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85|回复: 2

石清公路诞生记(连载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3 12: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集结大部队,石清公路全线动工开建(实为第二期工程)
       石清公路19587月全面开工,总共投入了三个县的民工,最多时有18000多人,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专业筑路基建工人共1200人(其中省交通厅第二工程队500人,大部分是慈利至大庸公路完工后转过来的,修建后期有磷肥厂修建工人700名,此处所说与前面泥清段有磷矿700人帮助修路是否为一回事,同时是档案中记载的,人数相同,但一说是磷矿,一说是磷肥厂,有待进一步确认);一方面是石门、慈利、临澧三县各公社调来的民工共16800人。其中石门5700人,慈利3600人(当时属常德地区,19589月上路),临澧7500人(195811月份来石门协助修路,因石门为其完成大炼钢铁任务而前来支援)(以上数据摘录于档案工作总结“组织领导”部分首页)。最少时有4000人左右。人员缩减的原因和时间是19592月由于支援农业春耕,修路力量有所缩减,临澧民工全部下路,劳力由18000人减少至6400人,含黄虎港路段没有缩减的2000人。其中石门总共保留3300人,慈利保留为1700人,专业工人 1400人(此数据较前面多了200人,原因不明,摘录于档案工作总结“工程概况”第6页面)。
5.jpg
“常德市公路志”关于石清公路的部分记载
      石清公路的石门县城至磺厂段和磨市芭蕉峪至清官渡段由石门县承担修建,磺厂至芭蕉峪段由慈利县承担修建。
      石清公路,除先期修通的泥清段外,从县城到泥市共设了八个营和新关、黄虎港两个大桥工程指挥所。一营,任务12.27公里(地段0——12.27公里),教导员杨代泗,营长杨昌民。新关桥工所,任务1.95公里(12.27——14.22公里),教导员杨生聪(县委财贸部主管干事),营长夏德全(皂市乡副书记);二营,任务17.52公里(14.22——31.74公里,皂市、白云范围),教导员袁步吉(临澧县干部),临澧人修建。三营,任务11.32公里(31.74——43.06公里,望洋范围),教导员邢协南(县人民银行行长),营长魏祖瑞。四营任务10.75公里和五营任务17.2公里(磺厂抵慈利交界至芭蕉峪43.06——71.01公里),由慈利县何立德副县长带队修建。教导员洪保善,营长张学曾、乔光富。 六营,任务9.06公里(71.01——80.07公里,磨市、雁池乡范围),教导员伍凤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营长胡家庆(维新乡副书记)。七营,任务11.73公里(80.07——91.08公里),教导员姚祖鹏,营长盛孝在;八营,任务13.93公里( 91.08——105.73公里,麻纲口至田家峪),教导员王作舟(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营长郑安鄂(南岳副书记);其中安排有临澧县2000人共约5000人修建此路段。黄虎港桥工所,任务4.82公里(105.73——110.55公里),前三个多月由梅开花担任指挥,因其个人原因三个多月后离开工地。此时仅在修建黄虎港工程大面山公路一段线(一段线下方是二段线和黄虎港大桥,出于安全原因还不能同时开工)和靠近泥市的大桥西至承志桥路段。黄虎港大桥和二段线开工是在一段线完工后,约在10月份。王作舟完成八营任务后,携八营民工接手黄虎港工地,并任工地党委书记和指挥长,开始修建黄虎港公路二段线(即大面山大拐弯处到大桥东)和黄虎港大桥。泥清段改称九营负责后期工作,营长罗仕霞(县税务局局长)。石清公路设计里程138.08公里,建成峻工验收里程139.17公里,建设中有几处地点线路和施工方案做了变更。如慈利段的泉坡桥,按设计是考虑了皂市水库修建提高了线路海拔至155米的,但实际修建中经请示降低了线路海拔高度,故线程变长,里程稍有增加。因此,这地段前几年就重新提高海拔建了新桥,现线路有所缩短。
              
七、迎难而上,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1、合理使用农村劳力,做到务农、务工两不误
      1958年,正是实行“公社化”,开展“大跃进”,执行“总
路线”的特殊历史时期。公社化就是大集体,队为基础,三级(公社、大队、个人)所有。强调的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然后才是能分给农民个人的。农民工参加国家的工程建设,当时是没有报酬的(每人每天仅由工地补助1.5元钱买草鞋),只能回到队上记工分参加分口粮。但是强壮劳动力大都上工程了,生产上缺人手,粮食产量受影响,拿什么分呢?作为县长兼工程指挥长的领导不得不兼顾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两不误。根据这一情况,指挥部采取的措施是农忙时工地上减劳力,农闲时工地上加劳力。由此,工程开工是春耕春播以后的七月,突击上人是九月以后。如慈利上人就是九月份,临澧上人就是11月份(兼顾了当地农村双抢),而次年2月份临澧人就全部下线了,石门和慈利两县的工地劳力此时也大大地缩减了,并相应地调整了营连建制。19592月后,新建制一营,继续九里坡路段建设,教导员杨代泗,营长唐会银;二营,继续九里坡路段建设,教导员魏祖瑞,营长夏德全、杨昌民;三营,42——55公里,教导员洪保善,营长张学曾;黄虎港桥工所,教导员吴华明(兼)、王作舟,营长,黄杰(主任),副主任罗仕霞、刘秀华、高贵。
       2、根据施工环境和劳动力的适应能力合理安排工段、最大优化劳力配置
       石清公路工程最危险、最艰巨的路段是黄虎港。悬崖绝壁,场地狭窄,平区的人走路都很害怕,民谣都说“走到黄虎港,爹娘都不想”,更不要说在这种环境下施工作业。所以当时安排修建黄虎港路段的民工全部来自石门西北山区,有太平、子良、和平、磨市、南岳、雁池、所市、文化、泥市、南坪、江坪、中岭、南镇等公社。临澧县因需要突击抢修麻纳口至田家峪工段而加派到这一地段的2000人,也只是安排修文化乡的长湾至米儿坪的平缓地带,其余的安排在新关到皂市一带。
       3、克服物资奇缺的困难,土办法助推了石清公路建设
      建国不久的新中国,一穷二白,什么物资都奇缺。黄虎港大桥500标号的水泥是从青海省调入的,新关大桥用的水泥是从双峰县调入的。修路用的十字镐、钢钎,钢索是通过办公室副主任赵建伟找黄克诚总参谋长批条子拉回的抗美援朝物资剩余品。电话采访吕指挥长得知,其中十字稿有50000把,留给了省里30000把;另有美式吉普车几辆,留给了专署。根据当时的情况,石清公路新关渫水大桥和皂市桥因为缺水泥、钢筋,就只能是建成石墩木面桥。当时指挥部规定,数量有限的水泥就只能保证黄虎港大桥工程用,黄色炸药就只能用于大崖山开山劈石。所以,全路所有涵洞和护墙工程一律只能用石灰加黄泥的三合泥。一般性岩石方,只能用土火药,即民间做鞭炮的火药,又叫黑色火药,由一硝二磺三火屎(本炭)比例配制而成。以黄虎港工段为例,就用了自行加工的火药65吨,还有自烧的石灰百余吨、木炭200吨、自行采伐加工的木材2300立方,此举共节约资金6万余元。当时土切方没有机械,就是民工自带锄头挖土;当时填方没有夯压机,就是人工用石柱打夯;路面没有碾压机,就用1.2米左右直径的大石滚(一头一个四方眼安木架)前面人工或用牛拉后面掌方向进行碾压,每个工地段都有一个大石滚。铺路面层的石渣,沿河道边的就挑河砾石铺垫,没有河砾石资源的,就用人工碎石铺垫。青龙连在文化公社自生桥地段,居然在自生桥沟底部发现了沟砾石,于是就近挖上来使用,节省了不少劳动力。
       4、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小发明解决大问题
       黄虎港修建工程记念碑上有一幅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的题词:“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劳动者的伟大创造”。它是与“黄虎港石拱大桥”桥名的题字(系用湖南省委的便签纸所写)写好后一道交由当时的省委常委、省人委公交部部长孙国治带到黄虎港大桥工地交给建桥指挥长王作舟的。这一题词是对民工用智慧建桥的高度概括。在黄虎港工地,木工连长占万新和木工王秋舫就创造了活动转盘绞车,10多米长的木料只需3分钟即可从桥底运往三、四十米高的拱架上,比原来25人抬运省工15倍,省时7分钟。当时全路的小发明就有土火车、牛拉木架套石滚碾路车、旱船(运输石块用)、索道(运输物资)、升降梯、沙盘拆卸支架等等多项。在麻纳口至所市的一个弯道处,有一座高约10多米、宽约60米的分化石山凸,叫菱角垭,需要从山凸中间挖开一条缺口成为公路,民工们就是用自制的土火车运输分化石石渣的。即用木箱装石渣,用铁锄木做成轨道,利用长约200多米的自然斜坡,向山下运输石渣。还有的工地土石方需要人工挑运的,民工就创造了改双边环为单头环的自然脱钩法,加快了挑土的速度。还有打大炮峒捶子抡不开,就将钢钎口改平口型为半X型,成为两边尖、中间窝的形状,然后手握长达3米左右的钢钎向下冲击峒底石块,其工效提高很多。总之,这些小发明、小技巧为加快工程进度起了大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虎港开创了修建公路不敢用大炮的方法(此前只有铁路建设用过),打了27个大炮峒,并改进在大炮峒底部向两端增连支峒的办法,扩大了爆炸面,由此一炮(串联爆破)就炸出了二段线的路基。创造了一次性峒式爆破二万四千立方岩石,节约工日三万一千个的纪录。
       5、人抬汽车上帆船,纤夫拉到麻纳口,缓解物资运输难
      黄虎港工程是整个石清公路的咽喉工程。当时黄虎港需求量最大的钢钎、水泥、炸药等物资都要从200里外的县城运输到工地上。为此,黄虎港工地上的12个连队中就有一个专业的运输连,仅管如此,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这时指挥部就有一个奇思妙想,即用重兵突击抢修中段到田家峪的公路,然后利用渫水把物资从县城运到中段已能通行的公路上 ,再想办法弄一台汽车将物资转运到田家峪,这将会大大地提高运输能力,保证黄虎港工地的物资及时到位。根据这一想法,县指挥部就用了石门和临澧合起来的5000名劳动力,在三个月左右时间就修通了从麻纳口到田家峪的这段公路。然后就求助正在建设中的磷肥厂借用了一台嘎斯车(注:刘湘西回忆资料写成了解放牌汽车,王作舟坚称是嘎斯车,后经电话采访吕定元证实是苏式嘎斯车。实际1956713日第一台解放牌汽车才诞生,1959年还根本投放不到石门来,当时石门县机关能够有的汽车也就只能是按计划分配下来的嘎斯车)用人将嘎斯汽车抬上一条帆船运到了所街乡的麻纳口(船的宽度也只够装嘎斯车),那里已修好的公路离渫水河河面很近,车子运到麻纳口后,那里修路的民工一鼓作气就把汽车推上了公路。(有雁池当地人反映说是从雁池拉上公路的,这可能只是当时在雁池试了一下,因坡度有100余米长而不易拉上公路,后改为在麻纳口上路)。当时石清公路因泉坡段的影响使整个线路没有连通,所以只能叫做“竹节通”的路。再后来。黄虎港工地的物资便通过船和这台嘎斯车从磨市小水泥厂码头上坡经运水泥矿的支路上石清路运到田家峪了。当时开这台嘎斯车的司机叫覃正银,系苏市人,经供应科刘伯达介绍的,下路后安排到县人民医院开车。
4.jpg
麻纳口船拖嘎斯车上岸位置
       6、尽力克服生活上的困难确保不影响工程建设
      石清公路的建设,不仅施工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民工很苦很累,而且工地上的吃与住等生活情况也是很一般甚至难以想象的。吃的口粮每人每天定量一斤半大米,这在当时是高标准的。但是吃的小菜就困难一些,那时乡下集镇根本没有菜市场,就是赶集也没有卖小菜的习惯。为此,指挥部就号召全路民工养了100多头猪,种了60余亩菜,在吃饱少花钱的前提下,基本保证了每餐四菜一汤。黄虎港工地因放炮赶走了猴洞的猴子而获得了一些猴粮,有玉米、红薯、老北瓜等,便用来养猪改善生活。因放大炮滚下渫水河的大石头把河中的水和鱼溅上了河岸的草丛和小树丛上,当时设在河岸边傍岩壳洞而建的前沿指挥所炊事员便捡了好多鱼,供指挥所的人当荤菜吃了三天。据王作舟回忆,当时泥市饭店的经理王桃珠到黄虎港工地去看修桥,发现了一个穿着草鞋干部模样的小伙子忙来忙去很感人,经打听知道了是指挥长王作舟,说这人怎么从没上街到饭店吃过饭,便煎了一保温桶锅饺专程送到了前沿指挥所给王作舟,包的肉馅很多,王作舟吃了两餐才吃完,很知足,很感动。因为在他修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的活动范围就局限于黄虎港、凉水井、和金银崖、前沿指挥所之间,理发都是连队民工帮忙理的,其期间没有到过泥市集镇街上。这餐佼子也就成了王作舟有生中印象最深的记忆(这是202273日王作舟到访泥市老街路过泥市老饭店时回忆起来对我所说的)。在各民工连队,设有会计、事务长,主要管生活,一般连队有炊事员57人,还包括负责送中午饭和加晚班的饭到工地,人手不够时,轻伤员和轻病号就必须要到炊事班帮忙。民工居住,借住在老百姓家的就算是好条件,象黄虎港工地住工棚的,全部是用树枝搭成的通铺,铺上稻草,一排睡大几十人不等。最困难的是住工棚的民工大小便,只能是自己找地方随便解决,好的是工棚没有女民工。冬天里洗脸,洗脚,一盆子热水洗好多人,洗澡也只能用一点热水将就着洗。
      八、下达百日期限   打通第一道关口   建成新关大桥
      石清公路建设的第一道关口就是新关大桥。新关距县城6公里,位于渫水出水口与澧水交汇上方约2公里左右的地方,这里河床较宽,由于当时钢材、水泥十分缺乏,故设计为桥长158米的石墩木面桥。为了打通这石清公路的第一道关口,指挥部下达了100天建成新关大桥的命令。新关大桥的建设队伍是由临澧县佘市桥乡的300人和石门县皂市镇的500人,加上省交通厅第二工程队安排的双峰县来的90名石工组成的。教导员是杨生聪,营长是夏德全,副教导员是临澧佘市一位姓游的干部。他们虽是三方人员组成的队伍,却大胆的接受了任务,用90天就完成了任务,并获得了指挥部的奖励。
IMG20230208125254.jpg
杨生聪接受笔者采访时图片
      九、石清公路的惊天工程段——黄虎港工程(祥细见《老泥沙》公众号《黄虎港工程大揭秘》一文,此处只作重点介绍和内容补充
      石清公路中的惊天工程是黄虎港工程段4.82公里的悬崖公路和黄虎港石拱大桥,位于石清公路105.73110.55公里之间。它的难度超乎想象。由于大桥的东端上方有悬崖公路的一段线通过,导致上方修路和下方修桥要错时施工,故安排为一个工程段才有利建设。原参加修建康藏公路的政委,时任湖南省交通厅常务副厅长的穰明德同志,于1959年7月第一次来黄虎港工地视察时就曾对当时黄虎港工程建设的指挥长王作舟同志说:“小王呀!你修建黄虎港的路可比我们当年修建二郎山公路还要难。二郎山公路只有一公里多的险路,你这可是有4.8公里多的险路呀”!
1.jpg
石清公路黄虎港段一段线与二段线(大桥西头接线)重合示意图
      黄虎港是湘莲河与渫水河(石门母亲河)两条水、两条峡谷交汇的地方。东南端大面山夹湘莲河对应西南端的簸箕山,与渫水北岸之磨家山成三足鼎立,绝壁对绝壁高达200余米,黄虎港自古为天险之地。相传曾有老虎被猎人追赶跌入峡谷踪影全无,仅有猕猴常年蹿跳于峭壁树梢之上,故才有“走到黄虎港,爹娘都不想”之民谣流传民间。清同治石门县志曾云:“黄虎港,两岸峭壁数百仞,中夹一水如矢,出泥沙南北要道,崎岖异常,……值骤雨暴涨,飘驰如箭,舟者惮之……”。又有清光绪二年(1876)黄虎港东岸山麓石碑文载:“黄虎港南北要冲地也,峭壁千仞,羊肠一线,结曲崎岖,摧车折轮,较险于太行之阪,年来加塌圯,殊难置足,爰集同人,鸠资补助,稍能容步,或可免折骨蹶足之苦,至若修治宽坦,为千百年计,是指望后之君子耳”。
2.jpg   
石清公路黄虎港段两水相汇、三山鼎足示意图
      黄虎港工程是石清公路的咽喉工程,对石清公路的顺利建成通车起决定性作用,其中最关键的是黄虎港大桥。为选择经济合理的桥型方案,按建桥高度150米、60米、20米三个方案进行比较。150米高桥方案基本可避免两岸深切石方工程,但桥太高,桥长超过150米;20米低桥位方案,虽然造价较低,施工方便,但延长路线,增加了接线深挖石方,可能堵塞渫水航道;最后结合当时材料供应和施工水平,决定选用距河底60米高的中桥位方案。因黄虎港两岸都是石灰岩,桥位选择时还要充分考虑避开溶洞,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该桥桥型确定为石拱桥。最初采用3孔净跨16米的方案,于19587月开工备料,后鉴于3孔方案须建两个40余米高的桥墩。后经比较确定,设计主拱为净跨60米,拱矢度为1/3,等截面圆弧空腹拱石拱桥。设计荷载汽——13,拖——60级,桥面净宽8米。拱圈按80号水泥沙浆砌500号粗料石设计,拱圈厚2.3米,后经试压石料强度超过700号。
3.jpg
黄虎港悬崖公路一、二段线示意图
      黄虎港工程,于19587月动工,79月主要是修大桥东头大面山悬崖顶端的一段线(田家峪至大拐弯处)和桥西头至承志桥止的悬崖路段。“桥头接线工程于5810月开工,至593月当两岸路基靠近桥头部分接近完成时,开始做拱架支座的围水挖基工作,因东岸支座基础处理不当,又遭遇特大暴雨洪峰,于596月遭受一次水毁,东岸支座才重建,10月下旬开始砌拱,11月中旬主拱砌完,到1120日全建基本完成”(此段摘录于现场会黄杰工程师发言)。但常德市公路志的记载是:“黄虎港大桥,在放样时因发现东岸桥台基础部分的岩石有断裂层,西岸有溶洞,故将桥位向下移动8.3米,西岸支座基础砌置在岩层上,东岸支座围水时渗水大,开挖至距河底尚有0.8米——1.2米左右,不能再挖,采用松排处理。但19586月一次山洪暴发时,水位猛涨7米,流速达每秒12米。松排下面的沙砾被冲空,已砌石支座被冲毁90%,石块冲至200米外的渫水中。同年8月挖基至岩层后重建石砌支座”。以上两资料对比说明,情况基本一致,但市公路志将年代59年错成了1958。王作舟对这一围水挖基的记忆相当深刻,当时为了抢时间和速度,在起初只有一台烧木炭的小抽水机排不净水、河床底部的沙砾石还不能完全清理干净时,就采用和铁路枕木一样的长方形松木块拼成大木排,平沉在水下沙砾石上面,然后在枕木平板上砌石墩,理论上分析,石墩的重量很大,石墩砌得越高会越稳定,如果不是遭遇特大洪水被毁坏,待大桥挽拱完成后,这个石墩就不会有作用了。这前一阶段,工人们在春水剌骨的情况下轮换下水作业,用红糖水、白酒、木炭火为工人提温御寒,其艰难和辛苦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天不随人愿,一场超估计的大水冲毁了石墩,不得不另行重建。重建工程比第一次还困难,因为水冲毁后遗留下来没被冲走的大石块形成了暗礁,已不是几百斤重的单个石头,而是被水泥凝固后的大石头块,一个就重达数吨,硕大无比,必须要在水下放炮把它们炸掉清除。之后,群策群力想办法,用8根木桩直立水中,做成一个长方回字型内外两圈似牛栏木门样相连形成的挡水围模固定框架,然后在两层框架间用装上黄泥的麻袋包一层一层的压实沉入水底,逐层加高垒成档水围模,就相当于是一座微缩了的长方形城市城墙,与现在修大桥的铁桶式沉井模是一个原理。由此减少框内空间部位的渗水量,并通过省交通厅在全省范围内寻求借得的四台汽油动力抽水机,这才解决了问题,重建好石墩支座,但因此却延误了两个月工期。此一木桩黄泥围栏挡水的办法最后还被上级肯定为是一项土发明。
6.jpg
市公路志关于黄虎港大桥桥墩围水挖基工程的记载
      黄虎港工程从领导、技术力量和民工安排都是强强组合起来的,物资供应也是重点保证的。黄虎港大桥是由湖南省交通厅测量队负责测量、设计的,交通部公路设计院派员指导的。最初安排的指挥长是县指挥部的副指挥长梅开花(县委委员)和副指挥长黄杰(省交通厅总工程师)。后来由完成八营任务后的教导员王作舟接替担任黄虎港工程的指挥长。省交通厅派出的管理人员、工程师及技术骨干和刘济华率队的省交通厅第二工程队大部分力量都安排在这一路段(有少部分安排在新关大桥、清泥溪、雁池等有桥涵的地段)。还有两位当时从省城公路局反右下放到工地的工程师,一位姓张,一位姓王。姓张的后来平反后是株洲市政协副主席,可见其原地位不低。
      当时第二工程队有12个基建组,全部是从大慈公路完工后带过来的原班人马。其中的工人,基本是大庸一带经大慈公路培训出来的岩匠,这些人是按国家定额拿计量工资的,多劳多得,人员不固定,自由组合,3050人为一个组;多时800人左右,少时400人左右,随队有女同志专事管理生活,包括为工人洗衣。黄虎港工程调用的民工都是石门西北乡大山区来的,总共分为12个连队。从悬崖公路的一段线转二段线大拐弯处开始,依次是太平连(连长张顺之、乡党委委员)、江坪连、南坪连、子良连(指导员沈克年,乡副书记)、和平连(指导员郑安鄂、南岳乡副书记)、泥市连(指导员唐天玉、乡党委委员)。此六个连队至修路结束基本无变化。其余组建成运输连1个(石门至田家峪挑物资)、木工连1个(专做拱模支架)、石头备料连2个(含专业岩匠约600人,加工拱石)、木头备料连1个(做大桥支架用)、石灰、炸药、木炭备料连1 个。工地党委委员分工:管技术黄杰(副指挥),管路基沈克年兼;管备料(石头)覃正田(指挥部副科长下派加强黄虎港工地力量,系县物资局局长、中共石门地下党员);人秘股股长覃道忠,管人事、安全,辖1个班,住凉水井;工程股股长杨章徽(县税务局),供应股股长李子贵,管物资供应、加工和运输连,秘书股股长王昌达,管文字材料;医务室有两处,一处在凉水井,医生(血防办抽调)余旭、藤耀云;一处在茶厂,长沙随队来的两位女医生。
7.jpg
后排左二张超、前排右往左三是张超的夫人黄月美(财会)、左四是孕妇张孝明(统计)、小孩是其二女儿刘慈平(大慈公路时生)
      黄虎港大桥工程指挥所为了方便管理,共设了四处办公地点。一处设在集镇泰和合茶号内,有财务、后勤、省厅二大队部分人员和二大队医务室;第二处设在簸箕山一面的金银崖村民唐自中家中,这里是离黄虎港最近的一户村民,也是从集镇进入黄虎港原栈道的起点,是办公室、人秘股、工程股、安全、统计、运输办公的地方,工程师黄杰住这里;第三处是设在大面山一面的凉水井民房里,这里是从县城方向进入黄虎港悬崖最近的地方,主要是二段线的医务室设在这里。另有炸药和雷管仓库分别设在凉水井后山的山洞里,住有警卫一个班;第四处是前沿指挥所,设在磨家山对着黄虎港大桥的河谷岩壳屋边,此处能观察到东西两面工地和大桥,搭有四间茅草棚,有发电机房、广播室、指挥长和流动的工程师临时床位,还有炊事员床位和伙房。此外,在19591012月的冲剌阶段,在黄虎港大桥的西头,还搭建了一个碰头点,每天下午4点召开各连队、各部门的负责人碰头会,说明当天的情况,调配劳力的安排,布置次日的任务。这个会的促进作用很大,一直坚持到全部工程完工止。
      黄虎港大桥含4.82公里的接线(公路)工程,造价为61.6773万元。全部工程实用劳力2100人,其中石门县民工1260人,公路专业工人840人,因石工不足,从民工中培训了初级石工350人,总计工日59.3449万个。爆破石方24.3631万立方米,彻护墙48处0.73万立方米。大桥使用水泥269吨、钢材(铁件)32.5吨、石料0.7870万立方米,其中有1200多方是民工边学边做开采出来的(据黄杰工程师会议发言)。
      黄虎洪大桥工程的顺利峻工,充分地体现了党的核心领导和凝聚力作用。黄杰工程师在现场会议发言中说:“开始时对修建大跨径石拱桥是胆怯的,因此虽经比较还是愿意修建两个40多米高的中墩而采用316米的石拱桥方案开工备料,后来在党(委)的多次启发和指导下,思想得到解放而决定改变设计,可是由于施工不能停工等待设计,而要求在五天之内改变设计图纸,又产生了再一次的退缩思想,也是在党(委)的领导和帮助下,才扭转过来,苦干实干加巧干,以四昼夜的时间基本上完成改变设计任务”(备注:笔者分析经过57年反右斗争运动,知识分子的思想是比较禁固的)。在修建大桥接线公路时,有人提出放大炮的想法,当时工程师也认为放大炮怕炸坏路基,说只有修铁路有过放大炮,修公路没人搞过,也是工地党委开会研究讨论最终拍板,结果一炮炸出路基,为提前峻工奠定了基础。
      黄虎港石拱大桥,从设计到施工都是在不断地挑战中,由于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尤如下象棋一样,往往要走一步看三步,即保证质量、节省材料、提前工期。举一例明之:黄虎港大桥设计的荷载,一般是按拱圈的全部重量计算的。根据桥跨长度、拱圈厚、拱架高,全部拱圈重量达3254吨,这样大的净重量全部要由拱架承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稍有不慎,拱架的安全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完成施工。所以说,大桥的建设者无时无刻不在绞尽脑汁。当时他们在设计施工的方法上,就设计了分环砌筑的办法,经推测和观测沉落比计算,表明第二环的重量有50%由第一环承担了。大桥经过分环、分阶段、分段和段内留缝以及合拢温度的掌握等把控,不仅保证了大桥的质量,还节省了木料,提前了工期。
石清公路档案资料mmexport1671179673340.jpg
前排 左二辛继权、左三黄杰、左四梅继先、左五张渠亭、中穿大衣吕定元,左七李云姣(护士)、左八403小车司机、左九肖大庸,后排左二王作舟、左四陈贤安、左五刘湘西
      黄虎港大桥工程的顺利峻工,充分地体现了人民的伟大。石清公路的多项发明创造,90%都是在黄虎港工地产生的,有旱船运输、活动转盘绞车等10多项。
      由于黄虎港大桥开创了中国石拱桥的新纪录,为中国公路轮渡渡改桥做出了榜样,因此才引来了交通部的全国现场会在石门县泥市召开,从而使山城泥市第一次闻名全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3 23:39: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段修路史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6 08: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系抢救性挖掘,以明历史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11:32 , Processed in 0.0396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