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78|回复: 0

最后的背影(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8 12: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后的背影(一)
                                                                                                                                                                                         文/韩川
        1951年8月20日的美国《生活》杂志,封面上是一位白发苍苍的传教土,提着沉重的手提箱,步履蹒跚地走过罗湖桥,他那惊恐的眼神、疲惫的身影, 引起了西方媒体的注视,照片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
        甘德伦(Vilhelm Kantele),生于1882年8月13日,来中国前,在赫尔辛基女传教士学校担任教师。他的妻子叶塞尼亚出生于基督教徒家庭,从小就参加各种教会的活动,曾担任过教会的禁酒协会主席。她从赫尔辛基护士学校毕业后,在残疾儿童之家担任护士。 表哥汉纳斯是牛津医学院的博士,1907年他与女友玛莎到中国传教,在津市举行了婚礼,开办了津市第一家西医诊所。9月,他和妻子在庐山牯岭避署,妻子不幸感染痢疾死亡。虽然遭受沉重的打击,但汉纳斯没有动摇,选择继续留在中国工作。1909年, 他因患结核性胸膜炎病倒, 教会决定送他回国治疗。两年后,妹妹明珠取得博士学位后, 也来到中国,担任津兰医院的院长。

        表哥从小就是叶塞尼亚的偶像,她非常向往表哥在中国的生活。在工作中,她结识了未来的丈夫甘德伦,他正准备去中国传教。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举行了婚礼,这是一场真正的“闪婚”,在婚礼上,牧师还不得不悄声地提醒新郎的名字。
        汉纳斯的遭遇给她的父母留下了巨大的阴影,父亲坚决反对女儿带着小外孙, 到如此遥远陌生的国度去。在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之后,她只好喃喃地向上帝祷告:“愿上帝保佑我愚蠢的孩子!”
        1915年冬天, 甘德伦夫妇携带不满周岁的女儿,穿过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来到中国的澧水河边,开始了他们的传教生涯。
        甘德伦先后在津市、大庸、慈利教堂工作过,他很少在家,每天骑着马,在乡下各个教堂之间奔走宣教,尽管收效其微。
        “叶塞尼亚和孩子的生活则完全局限在教堂里”,她整天忙于家务,偶尔也会参加教堂医疗所和幼稚园的工作。 当叶塞尼亚向人们介绍石膏和疫苗的作用时,大女儿劳拉在礼堂的讲台上大声宣讲,小女儿则通过楼梯爬到了邻居的房顶上。
        教堂花园里有常年盛开的鲜花,这在北欧是不可想象的。叶塞尼亚家里雇有三个佣人:厨师、男仆和保姆,仆人整天忙个不停。回芬兰后,没有了仆人叶塞尼亚感到生活“有多难”!
        她怀念中国的家,怀念中国的夏天,可以到庐山避暑,有免费的午餐和衣服。怀念中国的冬天,温暖的屋子里充满了阳光, “火炉整天燃烧着,散发着热和光,令人开心。玛丽、 劳拉和萨拉在火上烤手,烤着年糕”。叶塞尼亚在信中说:“星期天的下午,甘德伦在餐厅里阅读《新芬兰》,我在隔壁房间里, 躺在睡椅上写信,萨拉在地板上绘制彩色的图画,劳拉来到这里,要求出去玩会儿。玛丽睡在摇篮里,她很可爱,向我们笑, 笑得露出了雪白的乳牙。”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2 17:50 , Processed in 0.0302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