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西药话旧(二)
文/志翔
(接上页)20世纪40年代初,由于抗日战争的战火蔓延到内地,武汉、沙(市)宜(昌)先后陷敌, 各地难民大量涌进津市,津市人口剧增, 西医诊所增多,加以湘鄂之境一带城乡诊所都在津市进购西药,因而当时西药十分紧俏。由于国内大中城市多被日寇占领,交通阻塞,西药来源比较困难, 为解决货源困难的问题, 便出现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在同行中互相转让、 调剂余缺; 二是过路行商由重庆等地三斗坪少量带入;三是经常有些被称为“江北客”的湖北商贩从敌伪区辗转带来后者每人每批药品数量不多,且假货和日本货不少,日本货中又多以日本军用品居多。其中如冒牌“德国狮牌六O六针药”,瓶内所装之粉末就完全是以葡萄糖彩着色之后灌封装成。用时以蒸馏水兑化成溶液,患者注射后,轻则于病全无疗效,重则发生严重反应, 大至危及生命安全。 在此时期, 随着医疗业务的扩展,西药需求量日增,从事西药买卖的客亦应运而生,这些 客当时在津市多达20余人他们每天多次走访客栈旅社, 找到货源,谈好盘子(价钱),拿到样品后即奔走于各家诊所、医院或药铺兜售,从中牟利。 有湖北江陵难民孙××一家五口,来津时一无所有,开始在谷家巷开设一小诊所暂维生计,不久,在从事西药过手买卖中,收入渐丰,没两三年,便在正街独资开设了“五洲大药房”,同时,还雇请了店员、徒弟、会计、炊事等四五人。之后,津市又先后有人开设了“华洋”“神州”“长益”等牌号西药房。40年代中期,货源主要来自长沙, 少量邮购。40年代后期, 货源改以邮购为主,少数系自行采购。在上述期间除以上药房专营西药外, 有些中药店也兼售一般西药成药。 如大码头正街“协成”中药号兼营西药成药外,还经营针剂、西药丸片及橡皮布之类,批零均售,业务收入不亚于上述药房。
放前,对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 在津市一无管理机构、二无检查制度,因此,即使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也很少有人过问。那时,各种药品一般都无生产日期、批号与保管有效年限,如注射药液, 尽管存放已10年、20年,只要肉眼看不到沉淀, 仍可继续买卖、使用,注射“盘尼西林”(即青霉素)时, 一般都不先作过敏试验,即使遇反应事故发生,也少有人追究处理:有的药商为了谋取厚利,经常将药品以次充好,以假代真。20世纪40年代磺胺消炎片应用较广,当时疗效高、毒性低、价格贵的是“S、D”,次一等的是“S、Z”,再次之者为“S、M",如果药片上无字印可资识别,有的药商往往就以“S、M”冒充“S、Z”,以“S、Z”又可冒充“S、D”,用坑人害人的方法来非法牟取高利。由于对使用剧毒、限(制)的药物缺乏明文管理法规,所以因乱用、 错用药物致不良后果的问题也时有发生,较突出的事例如1947年秋,市上居民舒某之独子,20余岁,因患阳痿症,到津市商会街一诊所求治,诊所医生张××给患者处方“士的年纳粉”(属马前子提炼之剧毒药)2包,误将每包0.3毫克写成0.3克(相差1000倍),患者领药回家首服一包,迅即毙命,待家属弄明情况找到发药之诊所时, 该张医生早已逃之夭夭,以后竟不了了之。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