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83|回复: 0

最后的背影(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8 13: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后的背影(二)


                                                                                                                                                                                            文/韩川
        叶塞尼亚对中国妇女儿童的遭遇非常同情,她在信中写道:“一个年轻的母亲背着背篓从远方的山那边过来,什么!还是头胎, 多么可怜的孩子,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闭着眼睛,我都以为她死了,我想起了我的女儿。我给我怀中的孩子洗, 她没有牛奶和硼砂给她洗眼睛, 而且从来也没有听说过。”
        她和孩子也参加宣教,孩子向中国小伙伴讲述圣经的故事,在福音堂高声演唱赞美歌。中国人“常来参观‘洋人的生活”, 他们的饮食、住房,乃至房间的地板和玻璃窗户,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许多西方人认为,传教士家庭是基督教和一夫一妻制的典范, 家庭比宣教更有效,信义会鼓励传教士面对中国客人开放自己的家。
        “在中国成长的芬兰儿童,没有文化上的隔阂。”叶塞尼亚写道。3岁的女儿劳拉谈到与伙伴的区别:“其他孩子都穿中国鞋, 我穿芬兰鞋,因为我是芬兰儿童。他们和中国儿童一起在教堂里玩耍。到了快要上学的年龄, 劳拉感到有些困扰,经常模仿她的小伙伴。她要求母亲给她梳中国女孩的发型, 还要像中国女孩一样用布条裹脚,这使叶塞尼亚惊呆了,中国女孩的脚因为裹脚,无法正常生长面成畸形,他们一直反对中国女孩裹脚的恶习。
        1918年5月,他们失去了未满月的女儿爱丽丝, 叶塞尼亚也因为产后疾病和突如其来的打击,心病交加,在津兰医院的病床上躺了几个月。
        在中国的6年中,甘德伦又有4个女儿在津兰医院出生,他不得不面临子女的教育问题。信义会不愿为传教士家庭请家庭教师,孩子要上学, 传教士不得不带孩子回国读书,许多人也不再回中国。 甘德伦不想离开中国,叶塞尼亚只好在家中,自己教孩子们阅读和数学。
        甘德伦在财务和人事管理上, 与教会发生了冲突, 虽然他试图和总监和解,但没有成功。1923年,在完成了7年的海外工作后,他们夫妻带着孩子回到了芬兰,同时辞去了教会的工作。
        1936年教会招募, 甘德伦再次来到中国。第二年,抗战爆发,津市和芬兰的联系完全中断。没有人可以替换,部分传教士又转移到慈利、 大庸山区,甘德伦是留在津市的唯一男传教士。他抱怨说,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没有时间去乡下,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疲惫和疾病一直困扰他。
        位处荆江前线的津市, 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 人们习惯了在空袭警报下艰难地生活。甘德伦说, 他有几次与镇上的朋友约会时,警报突然响起,他只好拼命跑回教堂。因为西班牙、 芬兰是德日轴心国的附庸国, 教堂不会遭到日军的轰炸。
        1943年,常德会战,津澧沦陷月余, 乡下的教堂都被炮火摧毁了,镇上的天主堂和福音堂居然完好无损, 这引起了驻军的怀疑。 于是下令速捕传教士,准备全部送到集中营。或许是看在教会医护人员抢救伤病员的份上,最后一刻还是放了他们。
        日本投降后,疲惫不堪的传教士陆续踏上了返乡的路。1946年, 甘德伦终于回到了梦魂素绕的家乡, 与分别十年的妻儿相聚。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2 17:50 , Processed in 0.0305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