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0-26 09:49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二十二)
第四章 民国商业
第六节 百货业 一、行业特征 百货业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产物,主要种类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口杯、面盆、牙刷、牙粉、袜子、汗衫、背心、毛巾、胶鞋等日用品。其商品多自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经汉口、长沙输入津市,故早期百货店又称“京货铺”或“广货铺”,也称“京广杂货铺”。1921年后方逐步以其品种繁多改称“百货店”“百货号”。百货业的兴起在给传统商业注入新的生机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新的品味。 百货店因商品琳琅满目,按津市人的说法,是撑街面的商铺。故津市的百货店主要集中在观音桥正街、新码头正街、祁家巷正街及关庙街商业繁华地段,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津市最著名的两栋地标性商业建筑,百货大楼和津市饭店都是在早前的百货店基础上建起来的。清末民初津市有百货店14家,抗战前稳定在19家。抗战时期湖北人流入津市,多开百货店和摆百货摊,百货店猛增至27 家,另有百货摊30个以上。抗战后,虽略有减少,仍有23家继续经营。 百货畅销商品季节性强,春季以丝纱袜、毛巾、头夹、头巾、胶鞋、套鞋为主;夏季畅销汗衫、背心、香水、香皂、爽身粉、澡巾、肥皂、草席、芭蕉扇等;秋季则积极筹备镜子、插屏、花瓶、瓷坛、脸盆、台灯等;冬季主要销冬帽、围巾、棉袜、毛毯、雪花膏、哈利油、生发油、生发膏等。百货零售生意,亦以农村顾客为主,尤其是秋收后。百货零售习惯喊价还价,其“喊齐天,还齐地”习俗延续至今。因品种多,价格亦高亦底,但平均利率在20%左右,比较可观。 百货店人员,大店一般20人左右,其中管事1人,管账1人,管钱1人,坐柜收款1人,庄客1到2人,跑街收钱1人,炊事2人,店员8到10人,学徒3到4人。中等店15人左右,小店7到8人左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一次财神会(即百货业的行会),吃酒看戏,耗费颇大。 二、商品流通 清末民初百货主要来自汉口、湘潭。粤汉铁路通车后,以长沙进货为主,少部分货直接从广州购进。百货店一般在主要购货点设庄(相当于采购站)。庄客一般佃屋居住,可带家眷。当然,其人选不是亲属便是亲信。也有代庄的,那样则需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且代家均是信得过的同行或朋友。抗战前,年集散量约在200万元(银圆)左右。抗战时期,除从长沙进货外,部分来自江浙地区及广州。年集散量约在1400万元(银圆)左右。 津市百货批发销澧水上游各县以及周边地区的澧县、临澧、南县、华容和湖北的公安、松滋、石首等地。抗战时期,四川万县也来津市进货。在顾及大宾主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小河(各条支流及内河)来的业务。如裕民百货店为争取小河业务,特在天主堂码头设置接待站,备有电话,生意谈妥,便电话告主,准备酒席,热情款待。经营之道,令人赞叹。 零售业务除市区,亦以周边农村为主。尤其是秋收后,为娶亲嫁女购买聘礼和嫁妆的顾客,则常采用期货销售,生意颇为可观。大型百货店均批零兼营,小店则专营零售。零售店除综合商店外,也有专卖店。如达人专营益阳细纱袜;周同兴以经营颜料为主;德昌祥以织袜为主,兼营小百货;杨明远主营眼镜;光明斋专营玉器、眼镜、湘绣及高档化妆品等。 三、主营商品 百货畅销商品根据季节,各有不同。春季以丝纱袜、毛巾、头巾、头夹、胶鞋、套鞋为主;夏季畅销汗衫、背心、香水、香皂、爽身粉、澡巾、肥皂、草席、芭蕉扇等;秋季则积极筹备镜子、插屏、花瓶、瓷坛、脸盆、台灯;冬季主要销冬帽、围巾、棉袜、毛毯、雪花膏、哈利油、生发油、生发膏等。大型百货店均批零兼营,小店则专营零售,零售店除综合商店外,也有专营店,如,达人专营益阳细纱袜,周同兴以经营颜料为主,德昌祥以织袜为主并兼营小百货,杨明远主营眼镜,光明斋专营玉器、眼镜、湘绣及高档化妆品等。 四、名店 华丰百货 华丰百货老板徐声扬,祖籍南昌,九岁时随父母由江西迁至大庸,1917年,转迁津市。徐先在他人店铺做学徒、帮工,后自开门面,主营百货。几年后与他人合资开店,主营百货,生意日渐做大。究其成功秘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件事上。一是个人生意做到了长沙、汉口、临澧等地,并兼营棉花、大豆、杂粮及桐油等,其所获丰利,远远超越与他人合营的百货业。二是与长沙商人合营香烟,采取有奖销售,刺激购买方式。当时每大箱100条,大箱内设奖,头等五千元,奖品有金手镯、金戒指等,一时香烟生意爆火,其石门、安乡、澧县、临澧、慈利、大庸、永顺、桑植、龙山、来凤等地趋之若鹜,踊跃抢购,徐又获巨利。三是徐在一生经营中,做人低调,为人机警有余,一贯采用隐瞒资金,暗中经营等方式,其所开店号,除少数独资经营外,其余多为与人合伙、招股等方式,多处投入,减少风险,遍地获利。民国时期,徐声扬自己独资经营的店号,主要有华丰百货、有成百货号等。其华丰百货号在观音桥正街,毗邻大码头,是为商街最繁华的一段,徐因此获津市百货大王之誉。 宋兴泰 宋兴泰创号老板原为近乡蔡口滩人,人称“宋嘎三爹”。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农闲时除了搞货郎生意外,有时还帮人抬轿贴补家用。他为人厚道,朴实勤劳,乐于助人。一次抬轿遇到一汉口商人,此人见他诚实可信,便介绍他去汉口进货,并且是先货后款“杀猪回账”。当时汉口的百货在九澧一带很行销,且利润很厚,宋几年便有了些积蓄。为求发展,他来到津市,先后开设“宋兴泰”“兴泰祥”,主要经营百货、南货、布匹,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时擢升进津市富商行列。宋是一个很有眼光的商人,他看到津市是个寸土寸金的宝地。于是将积累下来的资金大兴土木,建房20余栋,尽数出租。每年五、八、腊月各种往来结算,光洋都是用箩筐挑进。宋除了会赚钱外,也乐善好施。如逢灾年,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蔡口滩距津市约7里地,宋独资铺设了一条石板路。 民国初年,过往军队如梭。名目繁多的饷捐令商人苦不堪言。宋家不堪其扰,无奈只留下两栋房产,其余一概变卖,然后在乡下置万亩田产,做个安逸土财主。其“宋兴泰”商号交儿子宋先厚经营,并改商号为“厚记”。因苛捐杂税繁多,加之经营无方,家境日渐败落。1927年,因一事得罪军方,军方来人将宋公子捉去,扬言“人有多重,就要给多少赎金”。经多方说情无效,只得凑一百多斤金子将人赎回。从此,宋家元气大伤,终不在商场复出。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