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的旧商会(一) 作者:宋先熙
津市位于澧水下游,扼九澧门户,北毗沙(市)宜(昌),南达长(沙)常(德),水陆交通方便,素为湘鄂边区货物集散地。远至清咸丰年间(1851-1861),市场就呈现繁荣的局面,一度有“湖北沙市、湖南津市”并称的美誉。
此后,随着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产生了商会这一民间机构,对组织行业、搞好市场、 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将津市历届旧商会情况分期概述如后。
民国初年至大革命时期(1913-1926年) 1911年清王朝覆亡, 当时津市分州衙门瘫痪,由津市头面人物彭光鉴、樊乐斋、黄麟阁等人出面,组成了“五省九团”的临时组织,管理津市政事。 在“五省九团”领导下,津市于1913年成立了津市第一届商会,由各行业代表37人组成,他们公推唐泉生(长沙人)为会长。1915年,由当时虞信长绸店经理康靖吾(尔维,江西人)继任。这时正值军阀割据混战,1920年冬,湖南第十区司令李抱冰部攻打盘踞澧县的王育瑛部失利。在王部尾追下,经津市败退安乡,路过正街(即现中华路、人民路至解放路一线),边退边抢,沿门大肆洗劫,商会猝不及防 无法事先采取措施, 使津市精华地段商户大受损失。1921年至1926年,熊良臣、向济川、陈裕嗣三人先后接替会长职务。1925年,商界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成立了称为商团的武装组织,有枪一百多支(后于1933年编入澧县保安队)。他们三人在任期内,除应付驻守、过境军队军差(包括饷款、粮、柴草等)和行情挂牌作为市场参考外,还干预了一部分金融活动。当时,市场上滥发纸币, 金融混乱, 各商店没有准备金也可印发票币流通市面。 特别是当时的商钱局, 大量印行钱票投放市场,投机渔利,剥削群众。后该局倒闭,市民手存钱票成为废纸,群众深受其害,甚至遭受断炊之苦。因而当时戏谓商钱局为“伤心局”。这时市场上除纸币外,尚有银圆,大、小铜元同时流通。由于银、铜价格的波动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市场交易时,对银圆和铜元的折合比价问题常生纠纷。因此,商会为了保证稳定,统一比价,每日挂出兑换比价,便利商民遵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融市场上的投机紊乱。1923年,常澧镇守使唐荣阳驻津时,常有士兵滋事,引起地方不安。商会见状,出面找关系,通过士绅吴六阶(唐荣阳好友)向唐反映,唐不得已就地处决了滋事士兵,杀一做百,抢掠勒索之风得以暂时制止。
大革命时期,津市成立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市党部,负责人是高彝,委员有刘天职(平民工厂技师)。1927年, 在市党部的领导下,孟体仁(煤炭业)、熊受益(竹木业)、刘松鹤(饮食业)、崔光耀(棉花业)以小商身份组成了津市商民协会,由孟体仁任会长,取代了原商会的职权(后杨锡堂继任)。商民协会根据党的布置,召开大会,组织游行示威等宣传活动, 并接待进城的农协会员, 紧密联系,配合进行革命工作。 “商协”经费则由中, 小商民自动筹集捐助。后来,由于革命形势的演变,成立仅一年左右的商民协会便解体了。(未完待续)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