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的当铺(一)
⊙朱振类 张启典
当铺,历代名称不同,有“典当”“押店”“质库”“质肆”“解库”“长生库”“小押典”“小押当”“押当铺”等,最早的典当为南朝时寺庙所经营的当铺。津市亦称当铺,它是以收取衣物或其他贵重物品等动产作抵押,向市民发放高利贷的一种金融机构。清光绪三十年(1904),津市有山西人罗和强等2人在现解放路电力局地址,开设“德记”当铺,规模不大,名为当铺,实为押铺。其资金在光洋七八千元左右, 当时当铺初创,市民对此不甚了解, 获利不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有赵植堂者,以其宽大房屋投产入股,扩大经营,改牌为“同德”当铺。时正值清朝末年,民国初兴,局势动荡,人心不安,业务时起时落。 当铺利润虽厚, 但捐税应酬亦重, 幸经营管理有方,能在夹缝中苟延一个比较漫长的岁月。
1927年,由常德开当铺和钱庄的张学贤、胡彬生牵头,他们见到津市当铺业务有利可图,邀集常德方面吴良甫、张枝春、张学贤、李万生等, 集资两万银圆, 在津市关庙街(现生产街西段)开设“公诚”当铺,胡等均系江西人,故称江西帮,当时胡彬生又系津市福隆钱庄经理, 很有金融优势。开业一两年,由于军阀混战, 自然灾害严重, 各业经营不振, 人民生活困难 被迫将财物典当忍受高利贷剥削, 这就给当铺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每年获利两三万元。1930年红军进入津市,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浪潮中, 当铺属于重利剥削大户,应在打倒之列,乃开仓济贫, 将存放衣物散发给贫民。红军西去后, 公诚主持人因年老返赣故里,遂告破产。此时“同德”尚在作艰苦挣扎。1932年,红军再度来津,公诚亦已歇业。1933年,长沙人朱淑钧,原是泥工包头,讲究工程业务,获利较丰,后在津市开设百禄、百福两个南货店,并任津市商会常务理事。 朱淑钧交游较广,脑筋灵活,消息灵通,颇善终营,他看到津市两实业铺均已先后停业,若能补缺,实一经营良机, 遂邀集津市社会名流,富商大贾如伍葆元、胡毓桢 、龚象一、胡彬生等,折价购买“公诚”当铺全部家具,集资4万元,改牌为“瑞隆”当铺,自任经理,除上述股东中少数人在铺任职外,仍聘请“公诚”原班人马,分职管理上下左右、 里里外外一切事务。开业以来,每年获利2、3、4万元不等,直至1937年抗战军兴,法币贬值,当铺业务无法生存,遂一蹶不振,才告歇业。从此当铺成为津市历史遗迹。(未完待续)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