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05|回复: 0

风雨人生近百年 笔耕不辍白头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6 20: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哲先生 于 2023-10-6 21:13 编辑

    风雨人生近百年  笔耕不辍白头翁
       ——记澧县健康长寿之星周英侠
                   
      周英侠同志是澧县原方石坪乡周家村人,1928年10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赴朝作战,1955年复员回乡,一直在乡镇工作。1961年10月入党,1990年6月退休,此后一直和儿女在北京生活,2016年回到家乡,现和老伴居住在火连坡镇楠木村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坳里,过着既清静又充实的晚年生活。
        一、扎根乡村四十载  蹉跎岁月铭初心
       周英侠同志出生在澧县西部一个闭塞的山区里,那里土地贫脊,偏远贫穷,交通不便。他只有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小便帮地主放牛,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稍大一点后,就到本地一户人家当学徒,说是学徒,其实就是能有口饭吃的童工,主人家的打柴、挑水、担粪等一切脏活重活都得干。不满旧社会压榨的他于1949年10月迎来了澧县的解放,新中国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当年便参加了土改工作队。1950年又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1955年复员转业回乡,担任乡镇干部,这一干就是三十五年。
       在乡镇工作是很艰苦的,那时候,政权初建,乡镇的各方面条件都很差,乡政府就几间土砌瓦盖的平房,有的房子甚至是草房。干部一般都两个人住一间房,下村工作时一般就是一个挎包,一双草鞋。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长期都吃住在农户家里,农忙时和群众一样参加生产劳动,一个月没几天回乡政府。周英侠是本地干部,情况熟悉,因此很多事党委政府的领导都安排他去干。有一次,球山村两个组的村民因土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双方剑拔弩张,已经发生了械斗,大队支部书记打电话到公社,当时不少干部都推说情况不熟悉不愿去,就连公社党委书记都感到很为难的时候,周英侠同志主动站出来,邀公社武装部长和他一同前往。到达现场后,双方对峙的人员多达上百人,一场流血冲突一触即发。武装部长是个血气方刚的转业军人,当即掏出手枪准备鸣枪,是周英侠同志把他的手按住了。他不顾个人安危地站到双方对峙的中间,声音洪亮地吼道:你们今天如果要打斗,就冲我这里来打。双方都被他的喊声镇住了,大家面面相觑,不敢动手。周英侠同志接着说,谁先动手打的,人打伤了,赔钱,坐牢!人打死了,没话说,枪毙!双方带头的人,今天主动撤离的,不予追究,所反映的问题优先处理;不撤的,由武装部长和基干民兵押送到公社,视其情况再作处理。现场静默了两分钟,大家都纷纷放下手中的铁锹、锄头,慢慢地散去了。一场流血冲突得到了化解。
       周英侠同志还是一个只唯实,不唯上的人。作风踏实,贴近群众,事事处处首先考虑的都是群众利益,以致于有时候容易得罪领导而得不到提拔,直到退休前才解决了个副科级。有一次,区委书记到他所在的公社来蹲点,为了抢在“八一”之前结束双抢,竟要求提前开镰收割早稻,当时,早稻的成熟率大概只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周英侠同志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大胆冲撞区委书记说:你晓得个鬼,农民要吃饭的,不是吃先进的。说完竟扬长而去,把个区委书记气得个半死。
      周英侠同志是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几十年来心胸坦荡,对党忠诚,工作兢兢业业。无论在“大跃进”时期,还是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他都坚守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真正本色,扎根基层,听党调遣,深入群众,驻村办点,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业绩。尤其在“文革”时期,从不支持造反派的造反行动,千方百计地制止“文攻武卫”的打砸抢行为,坚持和群众一道,搞好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工作,深受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喜爱。
       二、勤奋学习练内功  人生路上不掉队
       周英侠同志早年曾念过两年私塾,刚参加革命时还算个文化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就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为了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为了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他总是把学习放在自己生活的首位。无论白天怎样忙碌,晚上他都要学习到深夜,同时,根据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结合工作实际,每天他都有要认真思考,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以此来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读书和写日记已经成为他人尽皆知的两大爱好,几十年如一日。即使老了,远离了工作岗位,他仍然坚持着,成为了他生活中的常态。他在日记中写道:读书学习不仅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陶冶情操。我不打牌,也不喜欢打牌,只要是在读书,我就不觉得孤独,反而活得很充实。由于他爱学习,又很健谈,同事们都觉得他很有水平。那时候,春季和冬季乡里都要办党员训练班,全乡几百名党员集中在乡里,一般都集中学习七天左右。他不是党委委员,却被党委请来给党员上党课,每次,他上的党课深入浅出,结合实际,通俗易懂,针对性强,深受广大党员欢迎。平时,他在工作和别人的交流中,也能随时把学到的新知识用上,让人有一种谈吐不凡的感觉。但有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由于对有些新的知识还没有完全弄懂的情况下就仓促用上,也时常闹出一些笑话。有一次,乡里搞基干民兵训练,结束时,民兵营长考虑到他是志愿军转业,特地请他来观幕并讲话。他高兴地走上前,说道:大家刚才的训练我都看了,很不错,已经接近正规部队的水平,只要你们再继续努力,就一定能成为一群“乌合之众”。典型的用词不当,队伍中大家忍不住哄然大笑,至今,还有一些当年的老干部谈及此事而笑得前仰后合。
       到了古稀之年的他,仍然把坚持老有所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现在家里还订有《快乐老人报》、《参考消息》、《作家文摘》等报刊,每晚,雷打不动地收看《新闻联播》、《今日关注》、《焦点访谈》等节目,了解国内外大事。此外,还特别喜欢阅读人物传记、历史和心理学书籍,每年都要坚持读上几本,有时候老伴也有烦的时候,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学了教鬼去?他总是笑着说,人有了知识就觉得充实,只要人充实了心态就好,心态一好,就能延年益寿。
        三、保持清静好心态  淡化长辈参与度
       周英侠同志的晚年是很幸福的。三个儿女都很有出息,均在北京工作,大女儿在水电部工作,大儿子是企业家兼作家,小儿子在央企工作。在北京时,他几乎和儿女们生活在一起,他时常对老伴说:你不要掺和儿女的事,不要在儿女面前唠叨什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之类的话,孩子们的事全让他们自己作主,千万不要当九斤老太婆。因此,他们两老从来不干预儿女的事,也从不因亲友请托而给子女带任何负担。他常说,人老了要学会装聋,要学装傻,不要事事精明。
      无论在北京还是回到老家,家里都有一个小庭院,种了不少花木。周英侠同志喜爱在花木中找乐趣。每天早上6点起床,喝一杯蜂糖水后便在院子里活动,每天上午,他都会在他心爱的花园里侍弄一番,浇水、剪枝、施肥……晚上10点睡觉,睡觉前和老伴互做足底按摩,每天如此,十分规律,这一习惯已坚持了几十年。
       为了与过去的老同事,老朋友以及其他亲友保持联系,他至今还保持着书信联系的习惯。他说,写信比用手机好,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能充分表达人的感情,让人唤起对过往的回忆,如果我能活到一百岁,我将会在百岁生日那天,向所有的亲朋好友发出我的生日明信片。
                  (陈蔚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20:20 , Processed in 0.0360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