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吴若愚 于 2023-10-19 11:51 编辑
津市西药话旧(一)
文/ 志翔
西药出现在津市市场上的时间, 可以远溯于1902年芬兰国派遣教士来津传教播道时, 当时教会虽有西医但没有小药房,仅帮助教友治疗小伤小病, 且药品品类不多。追至1911年11月,教会正式建立津兰医院后,西医药在津市之应用始公开推行,当时教会医院对接受治疗患者要求必须接受传教士的讲经播道,许多人对此感到厌烦,故上门求医的,仍多限于少数教友。
1920年至1930年间,广东人郑国宝在津市开设了牙科诊所兼西医。尔后由教会资助在高等医科学府毕业的余资周以及习业于津兰医院的医生如王松雅、 刘长庚、 杨玉六等人相继在市上开设了医药诊所,从此西医药在津市的运用遂进一步扩展。当时这些医院诊所的药品来源,大多都从上海邮购,少数是托人捎带。常用药物除粉散、凡片、膏浆、针剂外, 一般都少不了用酊 、酯 之类现成水药给病人服用。20世纪20年代,津市虽无专营西药之药房,但开业在水府庙正街的复新诊所和在旧商会街的济生诊所则已开始兼售碘酒、二百二(即红汞水)、胶布、阿司匹林、查宁丸(截疟用)等零星西药。在这期间,国外药商广泛宣传, 不少舶来品西药已陆续打入内地行销于市,特别是治疗梅毒的德国狮牌六O六、法国皮隆氏九一四等针药,已逐渐广被人知。因此, 当时医院诊所几乎家家都挂有“注射六O六、九一四”的黑板白字招牌用以招来患者。
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西方各国厂商竞相争夺世界药品市场的影响,国内上海创设的药厂产品也相应增多,针剂中如用于退热的“福白龙”、用于强心的“樟脑磺酸钠”等注射液,津市各家医院诊所都视为不可或缺之药。与此同时,国内生产的各种中西成药亦逐渐增多,如上海科发药房出品的“沃古林”眼药水、唐拾义药厂出品的“久咳丸”“止症丸”、广东出品的虎标永安堂“万金油”“八桂丹”“头痛粉”“清快水”以及张思云创制的小儿驱虫药“鹧鸪莱”等成药在市场上均颇行销。 在当时旧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许多人还把“万金油”“鹧鸪莱”作为“硬俏西药”用以囤积保值。鉴于西药发展趋势见好, 于是在1933至1934年间便有江西籍津市中药商陈伟臣、何舒润等人集资在津市观音桥正街开设了津市第一家西药房—中西大药房。这家药房是借取上海中西大药房的牌号, 经营则多限于成药,由于当时百业萧条,西药市场尚不旺盛,经营者感到获利不多,因此,这家药房仅经营一年多就歇业了。(未完待续)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