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津市的外商企业(六) ⊙彭克建
祥和油行 1920年美国商人在中国汉口成立了“德士古煤油公司”,同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设立“德士古煤油公司长沙支公司”。1945年下半年在津市设立代销处,即“祥和
油行”。
1938年春,胡彬生、胡异三、王紫芝、胡叙伯、胡醉六、李九卿、曹菊舫、向醒子邀集钟运寿、黄愧吾、 徐辉翔、 李伟才、肖仲禹、胡连城、陈建勋等15人,合股3万块光洋,在津市中华路(原衡器社处)开设了“祥和油行”。经理胡彬生,副经理胡异三,业务经理邹福元, 管账曹杞安。
由于“祥和”资金雄厚,多种经营,开业不久,就成为津市第一家油行,并逐步健全了管理机构,设有管事、管账、草账、管钱、管栈、庄客、营业员、推销员等,最多时工作人员达到48人。先后经营过的品种有桐油、煤油、皮油、梓油、木油、菜油、茶油、棉油及棉花、香烟、百货、粮食、黄金、白银,但桐油占整个业务的70%。 每年要通过临澧、 合口驻津市代庄徐光龄,遭县、王家厂、挡市驻津市代庄胡坤炎、陈宗付,大庸驻津市代庄李德记, 慈利江垭、溪口驻津市代庄朱美成、江南宛等人到永顺、龙山、桑植、 石门等地收购桐油8000担左右,皮油3000担左右,梓油、木油1500担左右,菜油、 茶油、棉油200担左右。然后经“祥和油行”派驻外地的长沙庄、衡阳庄、广州庄、汉口庄、香港庄销售到国外或全国各地。 当时油类价格波动很大, 仅拿桐油计算:一般每担(包括运费)收购价25至26块光洋,销售价26至27块光洋;但一遇外国人或桐油缺货,每担价可卖高达70块光洋,从中可取暴利一倍多。
抗日战争胜利后, “美孚石油公司”“亚细亚煤油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津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德士古煤油公司”为了争夺津市一带的销售市场,便拍电报找津市商会联系,“祥和油行”经理胡彬生(当时在津市商会有一定的地位)见经销煤油有利可图, 即亲自前往汉口,和“德士古煤油公司”挂了钩,并签订了以贩买贩卖方式经营煤油的合约。 从1946年起, “祥和油行”每年能代销“德士古”的煤油500古左右(每古300斤,即15万斤左右)。煤油从“德士古”汉口总公司或长沙支公司购进,用船运来津, 再通过各地驻津市的代庄,销售到九澧一带,亦用贩买贩卖的方式。 煤油进价(包括运费)每古光洋26~ 27元, 即每块光洋能买到煤油12斤左右。 销售价:零售,每块光洋10斤(“祥和”本身也零售);贩卖,每块光洋11斤。每年“祥和油行”代销“德士古”煤油,能赚光洋1000多元,但把桐油等物倒卖给“德士古”又能从中赚得高额利润。因此从1946年开始“祥和油行”经营煤油占了整个业务的20%。
津市解放后, “祥和油行”继续代销“德士古”的煤油。1951年9月经公私合营并入津市企业公司。 当时有资金光洋7万余元,除去本钱外,13年来共赚得了光洋4万多元。其全部工作人员,由企业公司重新安排留用。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