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63|回复: 8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三十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0 19:52: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1-10 20:08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三十二)

k蟞龐 2023-07-01 10.16_1_edit_238041641205912.jpg

第五章  城市转型

第五节  驻津企业
    “文革”时期,津市工业虽受到严重干扰,但仍在逆境中稳步前行。先后有湘澧盐矿、湖南拖拉机制造厂、四机部8530厂(津市电子管厂)这些省、部级中型企业相继落户津市。尤其是湘澧盐矿与湖南拖拉机厂这两家企业,他们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地方工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湘澧盐矿,自正式生产的那一年起,即成为了津市工矿企业的缴税首户,其地位无人撼动,为津市地方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津市盐化工无限拓展的源泉。而湖南拖拉机厂可谓是出师不利,产品刚试出便遭淘汰。为寻出路,三次更换厂名,终于走出泥潭,并以中联重科湖南车桥厂(最后的更名)为龙头,建起一条由数十家企业,数千人组成的汽配产业链,成为一个地方工业的引擎,功不可没。
    一、湘澧盐矿
    1959年,湖南省地质局403队在澧县盐井镇勘探,发现内陆湖相沉积岩盐矿床,其面积达8.18平方公里,总储量约1.56亿吨,具有较高的商业开采价值。1967年,国家计委批准澧县盐矿设计任务书,概算投资4982.5万元,并列入“三五”计划和国家“三线”重点建设项目,年产真空盐30万吨。
    卤水加工生产成食盐,需大量的煤,津市以水运的便利而获得建厂权。1968年,经省革委生产指挥组批准,澧县盐矿厂址定于津市皇姑山南麓炭山。同时,盐矿被列为1969年省基建重点项目,力争1970年建成投产。1969年6月12日,澧县盐矿基建施工誓师大会隆重召开。津、澧两地3000余民工先后进入厂、矿区施工现场。
    1971年1月,盐矿落成投产(试产),时任省革委主任华国锋来津参加开工剪彩。4月,常德地委出文,将澧县盐矿更名为湘澧盐矿。1972年1月,10万吨精盐生产线建成并正式投产,湘澧盐矿革委会一并成立。7月,新华社发出《湖南省第一个大型食盐企业基本建成投产》,《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相继刊登了这则消息。  
?勯gG19701980t_1_edit_15499524754241.jpg
    ▲盐矿的早期照片(1970-1980年)
    湘澧盐矿落户津市,仅就业、税收两项使地方受益匪浅。
    二、湖南拖拉机制造厂
    1970年,湖南省革委会为落实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决定在省内筹建一家拖拉机制造厂,最终选址在津市窑坡渡,一是因为水运便利,二是因为有基础。原先这里津、澧各有一家农机修配厂。1963年,津市的一家撤走后,其厂房及部分设备和人员都留给了澧县。省机械局将其所属的湖南农机厂与该厂合并,组建成湖南省拖拉机制造厂。
    从1970年10月破土动工,至1975年6月第一台东方红-30拖拉机出品,历经4年9个月,在7.6万平方米的厂区内,已建成型铸、锻压、冲焊、底盘、总装、热处理 6个生产车间,工具、机修、服务3个辅助车间,动力站房、仓库、运输系统及生活设施,安装支付使用的设备达798台。于此,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工厂矗立在窑坡工区。   
t鉜W稚:6 俫G_1 (1)_edit_15475732699510.jpg
    ▲1970年代湖南拖拉机制造厂照片
    1975年7月1日,企业基建竣工通过验收,正式进入批量生产。截止到1979年,4年多时间里,共生产拖拉机7768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机市场出现萧条之势,拖拉机被迫停产,企业面临产品无方向、生产无任务、资金无来源、销售无市场的困境。为求生存,企业自找门路,先后试制和生产大小产品90多种,并开发和生产了“武陵牌”自行车和工业缝纫机。虽盈利不多,但稳定了人心,保住了企业。
    1983年,该厂通过市场信息,了解到汽车市场“缺重少轻”,供求矛盾突出,适逢以第二汽车制造厂为主体的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正在发展跨省市的横向联营,该厂经省经委批准,参加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实行松散性的联营,1984年开始参加东风公司组织的DF60D三吨载货汽车的联合设计,1984年,共完成三台样机试制任务。经省机械厅与东风公司商定,1985年,企业更名为湖南汽车车桥厂,确定以生产汽车车桥为该厂发展方向。
    三、湘航津市船舶厂
    津市为湖南省内河六大港口之一,船舶修造历史悠久。民国初年,津市始有私营船厂,承接船舶修造业务。所谓船厂,不过就是三两个师傅领着一帮零工,于河岸建场搭棚,工具简单,除千斤顶外,其他都是鲁班的行头。长津轮船通航后,增加了轮驳修理,渐有机械工具出现。时至1949年,津市共有船舶修造业户14家,经过合作化运动后,一部分归属于湖南省湘航局津市船舶厂,因厂坐落在杨湖口,俗称杨湖口船厂。   
IMG_20231110_092015_edit_15448439719208.jpg
    ▲湘航津市杨湖口船厂
    自国家收编后,船舶厂渐见扩展,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主要设备有地牯牛、霸王车、行河滚动器、绞车、碾砂机、捻缝机、带锯机、剪板机、锻压锤、压力机等几十种,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遂由修造木帆船到水泥船、钢质轮驳船。船舶吨位也由几吨的小船到数百吨的大船。1980年代是企业黄金期,随着改革开放,流通领域加速,尤其是适合长江流域行驶的大吨位钢驳需求剧增,加之为基建用料服务的泥沙卵石船需求渐旺,每年修造各种船只均在100多艘以上,最高时达到300多艘。
    该厂还为津市澧水大桥的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津市澧水大桥共有四个水下桥墩,建桥墩需先打钢围堰以便施工,钢围堰直径横跨大,不好施工,全市工业企业几乎不能做,只有船厂比较接近。船厂承接4个水下钢围堰的制作,每个钢围堰重达几千吨,水位标高就有40米之上,墩高60多米,工程施工以焊工为主。那么高的桥墩,别说施工,站在上面都头昏,焊接往往是一蹲就是几小时,其艰辛可想而知,为了赶汛期,加班加点是常事。该厂轻工何喜球在一次施工中不慎从几十米的高空掉了下来,经抢救无效而殉职。
    四、澧县津市轧花厂
    津市轧花厂是民国时期由湖南省建设厅兴办的一家集棉花繁殖和加工,带有扶持性的农工企业。1963年,企业更名为澧县津市轧花厂,与棉花产地确立了关系,企业这才进入稳定时期。
IMG_20231110_092035_edit_15440390881711.jpg
    ▲1932年津市轧花厂最初的模样        
IMG_20231110_092055_edit_15426413998436.jpg
    ▲津市轧花厂轧花车间        
IMG_20231110_092128_edit_15418027833699.jpg
    ▲津市轧花厂棉花码头(1980年代)        
    该厂归属于澧县后,一直未迁址,其原由一是澧县的棉产地大多在东境,即津市小渡口以东,加之津澧只有一家机制油厂,即澧东油厂。这种“连襟”关系使得该厂就像一个出嫁女,澧县是娘家,津市是婆家,就其关系,该厂与津市要亲密得多。1980年,澧县种棉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50万亩,该厂扩大了规模,仅在生活设施上就修了三层职工宿舍一栋和60吨水塔一座。1984年,棉花大丰收,当年收购籽棉257467担,皮棉83471担,创历史记录。这种势头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初。由于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企业,该厂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注,仅1950年,该厂就出过两位省级劳模。
    五、津市电子管厂
    该厂不属于驻津企业,由于建厂时曾在南京和长沙等地抽调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工,是为四机部军管会直接下达办厂通知,并由国家投资,地方承办且带有一定军工性质,权且作为特例放在此节。
    津市电子管厂是湖南省第一家由中央投资地方兴办的电子管企业。也是津市有史以来的第一家电子工厂。其选址津市,既有“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也有本土适合办厂的地理条件(靠山、荫蔽、分散),这在当时的确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建设者们抱着励精图治的决心,夜以继日,风餐露宿,从1970年1月破土动工,年底就拿出来了样管。
    就在企业干得热火朝天时,须不知,外面的世界早已发生改变。从1960年代起,国外电子管逐渐被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所取代。当国门再一次打开时,产品淘汰在所难免。企业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上。由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三线建设戛然而止。投入没了,产品也没了,企业像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至此,从1980年代起,企业走上了一条为生存而战的崎岖路。30年里,谋求过多种产品的试制和生产,其中的小英寸黑白显像管一直坚持到企业改制的2003年。
IMG_20231110_092157_edit_15407904927557.jpg
    ▲电子管厂厂门        
IMG_20231110_092228_edit_15375278584497.jpg
    ▲黑白显像管生产车间
    身处关山芦家峪的电子管厂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数十年里,该厂为津市各部门和单位输送了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尤其是当年那些从南京、长沙抽调来的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为该厂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连同他们的子女就此在津市扎下了根,我们在向岁月致敬的同时,也要向这些扎根于津市的老同志致敬。
附表  几个年份津市工商从业人员对比表
年份
人口总数
从商人数
从工人数
人数
占总人口百分比
人数
占总人口百分比
1953
43957
4716
10.7%
1670
3.8%

1963
64177
3433
5.3%
6482
10.1%

1973
66849
2657
4.0%
9688
14.5%
1983
86029
5377
6.3%
18104
21.0%
    注:1.1983年后,劳动部门再未进行大规模招工,工、商企业人员基本保持稳定。
    2.1985年扩郊,4乡3镇1315万人随建制划入津市,工、商从业人员不再对比。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0 20:11: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雷老师佳帖,分享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1 06: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的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1 11: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1 18:16: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明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21:24: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帮进 发表于 2023-11-10 20:11
拜读学习雷老师佳帖,分享点赞。

谢谢李老师的首赞支持与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21:24: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渡源 发表于 2023-11-11 06:53
拜读老师的佳作!为您点赞!

谢谢古老师的支持与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21:25: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蒋新建 发表于 2023-11-11 11:06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谢谢蒋会长的支持与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21:26: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杨支埃 发表于 2023-11-11 18:16
读文明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谢谢杨秘书长的佳评支持与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21:48 , Processed in 0.0408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