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伯张瑶如(二)
文/张远泽
尔后,五伯又设计了两条马路, 一条是津市南岸襄阳街直达窑坡渡工区的襄窑路,它的前身是一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 每逢雨季,路面泥泞烂滑,工人上下班举步维艰。新路建成后, 车辆往来如梭,工人们拍手叫好。另一条是原津市后街。解放前的津市街道,只有在繁华地段才用长条麻石铺路(下面是阴沟),其余均为原始土路。麻石路不胜重负,汽车过处,路面塌陷,严重影响交通, 故政府决定全面改造旧街,首先从后街(今建设路)开始。崭新的水泥路坚实而平坦,在津市首次亮相,人们誉称它为“模范路”。县府大楼与两条新马路的成功建造,市民们无不点头赞许,好评如潮。因此,五伯对建筑设计的热情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接着,五伯又主持修建了皇姑山粮仓、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和北岸的门诊部、武装部办公楼、百货公司营业楼、国营饭店、人民电影院、汪家桥和津市防洪大堤等工程。
为引进国内外流行的新工艺、新材料, 他大胆设计建造了津市首幢闻所未的钢筋水泥预制板居民公寓。新楼竣工之日,市民奔走相告,前来观赏者络绎不绝。有趣的是人们对此楼心存疑窦,议论纷纷,担心水泥板一旦裂断,楼房便有坍塌之危,因此竟无人敢入住。五伯得知后大笑不已,他带头携家小住进此楼,安享新居。一个多月过去了,人们见五伯一家安然无恙,遂三三两两地壮胆搬入,经过一段时期,居者感叹此楼安如磐石、宽敞明亮、舒适可意。后来人们竞争相搬迁,成为哄动一时的笑料。
五伯所主持的城建工程造型新颖、结构美观、工艺先进、质量优异,开津市城建之先河,为日后津市建筑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人叹日:“不说张瑶如,难写津市建筑史。”
五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 他从亲自设计建造的钢筋水泥楼房中搬至河边一矮小狭窄的木板平房内栖身, 常被无辜批斗。年届花甲的他白天被罚去河边用水泥浆给护岸的水泥方砖填缝补缺,晚上写检查,即便如此,他仍旧忠厚老诚、无怨无悔。1970年5月病逝,终年62岁。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