年制小学,校名也自然跟着大队名称叫。石公学校建在大队部(石竹湾),一栋土砖墙瓦房,三个教室,五个年级,其中两个复式班。两个教室有木制课桌,一个教室课桌是土砖上铺的木板。学生都是本大队的孩子。我任大队书记的1976年,学校新建于大队部前400米,九队李诗龙屋场后山岗上,六个教室,开始办初中班。在毛业千任支部书记的1980年,学校再次新建在二队、三队、九队、十队交界的上岗上,红砖墙,青瓦,五个教室。大约九十年代,石公和双堰大队合建双石学校,规模相应扩大。随着生源逐步减少,双石学校最终停办,学生去中武乡中心小学读书。      
       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感觉那两年,县里、公社、大队三级对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我所执教的石公学校,校舍日益完善,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学风好,教风正,教师严谨治学,学生刻苦学习,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我和同伴站稳三尺讲台,挥洒粉笔无怨无悔

      我所任教的石公小学30年间,先后有10多位民办老师因各种原因离开学校。毛业千抽调梦溪区公所,毛业云调乡办企业,毛祖祥调大队信用社会计,胡传卓参军,刘传元任大队干部,刘平东转乡经管专干,毛祖元、胡近四、毛先元、谭登舫自动回生产队务农,贺春华农转非招工常德。谭登舫在大堰垱做生意,挣下可观财富,大女博士在深圳大学教书,小女硕士在农业银行就业。
       我任教时的石公学校,小学民办老师占3/4,没有发任用书,每个月5元津贴,农忙季节回生产队种田。  1名公办教师,由国家发工资和粮票,3名民办教师。 大家都热爱工作,热爱学生,恪尽职守,认真备课、上课、改作业,耐心进行个别辅导,经常家访。春插、双抢等农忙大季,教师也和大队干部一样,包队参加劳动。     
      公办教师杨明星30多岁,嗓门大,眼睛大,家住本公社筒车大队涔河边,距学校差不多10公里,周六下午回家周一清早来校,他有一双可爱的双胞胎儿子,回家往返,肩上总是背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紧口布袋。一年后杨老师因需照护家庭调近工作,许定庆老师接替。许老师40多岁,高个单瘦,斯文和蔼,一双近视眼镜,家住中武大队,距学校不到3公里。
        我们大队毛姓人多,三个民办教师都姓毛,为了方便呼叫和辨别,按习俗取姓名最后一个字称呼,毛祖祥为“祥老师”,毛业云为“云老师”,称我为“金老师”时开始还很不习惯。两位公办老师都简易师范毕业,教学水平无疑超过三位民办教师。云老师和祥老师仅小学毕业,我的高中学历也徒有其名,从1966年9月进初中到高中毕业五年半时间里,断断续续读了三所中学,有正式课本扎扎实实读书仅两年。
      非常遗憾的是,毛祖祥、毛业云、刘传元三位老师,都没有将讲台一直站下去,转公办教师与他们无缘,并先后不幸因病早逝。
      云老师在公社企业工作几年后,依然回家自理营生,五十多岁时,夜晚突发心梗,无人知晓。
       刘老师在我任大队书记时他从支委干到付书记,我读大学后他主持过一年大队全局工作,尔后任乡林业站站长。由于一生猛抽烟,刚拿半年退休金就被肺气肿夺去了性命。
      祥老师早年就离开学校回家务农,我当支部书记时他兼任大队出纳。他很聪明,改革开放后,自发组织民乐班为红白喜事吹吹打打,同时还学会了花花匠。但年过七十中风瘫痪两年撒手人寰,受尽折磨。
       公办教师杨老师、许老师,因不是本村人,多年没有联系,但愿两位老兄福体安康!
       珍惜生命,健康地活着,比什么名利都要好!

自办伙食吃得香,误食桐油不冤枉

      那时因为民办教师每月有5元生活补贴,公社教革办要求老师们集中餐宿,尽管我们离家都只1公里左右。没有炊事员,老师们轮流做饭。我和传元老师刚步入社会做饭都是生手,但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也逐步熟练了。
     暑假后开学没几天,也就是现在教师节的时节吧,又轮到刘老师做饭了。那天早晨,刘老师”一声吃饭啦”的呼唤声,饥肠咕噜的老师丢下备课本立马走进厨房,三下五除二的吃起来。四个素菜尤其是茄子油香可口。在大约吃了三分之一的时候,后到的仅扒了几口饭菜的许定庆老师突然反问:“刘老师,你用你的哪壶油?”刘老师刚从橱柜里提出那壶油,许老师一声惊叫:“拐哒,桐油啊!”。接下来的遭遇就惨不忍睹了。
      我天生嘴谗,吃饭历来饭风卷残云,茄子油多自然也吃得多,结果是不到半个小时开始上呕下泻,后来两腿抽筋,尽管代销点的远枝去羊耳山煤矿亘山工区医务室买药也似乎无济于事,硬是扎扎实实地恶病了三天,欠了学生三天课。
      说到老师们吃饭当然还有话题。
       那时粮食不够,有一段时间灰萝卜当过正餐。灰萝卜也是晚上备课改作业后的宵夜。一个藕煤炉子鼎起一个烧得黑不溜秋的钢筋锅,水开后将灰萝卜片倒进锅中,十多分钟煮得烂熟,大家你一刀我一枪得干起来,软甜可口的余味至今还在口中。
       为了办好学校伙食,学校有块菜地,自种蔬菜,老师们不大勤快蔬菜种得不大好,也就自觉陆续从自家带点小菜来,有时也当然向乡亲们多少买点。有次我竟然发现八队有个女生在学校菜园扯猪草时顺手牵羊摘了老师们的秋北瓜。六队有个十分调皮的男生在累受批评后为泄愤竟然掐断了学校的北瓜藤,至于秋收时发现的那个老北瓜被挖的那个洞窟,是谁的恶作剧至今是个迷。      清晰记得,公办教师杨明星老师里背着那个紧布袋里,有时是米,有时是菜,有时是衣服等日用品。   
      那时不兴学生在校搭餐,也不要学生为老师种菜送菜。也没有什么教师节,即便过年过节也没有学生给老师送礼的,因此,我们老师吃的完全是自己的,干干净净,明明白白。
      学校对面就是大队副业厂,副业厂有油榨,有面厂。每当油菜收割进榨的时候,榨坊的吆喝声和吊锤的撞击声与朗朗读书声遥相呼应,阵阵油香时不时地飘进教室,让此时正在批改作业的老师们难免几分失落,因为那时只有我不喝酒。有天夜里突然被“救火”的惊呼声吵醒,原来是油浆匠师傅们的床铺着火了。第二天谈到失火的原因,云老师不假思索一语道破:“谁叫他们天天好喝酒?”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两本日记为证

       担任民办教师的两年,自我认为,既是光荣的两年、敬业的两年、艰苦的两年,也是丰收的两年;这两年,是我步入社会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成功地实现了从读书到就业的华丽转变,为后来从事农村基层工作、进大学深造,再后来走上领导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自小就有写生活日记做工作笔记的习惯,但由于岁月久远,加之多次搬家,那两年仅存1973年两本笔记(日记),共249页12万多字。这两个本子比较详尽而真实地记录了我和同伴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心执教,刻苦自学的青春岁月。
      从日记看,那两年,一是热心执教挑重担,先后担任复式班(二、五年级)、五年级、启蒙班的主任教师,认真备课、上课、改作业,耐心进行个别辅导、家访劝学补课,经常带病工作,坚持住校餐宿,晚上一般工作到11点。每个学期有规划有总结。二是刻苦自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按照公社教革委要求,周二、周五学习政治一个小时,每天学习业务两个小时。师范专业自学的课本和两个笔记本不知收藏何处。手头的笔记本是中武公社教育革命委员会统一印制发放的《政治学习笔记》,记录着政治学习和工作动态。 三是积极主动参加菜地生产、食堂轮厨、区社文艺汇演、农忙假回队劳动、中心工作宣传等教外活动。四是积极要求进步,一年内两次上交入党申请书,自觉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先进人物为榜样。1973年度被评为澧县教育系统先进个人。
      在两本笔记(日记)中,可以看到当时党和国家对普及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如不断扩建校舍,狠抓小学普及率和教学质量,特别是通过集中业务培训、下达自学任务、定期或不定期严格检查、评先激励、住校餐宿、听示范课等多种措施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虽然当时存在“两个估计”、”白卷事件”和”黄帅事件”等”左”干扰,但对基层小学至少在我们澧县中武公社各学校保持着良好的教学秩序。
      然而,当我走进教育部网站查询了解当时我当民办教师那两年的历史背景时,却感到非常失望。《夯实千秋基业 聚力学有所教——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一文,竟然对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的基础教育没有任何文字和数字记录,留下十年空白;更有甚者,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辉煌历程与历史性成就》这篇总结70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章,也通篇找不到“民办教师”这四个字。
     于是,我觉到我的日记非常珍贵,很有必要将1973年日记部分摘录发在网上。

      打开附录我为何要摘抄发表我那两本尘封的民办教师日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0 09:42: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会长的回忆录佳作拜读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0 12: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佩服,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1 05:1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事两年民办教师的那些人、那些事,恍若在昨。

学习欣赏毛会长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1 08: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1 08: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年代,民办教师为填补教育短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3:10 , Processed in 0.0396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