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45|回复: 2

石清公路诞生记(连载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3 11: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昌治 于 2023-10-3 11:38 编辑

前言
       石清公路,即湖南省石门县县城至清官渡磷矿(头道河)公路,在石门县、常德市,甚至湖南省的建设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修建在当时的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是“人定胜天”精神的真实写照,其战天斗地的场面可与河南的红旗渠建设相媲美,但其发生的年代要早于红旗渠建设近两年。
      以石清公路建设档案为主要线索,以当年参加石清公路修建指挥部的主要领导、施工一线工地的部分指挥员(领队)和民工代表及相关知情者为采访对象,深度挖掘石清公路诞生过程中的历史遗闻、遗事,补充和完善石清公路建设的整个经历,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近三年多来的努力,先后采访了参加过石清公路建设尚且健在的主要领导和多位施工一线的领军人物、民工代表及相关知情者,同时查阅了县、市包含石清公路档案等相关资料,并相互比对地进行推敲和求证核实,感觉收获很大。于是,从20227月动笔进行给合整理,多次易稿终于成文,基本能够还原石清公路建设的全过程。之后,又将撰稿发有关同志进行审核,最后,又呈送时任石门县县长兼石清公路修建指挥部指挥长的吕定元同志审阅,并根据吕指挥长的补充和指导意见作了一定的修改,从而形成现在这份更为完善和精准的文字资料。写作此文之目的,一为抢救性挖掘历史,正如参建者王作舟所说:“不趁我们这些老家伙还健在能说出来,今后就带到土里面去了”!二为纠正一些已知的错误,勘正历史;三为整理一份真实完整的史料,留给有关部门和世人,也算是对参与石清公路建设的英雄们一个告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去到天堂,但他们的后人一定想知道其父辈、祖辈或亲人当时是怎样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同时也会促使他们引以为豪,焕发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更大激情,争当新时代建设的先锋和英雄!当然,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也难免仍有错误和遗漏,一并热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1.JPG
石清公路丝茅岭段(贺龙元帅打过仗的地方)
      一、一座矿山催生了石清公路的建设
      湖南省石门县地形呈现为一个弯把葫芦状,东西长,约160多公里;南北窄,最宽处不足100公里。县城位于葫芦把位置,从县城往西北与湖北省鹤峰县接壤于南北墩(现名南镇),现公路里程140多公里。自古以来,从石门县城往西北乡就是从湖南经湖北进入四川的一条近便通道,由于山路崎岖难于行走,旧中国以前仅多为马帮结队穿行其间。贺龙元帅早期闹革命就常在石门到泥沙(现壶瓶山镇)、南北墩(现南镇)、走马坪至鹤峰一带活动,使之这一带成为革命老区。要说从石门县城修一条进入西北乡接湖北的公路,只是时间上迟与早的事,但在新中国建国的早期,县与县之间的路都还没有完全贯通,要在一个县区范围内修一条到乡下大山区、路程又长又十分艰难的公路,可能一时还排不上号。但这条石清公路恰恰就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末期做出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即1958年就正式动工了,这不能不说是石门县人民的一大幸事。这个动力来源于国家层面的考虑,那就是要开采石门县位于西北乡大山区储量丰富的清官渡磷矿。由此说,是一座矿山催生了石清公路的提早动工建设。
    贫穷的旧中国,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饱腹,民不聊生。毛主席领导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解决好人民有饭吃的问题成为头等大事。“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国家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总方针,更加迫切地需要解决好肥料短缺的矛盾,为此,开发储量为20多亿吨、称为亚洲第一的清官渡磷矿就成了国家化工部和湖南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于是就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在同一时期“开发清官渡磷矿、建设常德石门磷肥厂和修建石清公路”。其中,修建石清公路是重中之重,路不修通,开发清官渡磷矿就无从谈起,由此说明,石清公路是非建不可,时不我待。
2.jpg
石清公路三道河、枫香坡段(贺锦斋烈士牺牲的地方)
      此外,在民间还流传有一个关于促使石清公路尽早启动修建的原因。话说在清朝末年,广东商人林紫宸、卢次伦等来到湘鄂交界的九台山(石门县南北墩附近)开采铜矿,就因矿井在湖南、而矿脉在湖北打起了矿权官司,结果以失败告终而停止了开采,继而才有了卢次伦在泥市开办“泰和合”红茶号的一段历史。清官渡磷矿,在19563月被寻找发现,5月初步探明储量,而后进行试开采时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因为清官渡地势很低(海拔约300米左右),磷矿开采的矿洞延伸到了湖北鹤峰县地盘万寺坪(其海拨约1700米左右)的山体下面。笔者在2022126日由雁池乡60多岁的郑益敦同志带路采访雁池乡辛家台村现年已满90岁的志愿军退伍老兵王祝文时,王老就说了他在清官渡磷矿修公路开茅荒(土家语,形容开地时是茅草荒山),就听矿上人说洞子挖到湖北边界上了,湖北人阻止并向上反映,国家有关部门答复说,新中国矿藏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谁能先把公路修到矿区,谁就可以先开采这个矿。此一矿权之争,笔者在专访时任南镇公社的书记王庆佐时得到了印证。当然,决定修建石清公路,不会把这个做为理论依据。但是国家既然批准湖南开采这处磷矿,湖南肯定要特别重视、尽早动工并做为重点工程对待。据时任石清公路建设指挥部财务科主管会计现年已86的刘湘西同志介绍:“石清公路是由国家化工部和湖南省委决策,国家(湖南省交通厅)进行投资的”。石清公路的档案资料,当时的石门县县长、石清公路修建的指挥长吕定元同志在“中央交通部湖南黄虎港大桥现场会议上的发言”中所载:“这条公路是省、专的重点基建工程国家投资六百三十九万元,由石、慈两县承修,中途有临澧协助”。就这样,石清公路的建设便拉开了帷幕。
     二、勘测与选线、定线
      19582月,湖南省公路厅和湖南省航运厅合并,恢复湖南省交通厅建制。随即,省交通厅派出了成从修副厅长带队的踏勘队伍对石门至清官渡进行实地勘测。为了避免经过黄虎港这一险峻地段,作了渫水两岸的北线与南线两个方案进行比较。北线里程较长,其中长坝和珍珠岩两处艰险地形,仅略次于黄虎港,并且沿线居民点和矿藏少,但工程同样艰巨;南线距离较短,群众受益面广,由此确定采用南线方案。即从石门县城与慈(利)张(公庙)公路接线,经阎家溶、太坪溶、新关跨渫水翻越狮子脑,傍渫水而上,经皂市、白云、望羊、磺厂、雷打岩、国太桥再傍二十四道水的右山,在门坎岩跨过二十四道水傍左山行进,再跨羊毛洞沟以盘山回头线下九里坡,经青泥溪,芭蕉峪至官庄坪(磨市后山)继续向西北行进,经古市、麻纳口、菱角垭、所市对河的南坪、文化乡的水南以盘山回头线下黄虎港后再傍悬崖下泥市,然后又以盘山回头线上三道河、风箱坡、泥儿垭、翻越挖断岗,再展线下坡经白竹垭,至清官渡,全程139.5公里(此数据应是未正式测量前的踏堪数据)。
3.jpg
石清公路黄虎港段(上世纪八十年代状况)
    19584月,湖南省交通厅测量队派出三个组对石清线分段进行测量。其中一个组由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肖惠之率领进行黄虎港路段的测设;另两个组分别从石门县城和文化水南向官庄坪进行合拢。这两个组在测设过程中,白天野外测量,晚上培训石门县政府配备参加测量工作的20名干部和工人,学习有关公路测量和施工的知识。这批人员在石清公路施工阶段的技术辅导中,起了很大作用。整个测设工作19589月中旬完成。
      三、工程概况
石清公路里程137.4公里(此数据与后面不符,应服从峻工验收为准),另需建磷肥厂支线1.54公里,皂市支线0.23公里。起点与慈(利)津(市)线相接,终点与湖北鹤峰县(已通公路)相距10余公里,规划与之联通后成为一条省际交通线。石清公路沿线从县城至国太桥47公里属平原丘陵地带,其余为大山区。沿途有泉坡、烽火山、九里坡、黑耳岩(磨香坪河对面)、黄虎港、板桥沟(泥二垭以西、东山峰山腰)六处为难度很大的路段。这些地段都是悬崖绝壁,要开山劈石,炸出路基,其中以黄虎港工程难度为最大。全线工程按六等路标准设计,其中受计划修建的皂市水库影响,路线高程从磺厂至古市一段须提高至155米以上。路基一般为宽7.5米,个别艰巨地段6.5米(全线有25处共6398米)。路线弯道最小半径20米共38处,回头弯半径15米共15处。全线工程有路基土方1320932立方米,石方1234482立方米。有桥梁62座,其中永久性大石拱桥1座,长103米,单孔60米,即黄虎港大桥。半永久性大桥1座,长158米,即新关大桥。永久性中桥1座,长34.4米,半永久性中桥9座,369.63米;永久性小桥477.5米;半永久性小桥45座,443.86米;临时性小桥1座长3.6米。涵管647座,7803米,其中永久性642座,半永久性6座。护墙139处,长3710米,护坡247米。石清公路为什么在设计中有那么多半永久性项目,说明了当时修这条路时的国力较弱,国家十分困难 ,同时也是急于要修通这条路,服务于磷矿之开发。
4.jpg
石清公路黑耳崖段
四、修建石清公路,是一场大仗、硬仗,从决策到实施都是做足了功课的
      1、组织指挥机构领导的配备顶格安排机构健全
     19583月成立“石清公路修建指挥部”,由时任石门县县长的吕定元(1954.8——1960.11)担任指挥长,时任石门县县委书记的赵会礼(1956.6——1959.31959.4——1961.3为县委第一书记)担任政委,副政委还有县委副书记贺敏功。在县一级的单项工程上做这样的顶格安排是极为少见的。后来任过石门县县委书记的王孝忠同志曾撰文称赞吕定元是“大工程建设的实干家”,这说明当时上级的选人用人是非常准确的。常务副指挥长是县委常委副县长吴华明,另有一位副指挥长是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张渠亭,这两位副指挥长都是常驻工地上的。任副指挥长的还有何立德(任至19592月下线止,系慈利县副县长),县委委员、农村工作部部长梅开花(任至离开止), 省公路局工程师黄杰(此人由王作舟在黄虎港工地介绍入党)等。指挥部成员还有临澧县的领导干部杨继灼、杨学文、李乐神、袁步吉(以上四人至19592月下线止)。石清公路修建指挥部的设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36月为筹备阶段,人员不多,设在石门县兵役局后面蒋家洲(现好润佳商场位置);第二阶段迁雄磺矿工人俱乐部大礼堂;第三阶段移到磨市乡的官荘坪,这时组织机构已十分健全。下设有办公室,副主任辛继权(时任西北办事处秘书),19592月后增加赵建伟为副主任(系磷肥厂供销科科长,原黄克诚部属);政工科,副科长涂福春,19592月后调整为科长邢润身,副科长杨生聪;工程科,科长郑延祺(省交通厅总工程师兼任),副科长覃正田;供应科,科长刘伯达(县邮电局局长),副科长梅继先(县粮食局副局长);财务科,副科长肖大庸;卫生科,副科长葛祥仁(县人民医院院长),兼工地医院副院长。19582月后调整为科长邢协南兼工地医院院长。还设有技术革新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等等。其中工程科人员最多,有10多人。(笔者备注:县指挥部科室职务设置,为什么有的只有副职设置,而没有正职设置,经咨询王作舟,是根据其任职者原所在单位的职级级别确定的,原职级是正科级的为科长,比如刘伯达、邢协南;原职级是副科级或股级甚至是办事员的只能为副科长,但实际是副职正用,主持科室全面工作。工程科覃正田正科级只任副科长,是因有省厅下派的郑延祺任正科长)。
      2、施工一线的领导选配得力
根据地委指示,县委决定,抽调了县委5人,科局长20人,公社党委24人,干部270人,具体领导修路工作。石门、慈利、临澧三个县抽调的干部,加上省交通厅第二工程队的干部一共不下500余人。全路下设九营两所,营、所以下组织了106个连,690个排(据工作总结,吕定元报告为650个排应错,以工作总结为准)。所有一线领导都是认真挑选来的,营级干部中好多都是县直单位的一把手,乡一级的副书记,至少都是最为优秀的乡党委委员。
       3、医疗保障到位、物资供应配套
      指挥部设有工地医院,地点在官荘坪。由当时石门县人民医院的院长葛祥仁担任工地医院负责人。医院设有病床、配有护士,能做小型手术。当时县人民医院的骨干基本上都抽到工地医院来了,当时县人民医院的当家医生葛祥仁和王子亭,成了工地医院的当家医生。工地医院的药品是最全的,连当时最紧缺的金霉素大医院甚至没有而工地医院却有。当时乡下没有医院,石清公路线上的近两万民工的医疗保障就靠这工地医院。
    在石门县城,还设有物资采购转运站,由供应科的副科长梅继先负责,地点设在当时的蒋家洲广场舞台旁,即老武装部后面。
       4、地方服务周到、支持有力
      当时参与石清公路修建的公社(19589月全县乡改公社建制)都是选派最精干的强壮劳动力参战的,公社把他们视为参军对象一样重视。如果有思想开小差跑回家了的,公社会主动做好工作将其送回工地,对有特殊困难不宜参加修路的就进行调换。同时还在工程最紧张的阶段杀猪宰羊送到工地慰问。石清公路上马,民工住房也是一大难题,都是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大力支持解决的。官荘坪设立指挥部和工地医院需要两支大房子,也都是当地做好工作事前就搬迁住民腾出来的。泥市公社还安排泥市和文峰两个大队各修造了一支木船,运送黄虎港大桥基础桥墩的石料。后来这两支船还在泥市张家滩做支点搭过浮桥用,为方便修泥市到南坪公路运送物资。
       5、坚持政治挂帅和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由县委第一书记赵会礼为首组成了工地党委会。指挥部抽调的县委5人,及局机关、乡(公社)抽调的党委和干部具体负责领导修路工作。慈利、临澧两县的民工,磷肥厂参加修路的工人和所有各单位抽调的干部,包括省厅第二工程队的人员都必须服从指挥部统一领导。工地党委会成员7人,除1人掌握全盘外,其余6人分工管理政治、工程、财务、供应等工作。营党委、连支部各级党组织成为施工队伍的核心领导力量,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6、坚持纪律约束,制度管人,从严管理
指挥部制定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对事不对人,管理严格。在195812月全线开展“十日十夜苦战,抢通难点,重点工程”运动中,三营教导员在雄磺矿分理处睡了两个钟头的觉,被吕指挥长在电话会上点名批评、宣布停职检查。泥清段二大队会计因拦截一部电话机被指挥部文字通报批评。苦竹溪火灾事故的责任人都给予了不同的处分,还有在工地触犯了刑律的某领导干部被送依法办理,没有因为工地需要用人而为其说情。在这里即使有错,知错就改,但不能犯罪,没有“戴罪立功”一说。
       7、宣传鼓动形式多样,修路热情高涨
      石清公路修建指挥部工地党委会下设有政治科、营设有宣传股,连队有宣传员。各级党组织把做好政治宣传工作放在第一位,采用了三十多种发动形式向民工进行宣传教育。先后进行了总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修建石清公路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的教育等等,克服了民工中的畏难情绪,焕发了民工的修路热情。通过插红旗、树标兵、开展竟赛、宣传优秀事迹等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广大建设者的积极性。
      五、剑走偏锋出奇招先修末端石清路即第一期工程——“泥清段”先行开工建设
      石清公路建设的档案中,没有“第一期工程”之说,当时石门县县长、石清公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吕定元同志在中央交通部湖南黄虎港大桥现场会议上的发言,也是说的“石清公路从去年(指1958年)七月开工至今年(指1959年)十二月结束,共历时一年另三个月(应为历时一年半)”。由此,后来所有的文章都是沿用这一说法认定为石清公路建设的开工时间和峻工时间的,显然这不能说有错。但现在重说过去的历史,还是要实事求实的说清楚,因为人们不去查阅历史档案就不可能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揭晓其实时真相,这既是事实,且在档案中有祥细记载。
      据常德市公路志记载(152页面):“泥市至清官渡段于19581月湖南省交通厅测量队进驻泥市,先于石门至泥市段测设,3月份测设工作完成后,即由石清公路建设指挥部施工、于1958年年底完成路程(是指全面完成),全程26公里(实为27.53公里)”。这就是笔者所说的石清公路第一期工程。为什么石清公路的“泥清段”先行开工建设呢?这是当时组织领导者的一项英明正确决策。当时的出发点是,组织大量民工搞国家建设,怎么管理,如何发挥效率,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此,指挥部决定先修一段路,称为“施工培训路段”,一为练兵,二为培训骨干,三为摸索经验为全面开工做准备,这就好比一场大战役中的前哨战。这先修的一段路选择的是泥清段,即泥市到清官渡段。为什么选择先修泥清段呢?是因为清官渡磷矿和石门磷肥厂已在1957年到19581月前后开工建设。因磷肥厂试投产急需磷矿,当时就曾组织了大量民工从清官渡挑运磷矿至泥市张家滩然后装木船运往石门,笔者的父亲吴其忠当年就是带领队伍挑矿抽调的国家干部之一。这是我父亲在我小时候对我说要怎样做人时打比喻告诉我的,他说有的带队干部还打路途偷偷丢掉矿石的民工,父亲说他没有打过民工,民工都很服从他。当时急于先修通泥清段,清官渡磷矿还上了700名工人参加泥清段的修建(此情况和数据载于石清公路档案工程总结部分之15页面)。这也就是石清公路为什么不是从零公里开始修建和提前修泥清段的原因。当然这也许与民间传说的清官渡磷矿矿权之争有关。这一段27.53公里的路,以板桥沟为最险要,上下是悬崖绝壁,绝壁中间的小路仅一人能通过。其余大部分是土切方,适合打突击大兵团作战,从东山峰泥二垭(也有的叫泥日垭)到泥市长达10多公里的长坡,弯道设计多,选择这段路练兵是最合适的。修建这一段公路,指挥部明确要求各参战乡必须挑选有一定文化基础(那时候的农村文化人大多是小学水平,读过高小和初中的算相当不错了),接受能力强,也就是所说的聪明人和年轻力壮身体好的人参加。
5.jpg
现在的清官渡
      当时修建泥清段公路,石清公路建设的档案资料在工作总结第二部分“工程概况”的第5页面是这样写的:“19584月成立泥清段工程处,负责泥市至清官渡工程段施工工作,当时有民工3000多人,专业工人700人左右(注:磷矿工人)。初期民工不会开山放炮,采取师傅传徒弟的办法,通过现场观摩学习,勤钻苦练,进步很快,不到二、三个月的时间,大都熟巧起来,为完成全线艰巨石方工程打下了有利基础 ,七月成立石清公路修建指挥部(此时间与市公路志记载3月份不符,应以市志为准确),全线分为11个施工地段,成立八个营、二个桥工所,分层负责掌握施工。原泥清段改为九营接管,并确定‘先易后难,自力更生’的施工方针”。从这一资料,不仅证实了泥清段的开工时间是19584月,而且说明了石门至泥市段只有八个营和二个桥工所(新关和黄虎港)。所说的九营只是一个负责原泥清段收尾工作而设置的。
6.png
当年参加石清公路潘坪段建设的磨市镇铜鼓峪村志愿退伍兵盛孝平修路期间照片,现年90岁
      泥清公路段的负责人是当时的县委委员、农村工作部部长,也是全线开工后县指挥部的副指挥长之一的梅开花。这段路设为四个大队(这时还没有按部队建制设置)建设。一大队大队长是蒙泉乡的党委副书记杨代泗(王作舟和刘湘西均回忆是副书记,但笔者在县组织史中未查证其任职身份,不知哪个资料有误),带领石门南五乡的民工负责修建清官渡到潘坪的白竹垭一段;二大队大队长王作舟,系县检察院的副检察长,带领石门县中部山区磨市、太平等乡的民工,负责修建从潘坪白竹垭到板板沟上一点部位的一段;三大队队长邢协南,系县人民银行行长,带领民工负责修建以板桥沟为中心到枫香坡的一段;四大队队长罗仕霞,系县税务局局长,带领民工负责修建从枫香坡到泥市下街头承志桥的一段。泥清段三个多月(约47月份)就完成了路基,后续由九营接管刹尾,据杨生聪自我介绍,后期刹尾工程在这里负责。这一段路培训出来的骨干,后来都充实到了石清公路全面开工以后的队伍中去了。档案资料石清公路工作总结第二部分“工程概况”的第5页面继续写道:“泥清段石门民工分调至各营难工开工(注:应指各营难工点施工),并相应地培训桥涵技工力量,仍然为全路施工积极具备(注:应指创造)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3 23:41: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收集整理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6 07: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舒中一 发表于 2023-10-3 23:41
为你收集整理点赞。

谢谢!记录历史,激励后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10:59 , Processed in 0.0382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