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创建时期的老党员朱务善(一) 文/宋先照
朱务善(1896-1971),曾用名王理堂、 王一鸣、朱悟禅,湖南省津市市人,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老党员。
朱务善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 小时就读于津市大成两等小学和澧州中学堂。由于勤奋好学,他在校成绩优良,往往名列前茅。他学习兴趣广泛, 在中学时,涉猎了不少中国古典著作,特别是喜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每段司马光之议论几乎全能背诵,因而中国传统的旧礼教思想侵蚀着他幼稚的心灵,使他只知埋头读书, 不问外事,对于一切所谓“越礼犯分”的思想和行为都难以接受。十五六岁中学毕业前后,他借读了从京、沪和长沙等地寄来的报纸、 杂志,很欣赏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和梁编的《新民从报》,由此开阔了眼界, 接触了孔孟以外的新思潮。这是他在幼年时代从封建主义旧思想转变为民主主义新思想的开端。中学毕业后,因父亲病故,家境困难,无力继续深造,他辍学在家,一时借贷无门,备尝艰辛。当时所处的生活境遇和社会环境,也决定了他较易接受新思想的影响。
1919年4月,他几经奔走求援, 得到了同学和父辈长者的帮助,积聚了少许资金,束装前往北京升学,同时考取了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和法政专校。因为那时北大是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他就决定进入北大念书, 与邓颖超成为同班同学。在北大念书的初期,有三件大事给他很深的印象:第一,“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狭隘民族运动:第二,反对旧礼教、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派”的革新运动;第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那时他与很多先进青年一道,因为国内、国外革命运动的高涨,都各自寻找、探索着挽救中国的道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当时北京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新青年》刊载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特别是那时候日本河上肇、高泉素之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后来又读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及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等书,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从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转变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来。在五四运动、六三运动以后,中国一般的青年,就显然划分为两派:一派是李大钊所领导的马克思主义派, 一派是胡适所领导的美国式的德漠克拉西(民主)派。朱务善就是团结在李大钊周围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 与他同时的,如邓中夏、罗章龙、张国煮、何孟雄、黄日葵等都是当时的出色人物。由于胡适宣传唯心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朱务善曾在一次会议上,针锋相对地当面讽刺胡适很会“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如称溥仪为“皇上”在“善后会议”上坐冷板凳等, 引起了胡适对他的仇视与谩骂。(未完待续)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