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15|回复: 7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十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7 11:22: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0-17 11:32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十七)

k蟞龐 2023-07-01 10.16_1_edit_238041641205912.jpg
第四章 民国商业

   “滨湖十县,近皆农产丰富,澧县辟芦起淤,擅有谷、粮两项大宗产物,遂并称一等县,田赋正供银约二万六千九百余两,岁征在九万元上下。”──《澧县调查笔记》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南宋的江南地区完成了由产粮区向手工业发展的转型。而此时的两湖平原发育日渐成熟,面积逐年拓展,成为我国粮食生产最为富足的地区。位于洞庭湖西岸的澧阳平原,明朝时仅囿于澧州治所的西域,东境仍是一片冬间水涸,夏秋泛涨的湖泊湿地。明万历年间始筑堤垸,延至清康雍年间的一百年里,东境已是堤垸如鳞,稻田万顷,澧州一跃而成湘北最大的产粮区。史籍曾有记载:“大江上下,渐水东西,每岁采运湖南者,帆樯相望不绝。”
    津市始初的水上运输即是漕粮和食盐,随之带动其他商品的流通,以淮盐为媒,江南的手工业小商品流入市境,而本地的粮食及农产品则流向江南。同时,农业的繁盛催生了其他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市镇人口剧增,市井发育迅速,津市在明弘治年间仅还是澧州的七市之一,不大显眼。时至明末,即有了“千户之聚”的市镇景观。而位于它下游十几里,早它数百年的新洲城,此时仍是列肆二百。
    明清时期,津市市场仅供农产品及土特产的集散。清末民初,随着长江各口岸的开埠,国外舶来品陆续入境,津市商业的门类与品种陡增。如煤油、百货、五金、电料、颜料、缝纫机等洋货一时充盈市场。随之行业与行业之间,乃至包括行业本身都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传统商业焕然一新。如:青布庄改称绸布庄;杂货店分蘖出了百货店和南货店;桐油业如逢甘霖,由最初的5家递增至10余家。这种演变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津市主要行业的重新排名,桐油业从末端的几位一下蹿升为榜首,而在明朝时期便被列为澧州贡品的“津市青布”,却要附依于绸缎方可得以生存。
    民国时期,在津市商业行业中,以油业实力最为雄厚,棉花业网点最多,其次粮米业、绸布业、南货业、百货业、药业、盐业、香烟业、书纸业、旅筵业等为主要行业。除此之外,金融业也为津市的商业发展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与之相比,一些带有服务性质的行业,如澡堂业、理发业、蛋品业、豆腐业等,它们虽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均小于那些大行业,但它们却又是市场以及城市繁荣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宛若一幅长卷的《清明上河图》,那里面的每一小块色彩,都闪烁着这幅画的光鲜。
第一节  粮食业
    澧阳平原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业有城头山的古稻田为证。但大面积种植水稻是在明万历年以后,时东境渐有外来移民筑垸,俗称民垸,因税赋轻,数量逐年增多,间或也有官府领帑筑建,俗称官垸。迨至清康乾年间,湖区围垦泛滥,除有官垸十处外,民垸私建无数,导致川流日壅,水患不断。尽管如此,官衙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和提高税赋收入的考虑,仍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于是,围垸与湖蠕争地、与江流争道的官司持续不断,涝灾由此频仍。但利弊总是一把双刃剑。明嘉靖四十年(1561),澧县人口仅为35376人,耕种面积为232200亩。粮食仅能自给,延至康熙年间(1662-1722),两湖每年外调“湘米”已达500万石左右。1938年,澧县人口为511462 人,耕种面积为1371260亩。300多年,人口净增476086人,耕种面积净增1139060亩。人口增长比例虽大于土地面积增长比例,但增加的面积几乎都是水田,加之农耕技术提高和双季稻的普及,粮仓美誉名副其实。1935年,澧水流域出现百年不遇的大水灾,流域诸县堤垸几乎冲毁殆尽,仍未出现大逃荒。翌年,全境农业大丰收,津市市场一时火爆,市面新开店铺达200余家。
    一、粮食集散
    津市的粮食码头主要有观音桥、汤家巷两处码头,后者占70%。粮食来自四河一乡:上河(澧水),指石门易家渡,临澧新安、合口,慈利江垭、溪口等;小河(道河),指石门白洋湖,临澧佘市桥、蒋家坪、朱日桥、柏枝台等;后河(涔水),指澧县梦溪、彭家厂、王家厂、大堰垱、方石坪等;外河(下游),指南县白蚌口、武圣宫及湖北申津渡、黄金堤;一乡(南乡),指澧县毛里湖、石板滩,延至常德的周家店。一般一天到船20多艘,峰值期多达近百艘。上河和外河一般是帆篷船,一艘能载百余担。其他一般用板划,这种船短而宽,专用来载运稻谷和棉花,逆水使双桨,顺风则挂一软帆,远看去就像是一只贴着水面翩飞的鱼鸥。板划也许是势单力薄,在大河里敌不过人家,往往喜欢成群结队,靠岸时,犹如一群黑压压亟待登陆的螃蟹。
    民国时期,津市每年的谷米吞吐量,丰年为600余万担,淡年300余万担,常年在400余万担(米和杂粮1担为68~77公斤,谷1担为51~54公斤)。运销澧水上游诸县及汉口、长沙、九江等米市。因有运输之便,澧县境内粮食仓储历年大多建在津市,时有粮仓9处,大小25栋,仓容23730吨。
    粮行 招牌各异,如:粮行以经营谷、米为主;粮饼行-以粮食为主兼营茶饼、棉饼;花粮行一以经营棉花为主兼营粮食和杂粮;杂粮行--以杂粮为主兼营红花草籽。另还有零售米店和上街叫卖的米贩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津市粮行有20余家,较有名气的粮行有贺同益、同春森、永昌大、义生祥、德茂森、正新和、隆大、复兴、杨裕和、谦和、义发祥等。另有10家粮栈,其牌号为葆江、陈记、义谷、万寿、云记、裕记、斗记。粮行分独资、合股两种,经营方式有几种:一是做中间人,介绍买卖,抽取双方佣金,一般为成交额的2%~5%;二是代客买卖,从中获取差价;三是自运自销,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粮行一般雇工几人到十几人不等,分工细致,各司其责。像津市其他行业一样,其中有“下河”一职,因粮源复杂,为厘清行市,需多处打听信息,并兼有接待顾客、看货抽样等工作,这些均在现场进行,故称下河。如时为最大粮行的贺同春,仅下河工就有5人。该行也是津市粮食交易的大户,日交易量均在400~800担之间。粮食经营者多为本地土著,故无帮派势力,直至1936年,本行业才成立同业公会,1940年改选,主席为苏传才。
    加工 津市稻谷加工由来已久,一般有碓坊、碾坊、磨坊、榨坊等传统形式,使用人工或畜力,统称碓坊业,因个别户兼营酿酒,也称碓槽业。1936年统计,津市碓槽业有32家,其中有碓85具,牛碾8具,机器碾1具,每天每具可碾大米分别为碓碾2担,牛碾6担,机器碾80担,全行业一天可生产约300担。历史可寻的著名碾坊三泰恒,开业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资本4000光洋,有碓10张,雇工17人,日产大米40担,除门市销售外,远销澧水上游诸县。1928年,荣泰机器米厂在大巷口开业,是为动力碾米之始,该厂资本12000银圆,雇工 20余人,年产大米万余担。后随机制米厂的发展,人畜碾米逐年减少,迨至1949年,机制米厂已有3家,而碾坊仅存19家。津市酿酒和熬糖历来为碓坊业的副业,后逐一剥离,建专业槽坊。夏新发槽坊于清光绪四年(1878)开业,随后有杨易盛、贺志安、杨万太等20余户相继开业,兼有生猪饲养。历来糖、酒税重,且政府时有禁令,经营者饱受盘剥勒索之苦,故多数隐蔽于四乡。
    二、名人轶事
    清末民初,澧县出了个大人物,他就是参加过广州黄花岗起义,并曾任广州临时大总统府咨议的杨鳣堂。杨家世居澧县北乡魏家垸,其父为光绪年间秀才。杨于1914年返湘,考虑老家交通不便,便在津市贺家拐建宅一栋,前后三进。因老家还有一两百亩水田,故最里面一进作了粮仓。1930年冬,贺龙奉命配合红一、三军团攻打长沙,率部于湘鄂一带打援牵敌。段德昌一部攻陷津市,队伍进城后,除在繁华商街没收财物外,还开了杨家的粮仓,时有大谷千余石(每石150市斤)散发给贫苦市民。此次红军进城时间不长,但段德昌本人此前曾化装进城做过侦察,故很快公审和枪决了一批劣绅恶霸,鸨母卢金玉因虐待妓女而被枪打死在一家南货店的仓库里。杨鳣堂在石门任县令时,曾接待过同为辛亥老人的川军军长熊克武,并为之筹备粮秣。那时,贺龙在熊手下当旅长,贺与杨应该是有一面之交的。此次仓谷散尽,一家老小倒是安然无恙。如此这般,段是否得到过贺的指令,至今仍是一个谜。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15: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始初的水上运输即是漕粮和食盐,随之带动其他商品的流通,以淮盐为媒,江南的手工业小商品流入市境,而本地的粮食及农产品则流向江南。同时,农业的繁盛催生了其他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市镇人口剧增,市井发育迅速,津市在明弘治年间仅还是澧州的七市之一,不大显眼。时至明末,即有了“千户之聚”的市镇景观。而位于它下游十几里,早它数百年的新洲城,此时仍是列肆二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15: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时期,津市市场仅供农产品及土特产的集散。清末民初,随着长江各口岸的开埠,国外舶来品陆续入境,津市商业的门类与品种陡增。如煤油、百货、五金、电料、颜料、缝纫机等洋货一时充盈市场。随之行业与行业之间,乃至包括行业本身都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传统商业焕然一新。如:青布庄改称绸布庄;杂货店分蘖出了百货店和南货店;桐油业如逢甘霖,由最初的5家递增至10余家。这种演变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津市主要行业的重新排名,桐油业从末端的几位一下蹿升为榜首,而在明朝时期便被列为澧州贡品的“津市青布”,却要附依于绸缎方可得以生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15: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在津市商业行业中,以油业实力最为雄厚,棉花业网点最多,其次粮米业、绸布业、南货业、百货业、药业、盐业、香烟业、书纸业、旅筵业等为主要行业。除此之外,金融业也为津市的商业发展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与之相比,一些带有服务性质的行业,如澡堂业、理发业、蛋品业、豆腐业等,它们虽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均小于那些大行业,但它们却又是市场以及城市繁荣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宛若一幅长卷的《清明上河图》,那里面的每一小块色彩,都闪烁着这幅画的光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17 16: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1B47B772-D4FD-4F4E-B219-4DD07890CF8F.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19:39: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惠凡 发表于 2023-10-17 16:17

谢谢杨老师的关注与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18 09:25: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strong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3 15:29: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古有九澧门户之称,依托澧水商业繁荣。为雷老师的佳帖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0:00 , Processed in 0.04572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