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40|回复: 3

奇葩竞放洞庭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 09: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远新 于 2024-5-16 13:15 编辑

奇葩竞放洞庭西

——序周世盈散文集《<往事云烟>续集》

杨远新

       金秋时节,身处异国他乡的我,特别思念家乡“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美景,梦中与荷花亲吻,与芙蓉拥抱,沉醉奇花盛开的洞庭湖上,简直不想醒来。
   这天清晨,我正做着同样的梦,忽被“嘀咚”声催醒,我打开手机一看,原来是周世盈先生给我发来了他的散文集《往事云烟》。我顿时睡意全无,好奇地连连翻阅,《丽江毛主席塑像》《毛主席与汉寿人邹蕴真的同学情》《小港村纪念毛主席批示57周年》《记述义士杨幺起义》,真是一篇一奇葩,篇篇皆美文。不待我继续往下阅读,他又给我发来一条微信:
“远新同志:
  “你好!我写了45篇文章,编为《往事云烟》续集,现有个不情之请,想请你赐个序言。”
   我双目紧盯每字每句,心里惶惶然,惴惴然,他培养了很多人,有的已官至省部级,有的已是学界大佬权威,若请其中某位作序,影响可想而知。他却要我作序,这既出乎我的意料,又令我困惑不解。思来想去,能够解释得通的仅有一条,那就是我与他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是半个世纪的交往积累下来的。早在1982年,我发表出版了一批作品,他就给予极大的鼓励,还特意致信:
远新同志:
    你好!你送给我的《小溪流》“中篇小说选”和“湘江文艺”均已收到,并且认真学习了你的作品《欢笑的碧莲河》《沅水哗哗》。特致谢意。近来你在文艺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作品,而且质量甚佳,受到了不少读者的称赞和羡慕。这就说明,你前几年的苦功没有白费。搞写作,的确是件艰苦的劳动,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敏捷的文思,是根本不行的。我们国家从事写作的人才仍然是不够的。希望你继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敬礼!
                                周世盈
                              1982年8月27日
       那时的他,担任中共汉寿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我是他领导下的基层单位汉寿县创作组的一员。他这封信,在后来的近半个世纪里,时刻予我以鞭策。如今,承蒙老领导看得起,我决心硬着头皮,勉力从之。于是,我给他回信:
“尊敬的周部长:
  “您好!为您的新著作序,我既感不胜荣幸,又觉诚惶诚恐。我非常乐意地接受这一特殊任务,并倾情倾力完成。”
       接下来,我放下手头一切,专心专意通读全书,其中多篇我此前就已在报刊和网络上拜读过,此次整体读来,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收获。
   这45篇散文,所反映的生活,可谓穿越历史千年,纵横天地之间;所表现的人物,上到开天辟地的领袖,下到养家糊口的平民;所展示的事件,既与国运相关,又与家运紧连。揭示的是人间冷暖,透视的是人性人情,彰显的是天下为公。有爱,方有新发现,有爱,方有真情感。《往事烟云》表现了对祖国的大爱,对领袖的挚爱,对英雄的厚受,对人民的真爱。俗话说往事即过。对常人来说,的确如此。对作家来说,往事如烟也罢,往事随风也罢,往事已矣也罢,往事就是往事,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往事鉴古今,往事明是非,往事辨来路,往事照去向。周世盈笔下的往事,信手拈来,轻松成文,初读感觉普通随意,平淡无奇,实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读到深处才发现,平常的文字与平常的事件中,时而如大江滔滔,时而如小溪潺潺,时而如高山飞瀑,时而如洞中回环。思想的启迪,信息的获取,史实的明辨,现实的审视,观念的改变,文学的熏陶,全在其中。犹如享受了一顿既健康,又美味,既润肌肤,又强筋骨的大餐。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部散文集,实则是汉寿人民的奋斗史,洞庭湖的发展史,中国社会的变迁史。其价值是多方面的。
       他笔下的人和事,大多是我所熟悉的。《何书记轶事》《解县长的故事》《妻侄从加拿大回来》等,他写来很轻松,我读来很愉悦,每一篇,每一句,每一字,均含情含义,有理有力,就像面对面吐心思,叙家常,道见闻,讲趣事。看似平常,却并非平常,里面包含着深邃的哲理。
   他面对重大历史事件,不做看客,而做主人,多有反思,而且犀利、深刻。《丽江毛主席塑像》《滴水洞留影》《上遵义》等,是这方面最典型的篇章。他参观毕遵义会议旧址,发出感叹:如果不是因为红军突围过湘江时,损坏了与第三国际相联系的电台,遵义会议做出这样重大的人事变动,一旦向共产国际请示,那结果又会怎样?中国革命的前景又将是怎样?令人难料!
       他从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揭示出深刻的真理。读《父亲的故事》,如同上了一堂哲学课。父亲用他独有的农民思维待人处事,从细微处,悟出处世之道。“人生在世,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不可任性,不可过头,不可做绝,这就叫做‘小心驶得万年船’。”“做人要实实在在,是什么就是什么。”对于送礼与收礼,父亲的看法是:“如果你收了,把事情帮他办好了,一点人情也没有;如果你收了,却没有把事情办好,他会怨恨你一世。所以无论事情办得好,还是办不好,都不能收别人的东西。”“越是不收礼,越要帮别人的忙。”我读到这里, 倍感亲切,因为这与我父亲教导儿子的话如出一辙。这种为人处世的哲理,全书中俯拾即是。
       读他的散文,如同走进一条知识的长廊,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见识。黄色代表明亮和富贵。天子穿黄袍,和尚穿黄色袈裟,好日子称黄道吉日。为了尊重亡者,就用黄纸作为阴间的钱。”(《中元祭祖》)生活中,人们称傻子为“二百五”,他参观南街村,得知村里无论干部还是群众的基本工资都定为“二百五”,即每月250元。由此,他引述了二百五的典故和由来。他书中多次恰到好处地引用典故,且做到了不显山,不露水。
       他写人状物,往往寥寥几笔,便活灵活现。他描绘儿童:小宝宝一岁多点儿,刚学会走路,像一只小鸡,到处乱窜。上身穿一件小小的白布背心,光着屁股。两条不太有劲的小腿轮流向前奔,白嫩的小肚肚下缀个蚕宝宝,十分可爱。”(《中元祭祖》)他赞美姑娘:小导游脸蛋儿秀美,轻描蛾眉,淡抹口红,微笑时脸上显现出两个浅浅的酒窝,逗人喜爱。她中等身材,穿着红色绣有宽花边的短褂长裙,长长的黑发挽成一束流苏,在脑后一甩一甩。”(《中国苗王城》)他颂扬英雄:吴尚典老人身材高大,人称‘吴大块’。年轻时,力气大,有武功,肩挑三百斤担子,行走如飞。1927年大革命中,他担任农民自卫队副排长,和中共汉寿县委书记詹乐贫一起闹革命。1929年1月12日,詹乐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在县城北门码头,把头颅挂在高高的旗杆上,扬头三天,并派兵丁日夜看守。并说谁来取头,格杀勿论。有些人打算舍命去取,可是手无寸铁,怎能挡住敌人的枪弹呢。不过当天夜里,那头颅还是不翼而飞了。是谁取走了头颅?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那晚,月黑风高,身怀绝技的吴尚典,巧妙地避开凶神恶煞的看守,飞身攀上旗杆,用一只黑瓦罐换取了詹乐平的头颅。接着奔到詹乐平烈士老家毛家滩,将头颅与尸身吻合,这才得以安葬。”(《八角大队的记忆》)
   周世盈先生1936年9月出生,从乡村小学教师、县文教科干事,一步步结实迈进,县政府办秘书、副主任、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堪称汉寿县政坛的元老,无论从哪方面来讲,他已经功成名就,完全有条件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但他却笔耕不息。
      令我特别钦佩的是,纵观书中记述的桩桩件件往事,集中体现了他秉持公道办事的一颗官心,因而当年做的那些事,如今记述下来才显得弥足珍贵。与那些只讲官话,只求官运,只依官势,只守官位的人大不相同。这是本书被誉为奇葩的核心。如今受党纪国法惩罚的贪官多了,有人感叹做官是最危险的职业,其实依周世盈为官之道,你会发现不仅没有危险,而且非常惬意愉悦。人们常讲党心民心,《往事云烟》讲的是官心,也就是说为官应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官有大小之分,但官心则应等同。毛主席塑像经时代浪潮和强烈地震而不倒,就因为他身居高位,公心不变,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为官者,只有天下为公,才能做个好官,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做个清官。常人要有一颗善心,超人要有一颗爱心,高人要有一颗平常心。为官之人,乃人中龙凤,集常人、超人、高人于一身,那么就应该聚三心于一心,凝成一颗官心。之所以说是官心,天下为公是核,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径,牺牲自我是圆。官人有了纯之如玉,坚之如金的一颗官心,管理好官印,运用好官权,树立起官威,必成自然。
       官人有无一颗非同寻常的官心,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关闭一扇门。当有人为了安排一份理想工作,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意欲先夺其志,再逼他就范。于是将一件崭新的羊皮大衣,送给他父亲手中转交。父子同心关闭了这扇贪婪的门,往后的为官之路便一帆风顺,节节取胜。
   周世盈先生用自己饱蘸深情的笔,为汉寿存史,为人民立传,也为自己留痕。这些只有他能做到,有他相同经历的人,缺少他那支文采斐然的笔,有他那支文采斐然的笔,却没有他那多姿多彩的丰富阅历,更缺乏他那洞穿世事的深邃眼光,也不具备他那冷静而理性的独特思维。就拿《记述义士杨幺起义》来说,对于这位南宋农民领袖“等贵贱,均贫富”的事迹,在其家乡汉寿已不知有多少人写过,然周世盈写来则不落俗套,做到了创新、出奇、求真。金国扶持的所谓“齐国”派“太尉”李成带上财物贿赂杨幺说:“如果大圣天王出湖攻城略地,共同消灭南宋,齐国就与你平分天下。”杨幺勃然大怒,厉声痛骂:“共同灭宋,岂不是要把中国送给金国吗!我之所以起义,其目的是内涤瑕秽,外歼丑虏。” 杨幺拒联伪齐的民族气节,在国际局势错综复杂,有人拿台海未来大做文章的今天,更加值得今人学习。
       周世盈为官半个世纪,他身为爱莲堂的后人,永保爱莲堂的本色,一颗官心不染尘。他的官做得越大,对自己的要求越严。
   他任汉寿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时,瞻仰韶山滴水洞,肃然伫立毛主席曾经用过的办公桌前,不想挪步。一位身穿工作服的小姑娘察觉了他的心思,便微笑地对他说:“您可以坐在这里照个相。”于是,他虔诚地坐上太师椅,照了张在毛主席办公桌上握笔待写的照片。事后,他很兴奋,但又很害怕。“害怕亵渎毛主席的尊严,有损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害怕德不配位,必遭灾祸。不该坐的位子你坐了,就有麻烦啊!试看,那些‘老虎、苍蝇’本来缺德,混入了官场,结果遭到了拍打,这就是德不配位的结果呀。德是一种人品,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只有厚德才能载物。如果德薄却妄自尊大,就必有大祸临头。”所以,“我无论在职还是退休,都努力进行道德修养,努力让德行配得上这张金贵的留影。”(《滴水洞留影》)正因如此,先生年近九十,仍青春如火,迈向百岁,正文思如潮;俨然金牛山的不老松,堪称汉寿政坛的常青树,君山不老,先生不老;沧浪长流,先生长寿。
       读周世盈先生的散文,让我感觉写文章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困难无比,那么高不可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有一腔爱,满腹情,两眼火,双脚功,就可以创造出人民大众喜爱的精彩华章。
还值得一提的是,周世盈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这45篇散文中,我觉得有四篇堪称儿童文学佳作。他们是《父亲的故事》《人活百岁也想娘》《三叔领我看龙舟》《就读雨花庵》。如果我仍在《小溪流》做编辑,肯定向主编提交采用的意见。
   总之,45篇散文,45朵奇葩,胜似荷花,赛过芙蓉,羞煞秋菊,超越红菱,竞放洞庭西,闪耀芙蓉国,美了今汉寿,靓了古龙阳,逸丽兮,清香兮,光兮,春色兮,芬芳漫天涯。
      是为序。
     (2023年金秋于蒙特利尔18195号)
微信图片_20231102091150.png
杨远新近照
       作者简介:杨远新,湖南汉寿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湖南省公安厅高级一级警长、三级警监。出版有18卷本《杨远新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春柳湖》(全四部)《爱海恨涯》《红颜贪官》《惊天牛案》《百变神探》,儿童长篇小说《欢笑的碧莲河》《险走洞庭湖》《雾过洞庭湖》《孤胆邱克》,长篇报告文学《内地刑警与香港警方联合大行动》《创造奇迹的人们》《奇人帅孟奇》《县委书记的15个日日夜夜》,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湖南首届文艺创作奖、湖南首届儿童文学奖等。散文《我的祖母》被编入大学教材。《春柳湖》(全四部)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附:周世盈《<往事云烟>续集》选篇:
父亲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31102092933.png
   父亲名万洞,号普香,出生于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即1910年,1985年仙逝,享年75岁。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只留下了一些美丽的故事。
   老人家年幼时,在舅舅的私塾馆读了三个月“人之初”,因交不上学钱,一辍学就给舅舅放了一年牛。所以他基本上不识字,从当农会会员、农业合作社社员、人民公社社员,到乡村村民,从未离开过田土。冬天,他一身青布便服,头戴一顶黑里泛黄的旧毡帽,腰系围裙,脚踏一双破旧手工黑布鞋,标准的水乡农民打扮。他高兴时,说话幽默,常引人发笑,周围老少都喜欢他。老人家勤劳朴素、忠厚善良,曾经也指望我长大了当农民。可是1949年全国解放,感谢共产党、毛主席,让我有机会当上了干部。而他对此好像并不在意,不褒不贬,依然做他的农活,依然讲他的故事。
  


       解放前的某年发大水。我家住的垸障溃决了,洪水淹没了房屋和即将收割的稻田。垸里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我家租种的田,全被淹,别说交租,连吃饭也没有着落了。怎么办呢?祖母领着病残的祖父、母亲、幺叔和两位姑姑跟着难民们流浪到没有溃垸的湖北省公安县讨米度日。父亲和三叔、四叔也逃荒到湖北,想找零工糊口。
他们找什么零工呢?当时正是稻谷收割季节,湖北省公安县垸障完好,稻田金黄,一眼望不到头。当地农家都需要请零工收割。那时还没有收割机,全靠人力操作。一张扮桶四个人,两人割,两人扮。有时三个人也可组成一张桶,不过效率低一些。难民多,找工难。老板们也很挑剔,“又想马儿会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所以好些难民,只割了一个上午,下午就被老板辞退了。
      父亲三兄弟,虽然武高武大,但因为没有找到工,吃不上饭,一个个饿得像个瘪三。父亲对两叔叔说:“我们如果打不起精神来,就没有人请我们了。”于是兄弟三人抬头挺胸,强打精神。天无绝人之路,果然当天中午就被一位老板雇用了。老板立即吩咐妻子赶紧做中饭,吃了就下田割稻。
      不一会儿,老板娘把饭铲到一只大筲箕里,搁到方桌上。方桌上还有几小碗儿菜。三兄弟看到白花花的大米饭,和饭堆旁的几块黄锅巴,那香气儿直往鼻孔里窜,馋得连喉咙里都差不多伸出手来了,直想上前吞它几大碗。
此时父亲悄悄对两叔叔说:“我们第一次到老板家吃饭,虽然很饥饿,但也要忍着点,只能吃个半饱。为什么呢?你俩想想,如果敞开肚皮胀,下午弯不得腰,怎能割稻呢?再说,饿极了,如果放肆吃,也会把肚肠胀坏呀。还要注意,吃的动作也要斯文一点,要不?如果吃势凶,老板会以为我们湖南人都变成饿鬼了。”父亲说完,还轻松地一笑。两叔叔心领神会,微微点头,并小声说:“俺听哥哥的。”
      筲箕里白花花的大米饭堆得高高的,而三兄弟只吃了个半饱,就下田割稻。三兄弟年轻力壮,一个下午,差不多有四个人的效率。老板喜欢得不得了,晚饭还加了菜,并乐呵呵地说:“俺再不请别人了,就你们三兄弟帮忙割完。”结果连续割了七天,最后一天只有半天工,也给了一天的工钱。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接着对我说:“如果第一餐蠢胀,下午割的稻少。老板就会认为我们吃的饭又多,做的事又少,晚上说不定就会被开销。所以人生在世,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不可任性,不可过头,不可做绝,这就叫做‘小心驶得万年船’啊!”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除了春耕、夏种、秋收,一到冬季就加修筑防洪大堤,简称“冬修”。那时没有机械,全靠两只箢箕一条扁担,挑土筑堤。有一年冬天,父亲与全大队男劳力一道参加冬修。全大队一百多人用楠竹、晒簟搭了两座人字形的工棚住宿。煮饭是另外一座小棚。住宿工棚内,铺着一层厚厚的稻草,稻草中间留出一条狭窄的走道。走道两旁睡人,一人自带一床被子,一个挨一个,挤得紧紧的,连打个翻身也困难。
      忽一日,北风加剧,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社员们都躲在工棚里,裹着被子睡觉,或打扑克。公社党委早有指示,为了赶在春节前完成冬修任务,要把雨天、雪天当晴天,就是落枪、落刀也要出工,谁也不许回家。同时派出公社干部检查督促,对怕苦怕累、工作落后的大队干部要处分,对消极怠工的社员要批评。
这天因为天气太冷了,领队的王大队长实在不忍心把大家往雪地里赶,就让大伙儿烤烤“被窝火”,玩玩扑克牌。
      父亲不会玩扑克,只能呆坐着。他想,像这样坐在被子里挨冷,还不如挑几担土去,活动活动,或许还会暖和一些。于是他就悄悄走出工棚,把被子顶在头上挡雪,拿着箢箕、扁担、锄头,不声不响地独自到工地挑土去了。
父亲挑了几担土,觉得身上暖和了许多,暗自庆幸这个取暖的方法果然有效。他挑着挑着,猛然被人拉住了肩上的扁担,并问道:“你是哪个大队的?叫什么名字?”父亲从顶着被子的缝隙中一看,发现问话的是公社萧主任,便回答说:“龙凤大队的,名叫周普香。”
        “原来是普大爷呀!”萧主任解放初就当上了乡农会干部,农会设在我家隔壁屋,认识家父。接着问道:“你们大队的人呢?”
      父亲自豪地回答:“都在工棚里,一个都没有回家。”
“好的,请您带我到工棚去。”
      父亲把萧主任领到工棚。王大队长一眼看到萧主任,惊慌不已,不好意思地连忙赔着笑脸说:“萧主任,对不起,刚才准备出工的……”
       “出工,出工,出一仝卵的工!”萧主任怒发冲冠,抢过话来,厉声斥责说:“一工棚的正劳力,还抵不得一个老倌子!普大爷顶着被子挑土,这就是农业学大寨的精神,这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啊。如果我们大队的人都有这种精神,还有什么任务不能完成,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看看你们,怕苦怕累,消极怠工!你们把公社党委的指示当作耳边风!这是什么态度啊!”
      王大队长被骂得狗血淋头,一脸红得像猪血,不知所措。一霎时,棚内极其安静,只听到北风呼啸声。父亲想,我说人都在工棚里,没有回家,本以为会到萧主任表扬。现在因为我出工,却让大队挨了批评,实在过意不去。于是连忙解释说:“萧主任,我不晓得什么精神,我是坐着怕冷,才去挑土暖和一下的。”社员们听了,都抿着嘴儿笑。
       父亲的话,朴实自然,既为大队长消除了尴尬,也消减了萧主任的怒气。于是,有的社员说:“普大爷讲得有道理,我们挑土去,或许还热和些呢!”说着,大家都跑向工地。
       父亲对我说;“做人要实实在在,是什么就是什么。我如果默认了表扬,甚至还讲两句先进话,就会得罪一大队的人呀。”



       解放前,国民政府经常抓壮丁,闹得鸡飞狗上屋。老百姓终日里提心吊胆,青年男子被逼得四处躲藏。因为被抓的人,送到前线当炮灰,往往九死一生,有去无回。有一年,父为躲避抓丁,求人到国民县政府当了个三个月的测绘工。如果不去野外测量,就帮厨。
      有一天上午,他正帮厨。突然从厨房后门钻进来一个男青年,慌慌张张,想找个地方躲藏。厨房后门也就是县政府的后门,只有买菜、买米,或挑河水时才打开。父亲见来人四下张望,连忙问道:“干什么的?”那人哭丧着脸说:“逃壮丁啊,后面有枪兵抓我呀,请你救救我呀!”说着就往地上跪,父亲一把拉住他,立即去掉那人头上的白毛巾,顺手将自己一顶烧火工的斗笠戴在他头上,往灶后一指,说:“烧火去!”
      正在掌勺的师傅也怜贫惜弱,安慰说:“你只管低头烧火,天塌下来了都别管。”那时县政府机关煮饭、炒菜,既没有液化气,也没有煤,全靠木柴。饭菜多,必须有人专门烧火。那年轻人往灶后一坐,急中生智,马上在身上、脸上抹了些草木灰,俨然像个烧火工。
      说时迟,那时快。三个抓壮丁的枪兵也追进了门,连忙问道:“刚才进来生人吗?”
   父亲连忙上前回答说:“没有,没有。”
   有个枪兵怒声吼道:“我们正在追赶一个逃兵,追到这门前,忽然就不见了,搜查!”
   掌勺的炊事员把勺子猛地往锅边上“咣”一磕,大声说道:“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是县政府的厨房,我们正做饭,搜查什么!”说着,又把锅铲碰得铁锅咣咣地响。
      三枪兵听说是“县政府的厨房”,立即缓和口气说;“我们不知道是县政府的厨房,既然没有看到生人进来,那就算了。”一边说,一边悻悻地退出了后门。
      “县政府的厨房”,吓退了三个枪兵,救了一个年轻人。所以,当我在县人民政府工作时,父亲把这个故事讲了好几次,并再三说叮嘱说:“能为老百姓办的事,一定要热心办,不要推,不要躲,俗话说‘公门好修行啊’!”



   某年冬季的一天,我下班回家,尚未落座。体弱多病的父亲,半躺在床上,指着衣柜对我说:“世盈,那里面有一样东西,你去看看。”
   我好奇地连忙打开衣柜,突然发现一件崭新的羊皮军大衣。军绿色的卡机布面料,白花花、软绒绒的羊毛里子,时髦得不得了。时值寒冬,正好用得着。但是一想,父亲手中没有钱,妻子工资微薄,他们都不可能购买这样金贵的衣服,不禁问道:“伯伯(从小我就称父亲为伯伯),这衣是从哪里来的?”
       “是今天下午一位熟人送来的,你们俩都上班去了,我不收,他硬要放在这里。”伯伯回答说。
当年我已是县委常委,时有熟人找我办事。我想这送衣服的必定有事相求,就问道:“伯伯,他讲了什么事吗?”
于是,父亲告诉我,他有个儿子从部队复员回家,想找个工作。接着委屈地说:“这衣,我再三推辞,他们硬要放在这里。”
   我心神不安,自言自语地说:“给复员军人找工作,不是很难的事,而且上级有精神,有些工作可以让复员军人优先。他们送这样金贵的东西,实在没有必要呀。”
       父亲觉得我的话讲得含糊,只说礼物金贵,没有表明收不收,有点生硬地问道:“你到底收不收呀?”
我见老人家有些生气了,就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收,不能收。”
       “你这样说,我就放心了。”父亲如释重负,高兴地说:“是不能收啊!你想想,如果你收了,把事情帮他办好了,他会说是拿衣服兑换的,一点人情也没有,还会说你贪财;如果你收了,却没有把事情办好,他会说冤枉丢了一件衣,将要怨恨你一世。所以无论事情,办得好,还是办不好,都不能收别人的东西。”
       “对呀,对呀!”我连声回答说。
   父亲简要论述,像一副清醒剂,让我豁然开朗。我佩服老人家的睿智,激动地称赞说:“伯伯,论你的聪明,可以当县长啊!”说着,我们爷儿俩会心地笑了。这笑,是父子亲情的凝聚,也是忠厚家风的传承。
      第二天,生病的父亲病,拖着笨拙的双腿,颤颤巍巍地将羊皮军大衣退回到了那人家中。当晚,父亲再三叮嘱我说:“越是不收礼,越要帮别人的忙,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帮他儿子找个工作。”我点头应允,一定帮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 09:2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3 09: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序言,情深义重!把周主席的人品、官品、文品都展现在字里行间。我看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还在笔耕不辍,默默耕耘,传播正能量——这就是人生之美吧!
为杨老师美文点赞,为周主席情怀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3 09: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周主席即将出版《<往事云烟>续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8 19:50 , Processed in 0.03951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