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4|回复: 2

晕过去的那一瞬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8 09:1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3-10-18 09:13 编辑

                  晕过去的那一瞬间

             :           夏惠林

         以往看前苏联影片,有女子晕过去的场面,“啊,小姐们都晕过去了!”人们大声喊道。也常见到文字里描写女子晕过去的情景,据说是生理原因,女性比较容易发生晕头的现象,其实,男士也有晕过去的时候,只不过比较少而已,但总是有的,比如我,就曾经“晕”过去那么一次,当然,那是到目前为止,我一生中仅有的一次。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天,“呵呵,老套路了,你一开口总是上个世纪。”有人会这么说。“唉,没办法,那个年代的事总是难忘。”我只有这么回答。

        记得那是一九七0年夏季的一天,那时的我,身份有两重,一重是“知识青年”,是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另一重则是“民兵”,其实就是“民工”,那时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县里的水利建设工地上也学着搞军事化管理,“民”改叫“兵”,就是现在的“农民工”,这么说也不全对,实际上比农民工还差,农民工还有工钱可拿,虽然老有那么些不良老板拖欠,但现在终究有人替他们出头讨要了,我们那时是没有一分钱的工钱的,有的只是工分,那工分在生产队里,而且要年底“分红”才有,至于有多少,天晓得,一天十分加上早工十二分能有个两三毛钱就很不错了。

        那时,我所在的县修建一个在县里来说是大型的水利工程,叫做“青山水轮泵站”,那工程作为自力更生的榜样,是有益于民的,也是得到了上级首肯的,老百姓是拥护并积极参与的,后来省报《湖南日报》用最高规格的头版头条通栏大标题《青山着意化为桥》作了长篇报道。工程首先是将澧水拦腰斩断,在水中筑坝,将河水用自身的压力通过水轮泵提升到一百多米的高度,然后经渠道输送到全县各处,以解决山区农田缺水灌溉的问题,工程早两年修过一次,但被洪水冲垮了,那时我们还没有下放农村。我们下放的第二年,即一九六九年,县里决定再次上马,一定要举全县之力,完成这一工程。于是,那年秋收过后,全县的大部分劳力都自带工具自背口粮,齐聚澧水两岸,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百日“大会战”。一时间,劳动号子震天响,澧水两岸红旗飘,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人们就凭着双手两肩,用土筐箩筐扁担和鸡公车运送卵石与泥土将澧水拦腰截断,春节前完成了堵口的第一期任务,剩下的功夫则是在干涸的河滩里捡拾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堆码在不同的地方以供筑坝时所用。第二年,大部队回乡搞农业生产,留下小部分“专业队”,分散到各个工区,有在拦截的澧水上筑坝与修水电站和水轮泵站的,也有在以后水将要流经的地方修渠道的、还有在山势较高,水不过去的地方打涵洞的,有在两山之间架设渡槽或修建倒虹吸管的,等等等等。我们那个公社“专业队”分配的任务是打涵洞,地点在革命前辈林修梅、林伯渠的故乡修梅公社一个叫“冉铺湾”的地方。那涵洞的土方开挖已经基本完成,我们的任务则是用水泥预制件做涵洞的拱顶,架设在涵洞的顶部,以使之坚固耐用。那工作先是编钢筋“笼子”(即骨架),这是纯手工作业,然后是浇注预制件,没有现在建筑工地上都有的搅拌机,大多是人工两人一组,将水泥、砂子和鹅卵石按比例搭配好后堆在钢板上(我们叫它为“拌板”),做成一个圆形的盆状,“盆子”里放适量的水,然后两人相向而立,弯腰,分腿,两腿前弓后箭,你一锹我一锹地拌过去拌过来,反复多次直至搅匀,搅匀后的卵石水泥砂浆用锹均匀地装进已放入“钢筋”笼子的模板里,再用钢钎反复插进抽出,以使模板内的空处全部布满,不能有所遗漏,因为那样的预制件是不合格的,也就是说,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承受不了涵洞顶上山体的巨大压力,那就是废品,我们那时候虽然条件很差,但出废品的几率似乎是零。

         该讲“晕”了,其实马上就会到的。预制件经过一段时间凝固好后,我们要将它——这个六七百斤重的半圆弧形的笨家伙抬到涵洞里去,没有机械,没有车,完全靠人的肩膀,而且路还不平,八人一大组,分两头,每头四人,先用麻辫(即仿照女孩编辫子的方法编成的粗麻绳)绑好,然后用木杠交叉着两人一组地抬起,这就要求几个人同心协力,同时使劲才行,若有人偷懒耍滑,其余的人就会吃大亏,不过,也可能是那人自己吃亏。抬了两天,我们那组基本上磨合好了,但第三天下午不知怎么搞的,我们两头都绑好了,领头的一声吼,“起!”大家就一起使劲,我们这边起来了,但那一边的却出了“咯壳”——有一根绳子松了,没抬起来,那预制件一下子跌了,几个人丢下杠子就跑,我们这边抬刚起来的也往下“梭”,我一下子就被那钢筋水泥的家伙压住了右手大拇指,疼得钻心……

           同伴们赶快扶起我往医务室跑去,到了医务室,医生一看,“哎呀!”右手大拇指打成了两半,鲜血直流,指甲只有一点点连着,快脱落了,需要缝针才行,但我们营的医务室没有设备,要到隔壁营里去,于是,伙伴们又陪着我赶往另一个医务室。我用左手紧紧握着受伤的右手大拇指跌跌撞撞地走着,好不容易到了,医生叫我松开手,我照着做,慢慢松开那疼痛难忍的地方,忽然间,我什么也不知道了……

         不知医生给我喝了点叫做什么“酊”的药(当时还记得,这么多年过去,忘记了),我才醒过来,躺在医务室的一张藤椅上,看医生给我清创,剪去死皮,打麻药针,挤掉淤血,上消炎药,然后是缝针,一、二、三、四、五、六,一共缝了六针,再用纱布将受伤的指头包扎起来,一切完毕,已是晚饭时分。回来的路上,伙伴们说,“你吓死人啦,一下子就要倒下去,要不是我们几个人手脚快,你就栽倒在地上了。”我下意识地看了看如战场上伤病员一样挂在脖子上吊着的手臂与绑着的手指,不好意思地笑了:“对不起,麻烦你们啦!”

       其实说了半天,“晕”的那一瞬间是种什么感觉,我确实一点也不知道,知道的是没有了知觉而已。当然,头肯定是昏昏沉沉的,大脑已经不会指挥行动,短暂的时间里,也会忘记疼痛,一切似乎都是“乌有”……

         记得上学时体育老师告诉我们搞“五指俯卧撑”,就是不用手掌,仅用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头着地,手臂上下运动的俯卧撑,那时,我能撑好几十下,从受伤开始,那手指头就使不上劲了,再也不能这样做。如今,那手指头还是那样,指肚中间一条略略凹进去的曲线,两边依稀可见当年缝针的痕迹,指头变了形,指甲是后来长的,并不在正中间,这就是我青春时代留下的印记,虽不说什么“青春无悔”,但为了祖国的建设,我是既流了汗,也流了血……

(作者系津市教育局退休干部 高级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18 09:5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段过往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18 09:52: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8:35 , Processed in 0.0360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