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8|回复: 2

活孔明彭化万(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0 11: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活孔明彭化万(一)
                                                                                                                   文/王泸
        1960年,我考入津市戏曲学校(荆河戏科班), 当时校长是市文教科科长蒋明庆, 科班师傅是王化金。我因小嗓好,开始分的是小生行当, 师从王振文。师傅艺名“八岁红”,八岁登台唱戏, 一唱就红。 我们白天刻苦练功学艺,晚上基本是观摩,看师傅们演戏。 当时刘公桥剧院可容纳一千二百余人,场场演出满座。观众基本上是“三佬”:船古佬、乡巴佬、街坊元佬。我师傅“八岁红”扮相英武,嗓音高亢明亮,文武生兼备,在湘西鄂南享有盛誉。我特别钦佩师傅扮演的赵云、周瑜、陆逊、吕布等人物,如赵云的腿功、周瑜的文武台步、陆逊的唱功、吕布的翎子功等。 当师傅教我时,我不禁问师傅是跟谁学的,师傅一脸庄重,钦敬地说, 师傅的师傅是彭化万。从此,彭化万这个名字深深嵌在我脑海里。后来才知道,剧团名角王天柱、刘运志、罗松林、刘松六等都是彭化万的徒弟,我因此更加钦敬师祖彭化万。于是我决定从师傅口中将彭化万的荆河戏表演技艺及其艺德记录下来,传给后人。
        听师傅说,彭化万1899年寒冬出生在会仙桥下(原仙桥商场)的破茅棚内。他出生时,刺骨的寒风差点把茅棚刮倒,彭化万的母亲用破棉袄紧包着儿子,躲进桥洞避风。还是婴儿的彭化万的哭声震耳,恰逢几名戏迷从桥上走过,听见此婴儿哭声尖亮刺耳,笑着说:“这讶儿这么响的声气,长大了只怕是个戏子(旧时称唱戏的艺人为戏子)。”
        戏迷言中。家贫的彭化万八九岁就在刘公庙前帮父母摆小摊谋生,向刘公庙敬菩萨的香客卖点香、烛、纸钱、鞭炮等。刘公桥对面就是一个大剧场,松秀班(津市荆河戏剧团前身)就在这儿唱戏。酷爱荆河戏的彭化万无钱买票进剧场,几乎每晚都蹲在剧场院墙外张耳听戏,时常趁人不备攀上墙头,翻进院子看戏。有次被看院人发觉,要揍彭化万,彭化万怕揍,灵机一动,唱起《三支令》中那一段脸炙人口的北路流水, “一支将令往下传.”那清亮的噪音,有板有眼,把看院人喜呆了。看院人见这孩子如此聪明,便引荐给了松秀班的师傅们。彭化万十三岁正式进新华班学戏时,已经会操琴自拉自唱了。
        当时的科班是非常严酷的, 科班期满一百天,就要登台唱戏。如果你不拼命刻苦学戏,没有技艺, 就没有饭碗。如每顿饭都按名角、配角、龙套等级别从锅里打饭。名角最先打饭,配角再打饭,最后跑龙套的靠运气打饭,锅里还剩有饭,就可吃饭,如名角、配角把饭打完了,跑龙套的就要饿肚子。师傅常叮嘱我要刻苦学艺, 学得好是一碗戏饭,学不好是一碗气饭, 处处受气,甚至被淘汰出戏班。这就是当时戏班按劳分配的规矩, 想当“混混”是混不下去的。彭化万由于平时学艺刻苦,天资聪慧,又喜欢读书,尚有文化底蕴, 据说登台唱的第一出戏就是《三支令》,小小年纪,连诸葛亮的太极皂袍都穿不称身,却把诸葛亮演得活灵活现,赢得观众一片喝彩声。从此, 彭化万爱上了孔明戏。
        荆河戏有两百多出传统戏,约五分之一是三国戏。几乎每出三国戏都有诸葛亮这个人物,《天水关》《凤鸣山》《五丈原》《三支令》《收姜维》《大回荆州》《空城计》等。彭化万最大的贡献,就是创新表演程式, 运用荆河戏“内、外八大块”的独特技艺,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高靴功”属荆河戏“外八大块”范畴。什么叫“内、外八大块””我请教了数十位荆河戏老师傅,说法不一。我把师傅们所说的技艺集中列了一下,竟有20多种,后来我明白了,凡精神类的属“内八大块”,如人物的心理、心态、情绪(喜、怒、哀、 乐)等;物质类的属“外八大块”,如人物角色的装饰物:翎子、发、口条、罗帽、扇子、马鞭、桨片、水袖、刀枪把子等,以及人物外部身段动作,固有的程式套子,如起霸、趟马、走边、上楼、下楼、升堂、站门、挖门等。彭化万经过十多年舞台实践, 潜心研究后,从人物个性出发,把诸葛亮的高靴改为普通生活中的布鞋,创造了独特的专演诸葛亮的“撒鞋戏”(津市方言读“趿”为“撒”)。他认为高靴脚底高,硬朗、雄健,适合台步急、跨步大的武将或个性刚勇的人物。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手摇羽扇, 一步三计,深思熟虑,穿高靴不适合表现诸葛亮鲜明的人物个性,便独创了穿布鞋趿拉着鞋走路,觉得斯文、沉稳,时时有妙计从心底冒出。这一独创,开始遭到艺人们反对,上舞台不穿高靴,岂不违反了祖传唱戏的规矩?但观众认可了彭化万的独创。后来,艺人们也觉得这一改革真把诸葛亮演活了。 “撒鞋戏” 由彭化万独创,传授给了同行和弟子们。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0 19:55: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知津史,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6:59: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杨老师的鼓励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2 17:56 , Processed in 0.0321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